中國電商從不缺概念,最早流行的是“網商”,2016年開始又有了“新零售”“無界零售”“智慧零售”。當下最火的是,“即時零售”。
2022年8月5日,央視專題報道百萬雜貨店店主逆襲的案例,“即時零售”的概念随即浮出水面,也有了完整的定義。央視經過調研和專家訪談後認為,“即時零售”核心是:本地門店加上即時配送,是外賣與實體店結合産生的新業态,連接了實體經濟和消費者,也激發了新消費需求。
去年業内湧現出“信任電商”和“興趣電商”,這兩個概念的提出者,是正在崛起的快手電商和抖音電商,它們需要向大衆定義自己與傳統電商平台的不同。快手和抖音,都在試圖向傳統電商做切割,标新立異。
每一次新概念的誕生,都意味着,新的電商創業潮或新平台的崛起。概念對電商來說,是企業的戰略落地,也是産業未來的趨勢先聲。不過,與以往的商業模式不同,“即時零售”嚴格來說,不是電商創業潮,而是互聯網反哺線下實體經濟的開始。
互聯網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向線下要份額;第二階段是線上和線下打通;第三階段,也是“即時零售”所代表的,線上依托線下、反哺線下。
網商概念,誕生于電子商務興起之初,旨在定義電商群體。此後2016年随“新零售”概念的提出,此後半年内又湧現出的“無界零售”和“智慧零售”等,也是那時期創業熱潮的某種反應。
這些概念有不破不立的潛台詞,比如,“新零售”對應“舊零售”或“傳統零售”,“智慧零售”對應的也是傳統零售。現在看2016年那些“零售”概念,“無界零售”是指向最模糊的,它的價值取向也是不容易被消費者理解的。
“即時零售”的誕生,也有它的價值趨向,“即時”是在時間上定義了這種零售方案的價值所在——快速,即時,30分鐘萬物到家。“即時零售”對應的,是“延時零售”,又或者說,還是傳統電商,半月達、三日達、次日達等需要等待包裹的電商傳統。
從“新零售”到“即時零售”,詞藻間還有不經意發生的改變:“新零售”的落腳點是強調電商平台,“我”的新與舊傳統對立;“即時零售”落腳點是強調客戶價值,“你”的獲取商品和服務需要的時間,半月達、三日達、次日達和“即時”的差異。
從“網商”到“新零售”,再到當下的“即時零售”,真正發生的改變是,互聯網從以前的向線下搶市場,變成了真正的反哺線下實體經濟,尤其是小超市、夫妻便利店等。
從物流配送的速度來看,消費者電商購物,從最早的半個月,縮短到一周,再後來又有了次日達、當日達,“即時零售”所要實現“三十分鐘”送貨上門,是電商購物的極限。
“即時零售”解決了效率和體驗的平衡。它在品類上實現了“萬物到家”的突破,而品類上的突破,核心是其商品供給不再是全國産業帶看價格盤活,而是依托于線下便利店、夫妻店等實體經濟。從供給側來看,要實現30分鐘萬物到家,必須依賴覆蓋高密度的本地實體門店,确保供給覆蓋的密度和準确度,從而實現讓消費者最快速度發現身邊最近的商品,通過外賣配送的履約能力保證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進而進一步激發新消費需求,實現線下實體門店和消費者之間的輪轉速度更快。
除了本地實體,“即時零售”的另一要素是配送。當然,“即時零售”的真正門檻,也是在配送,即時履約需要騎手等網絡配送員和智能調動系統,未來也可以有無人機、自動配送車等科技應用,它需要充足的運力、智能派單機制、訂單波峰波谷的有效調度,以及最優路線規劃。這一系列的運營,通過積累建立起一道隐形又高的壁壘。
“即時零售”的本質,是基于技術體系的社會化分工大協作——既有供給側的社會化商品供給,也有社會化的配送支持。其實回顧中國電商發展曆史,隻有這兩個社會化協作才能真正支撐起一個平台。淘寶之所以成功,既得益于海量商家,也得益于四通一達,即便如京東這樣自營B2C起家的公司,要做大,也要進行平台開放,引入商家開放,也引入了物流配送的開放。
從上面可以看出,“即時零售”跟傳統的電商平台,還是有本質的區别:首先是需求的不同,傳統電商更多是計劃性需求,“即時零售”則滿足即時性需求,小朋友感冒咳嗽,買一瓶止咳糖漿,總不能也要等個一兩天吧;其次是供給的不同,傳統電商,是全國異地供給,義烏的貨賣到内蒙古,賣到四川,“即時零售”是區域本地供給;再次就是它們在品類上的區别了,傳統電商在服裝、3C這些标準化商品,但“即時零售”更多的是日用百貨、生鮮食雜,以及藥品,這些都是民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商品。
傳統的電商平台受益于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發展,讓用戶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全國各地的貨,甚至全球的貨,它解決了商品的豐富性問題,“即時零售”的出現則要受益于本地零售的成熟,讓用戶更快買到本地供給的商品,解決了商品即時性問題,讓萬物可以即可到家。
從這點來看,“即時零售”更像是零售的全新業态,并不像“信任電商”“興趣電商”那樣,新瓶裝舊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