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不少媒體朋友,将未來的一段時期,稱之為“影視寒冬”。
這是真的嗎?
從幾大網絡平台的财務年報,以及會員價格不斷上漲的形勢看來,确實有這樣的苗頭,但更能佐證這種說法的是,還有以往具有一定“咖位”的演員,如李立群、任達華、阿嬌等人,紛紛試水網大來看,說明,很多下遊甚至中遊的演員,日子已經“不那麼好過了”。
那麼,接下來我将為您盤點一下,最具有代表性的10位一頭鑽進網大,不願再出來的演員,評選排名的主要依據,是參考該演員近幾年來參演的網大數量,數量越多者,排名越靠前,假如數據略有錯漏,還請您在評論區不吝指出。
并歡迎讨論。
TOP10、陳小春
網大數量:4
作品評分:最低3.1分,最高3.9分
其實,陳小春的從藝之路還是很勵志的。
1980年,當時隻有13歲的陳小春辍學,然後跟随父親到香港謀生,因為年紀小再加上長期營養不良,使得看起來個子小小的他找不到任何工作。
沒辦法,當時的陳小春隻能跟着父親進入工地做一些零工。
1983年,陳小春離開父母獨自來到銅鑼灣闖蕩,在做了兩年的“托尼老師”之後,就抓住了一次機會,進入了香港無線成為了一名舞蹈演員,從而正式成為一名藝人。
嚴格地說,陳小春的影視劇作品并不算少,但他真正給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還得說是山雞和韋小寶,而其參演的大部分影視劇,大多是配角,從他獲得的重量級獎項或者提名就可以看出,清一色的“最佳男配角”。
随着香港影視劇黃金時代的離去,很多演員為了生計隻能選擇北上,陳小春也在其中,最初他憑借着在内地的人氣得到了很多綜藝的邀約,并且逐漸成為“大灣區”的藝人代表之一,不過娛樂圈是一個很殘酷的地方,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綜藝隻能催生一時的熱度,演員還需要靠作品說話。
肉眼可見的是,陳小春手中的資源顯然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直播帶貨、試水網大就成為了他不得不選擇的道路,但是翻開他出演的幾部網大,幾乎看不到任何誠意,就連陳小春的發型,都能連用幾部影片不帶換的。
TOP9、韓棟
網大數量:10
作品評分:最低3.5分,最高5.3分
在前面咱們提到過即将到來的影視寒冬,這一趨勢對于頭部或者說一線演員來說,影響并不算太大,反而是對于腰部及其以下的演員影響極大。
他們能接到的戲會越來越少,甚至有一些人已經開始處于半失業的狀态。
韓棟就是屬于典型的腰部演員,這類演員的特征就是他(她)們往往在大制作中,出演不了一号或者二号,但是可以在一些小制作中出演主角。
但是随着影視寒冬的到來,大量的小項目被砍掉,很多曾經的一線演員開始逐漸出演二号甚至三号的位置,那麼這些腰部演員,就隻能客串一些小角色,又或者像韓棟這樣,開始大量的主演小成本的網大。
從韓棟出演的網大來看,整體質量在該類型中還算可以。
隻是低廉的成本,以及寒酸的演員配置,使得想要出一部佳作,幾乎就完全是看天吃飯的事情,韓棟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陳浩民,靠着作品數量來維持曾經的收入和熱度。
TOP8、錢小豪
網大數量:17
作品評分:最低3.0分,最高5.4分
作為香港北上藝人的一員,錢小豪和陳小春一樣,是帶着“情懷光環”來到内地的,他的最大殺手锏,就是其自身紮實的武術功底。
1977年,14歲的錢小豪就獲得了第一屆功夫擂台比賽的銅牌獎,并于1979年,正式加入邵氏訓練班,同年就出演了張徹導演的電影《少林與武當》。
幾年之後,錢小豪的演藝生涯正式起飛,他先是和林正英、許冠英合作了《僵屍先生》,從而聲名大噪,然後又在李連傑的《太極張三豐》中飾演了大反派董天寶。
在那個年代,錢小豪憑借着紮實的武術功底,以及不落俗套的搞笑功底,逐漸成為了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北上之後,錢小豪主演的網大,絕大部分都是走的“僵屍片”的老路,隻不過他從曾經的“徒弟”,逐漸變為和林正英一樣的“師父”。
隻是我們都清楚一句話:
拍得好,叫做緻敬;
拍得不好,那叫炒冷飯,蹭熱度,販賣情懷。
TOP7、宋曉峰
網大數量:18
作品評分:最低3.2分,最高5.9分
前不久,《東北告别天團》上線,作為崔志佳自導自演的首部電影,這部影片是合格甚至有些優秀的。當然,5.9分的分數并不算高,但是在豆瓣平台上,以網大 喜劇的标簽拿到這個分數的,寥寥無幾。
這也是主演宋曉峰“網大之旅”迄今為止的最高分數。
作為趙本山的弟子,宋曉峰雖然沒有小沈陽和宋小寶那樣大紅大紫,但是憑借着憨厚的外形,和不拘一格的表演風格,他逐漸在喜劇舞台上,闖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早在2015年,宋曉峰就和程野搭檔,以《山炮進城》為起點,開始正式進入網大圈,之後每年除了遼甯民間藝術團的“固定節目”,比如出演《鄉村愛情》等,宋曉峰幾乎所有的精力,都被放置在了網大上面。
但正如趙本山的其他弟子一樣,宋曉峰根本跳不出這個“圈”。
誇張的東北式語言,長小品式的堆砌,以及逃不出俗套的包袱和笑料,讓宋曉峰飾演的網大,大部分時候,都隻是應付作業一般的作品。
即使是拍網大,他也沒有崔志佳式的想法。
TOP6、徐冬冬
網大數量:18
作品評分:最低3.2分,最高5.6分
徐冬冬進軍網大,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畢業于“軍藝”的徐冬冬,早年曾參演過《将愛情進行到底》等多部影視劇,但由于角色戲份一般,所以一直都籍籍無名。
直到《餘罪》的出現。
在這部劇中,徐冬冬飾演了“大嫂”這一角色,在令人印象深刻的同時,也緊緊地将她圈縛于此,成為她擺脫不掉的标簽。
因為傲人的身材取得成功,那麼之後各路導演和投資人們給你的角色,也大都如此,我曾以為徐冬冬的上限就是柳岩,但後來發現,即使是柳岩,也幾乎是不可複制的,曾經的光線當家花旦,以及娛樂圈還不錯的人脈,才使得柳岩能夠接到不少大制作的配角戲份。
但徐冬冬這兩樣,都沒有。
于是乎,退而求其次,早早的進軍網大,是徐冬冬想要保持熱度的最後辦法,而且她不少的作品,還是打着“大嫂”的旗号,進行對自身标簽的終極消費。
假如《浪姐3》能夠成功的話,那麼徐冬冬或許還有些微擺脫網大圈的機會。
TOP5、張浩
網大數量:20
作品評分:最低3.3分,最高7.6分
2012年,也就是10年前,張浩自編自導自演了網絡電影《二龍湖浩哥之四平青年》,這個以草根起家的人怎麼也想不到,“二龍湖浩哥”這個系列,會在網大蓬勃發展的幾年時間裡,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大IP。
和很多當初爆紅的網絡影視作品一樣,張浩的“二龍湖浩哥”系列的成功,最初憑借着的是搞笑的東北俚語,以及十分接地氣的小混混形象。
然而一旦那些熟悉的套路,被無限度地使用,其結果可想而知。
感覺到靈感逐漸枯竭的張浩,在去年,終于動起了經典影片的主意,他先是搭檔徐冬冬出演了《四平警事之尖峰時刻》,然後又拉來了黃一山、黃一飛和羅家英,一起出演了《新逃學威龍》。
後者讓他備受批評。
翻拍經典,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你可以很快蹭上熱度,然而作品一旦翻車,那麼鋪天蓋地的批評之聲就會接踵而至。
更何況周星馳的電影證明了,這類影片,除了他誰都不行。
TOP4、謝苗
網大數量:26
作品評分:最低2.8分,最高6.3分
1993年,王晶準備拍攝電影《新少林五祖》,當時需要一批會武術的小孩,于是他來到少年宮,一眼就相中了謝苗,試鏡之後,王晶決定讓謝苗出演洪熙官的兒子洪文定。
次年,謝苗先後合作吳孟達、周潤發,分别出演了電影《小飛俠》和《賭神2》,當所有人都以為他将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的時候,謝苗卻在1995年,拍完了李連傑的電影《赤子威龍》之後,逐漸淡出了影視圈。
他回到了北京,潛下心來繼續讀書。
由于謝苗有紮實的武術功底,所以在他後來接演的多部網大作品中,功夫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影片,普遍評價較高。
比如《血戰虎門》《辛棄疾1162》《東北警察故事》等等。
謝苗的起點很高,作為童星就合作了李連傑、周潤發等大腕,但是遺憾的是,随着武俠電影的沒落,像謝苗這樣有着紮實武術功底的演員,很難再在大熒幕上縱橫捭阖,幸運的是,不拘一格、題材廣泛的網大,為他們提供了最後的舞台。
至于舞台大小,已經并不重要了。
TOP3、陳浩民
網大數量:33
作品評分:最低2.4分,最高4.8分
陳浩民進入演藝圈的道路,從一開始,就是順風順水的。
從香港嶺南大學畢業之後,陳浩民某一天走在街上被星探發現,開始入行,僅僅幾年之後,他就因為出演黃日華版《天龍八部》中的段譽一角聲名大噪,并在之後主演了多部TVB劇集。
然而到了2001年,陳浩民決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内地。
最初的時候,有賴于年代風氣和創作環境,陳浩民出演的作品(以電視劇為主),大多質量尚可,算不得經典佳作,但屬于及格水準。到了近幾年,陳浩民已經省去了“挑劇本”這個環節,基本上是有戲就演。
根據陳浩民爆出的網大合約,像類似的網大作品,一旦和一個公司簽約,就屬于打包合同,一次就有15部之多。而這些作品,往往短則兩年,長則三年,就會拍攝完畢。
這意味着,幾乎平均兩個月,就會有一部作品問世。
其質量可想而知。
TOP2、徐少強
網大數量:38
作品評分:最低2.8分,最高4.8分
出身于邵氏公司的徐少強,最初的時候,多是以大俠的形象出現,1979年,《天蠶變》中的“雲飛揚”一角,使得徐少強跻身香港著名影視演員的行列。
後來随着年齡的增長,以及九十年代末,香港影視劇逐漸走向沒落,“亞視”連年虧損,徐少強開始逐漸出演反派角色,比如周星馳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的“趙無極”一角。
新千年之後,徐少強将目光轉向内地,接拍了《水月洞天》等多部爆款劇集,随着網絡時代的到來,徐少強再次投身網大作品。
作為香港著名演員,徐少強以高産著稱。
但是之前的作品數量,是基于其數十年的演藝生涯累積而來,而近幾年時間,徐少強僅出演的網大,就有将近40部之多。
不了解内情的人紛紛不解,他到底是怎麼在短時間内拍出這麼多作品的?
新一代時間管理大師?
答案是:6分鐘。
網大的“6分鐘定律”,意思是很多網大把特效和拉來的有名氣的演員,都放在影片開頭的6分鐘内,以此來吸引觀衆。
而徐少強,就是經常隻出演這短短的6分鐘。
TOP1、彭禺厶
網大數量:52
作品評分:最低2.7分,最高6.5分
如果有人要為中國網大的發展史,撰寫一篇文章的話,那麼有一個名字必然不能錯漏,那就是有着“網大皇帝”之稱的彭禺厶。
這是一個“純粹”的演員。
彭禺厶在學校的時候學習的是計算機平面設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一位學習表演的朋友,于是決定來到北京發展,并順利簽約“七娛樂影業集團”。
該公司的宗旨很有意思:
“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回報率”。
這一點,簡直就是為“網大”而生的,該公司以彭禺厶為主演,每年産出的網大數量,都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其回報率,也是相當驚人。
以《道士出山》為例,2015年,該影片以28萬的投資,狂攬了超過2800萬的票房,讓諸多業内人士瞠目結舌。
彭禺厶不僅對林正英的“僵屍片”系列情有獨鐘,而且後期幾乎涉獵了電影所有的題材,從科幻到戰争,再從喜劇到武俠,幾乎你能想到的題材,彭禺厶幾乎都出演過。
短短幾年内,超過52部的網大作品數量,也讓彭禺厶坐穩了“網大扛把子”的交椅。
寫在最後:
網大這類作品,是随着互聯網時代到來的,它有着極低的成本,極短的制作周期,又因為在網絡上映,限制的條條框框較少,所以有着天然的優勢。
但是這樣意味着,其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影視寒冬的到來,意味着将有越來越多有一定“咖位”的演員投身于網大的制作當中,如果能對該題材進行一定的規範和指導,那麼對觀衆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