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環保、綠色、可持續,這可能是未來新消費品的四大關鍵詞。
從高中課本的可持續發展,再到部分歐美航空公司推出的「碳低緩」減排憑證購買。環保可持續的話題一直存在,但它之前從不是衣食住行消費品的賣點之一。你會因為打折、好看購買一件衣服,但會因為它可持續購買嗎?
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否認。可持續或許是錦上添花,但沖着它購買的可能确實是少數。但即便是錦上添花的存在,「花」也越來越重要了,所以中國消費品們也開始了綠色環保的道路。
康師傅推出了國内首款無标簽飲品,主打低碳概念,用無标簽 PET 瓶包裝;肯德基推出了早餐燕麥飲作為首款「零碳」飲品,做低碳藝術展,讓用戶累積「碳豆」換優惠券;金典也有中國首款「零碳牛奶」,從牧場,工廠到包裝,它實現了全過程的溫室氣體相對的「淨零排放」。
▲ 國内首款無标簽飲品
品牌開始做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産品,這是一個小趨勢。但想到 2022 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 Diébédo Francis Kéré 說的:
近些年有人在用「綠色」或「可持續」去宣傳一些舊有的形式和風格,隻是為了維護品牌。所有東西聽起來都變成了綠色的、可持續的,但實際上什麼也沒改變。
環保當然是很好的,但如果品牌隻是兜售概念而不付出實際行動,消費者似乎很弱勢,無法監督;亦或者品牌付出了行動,但環保的代價是更貴,消費者還會買單嗎?
燕麥奶品牌 OATLY:
OATLY 一直以來所倡導的,是一種有益個人身心健康和地球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圍繞三個維度展開:
▲ OATLY 燕麥奶
循環貓 CircularCat 聯合創始人 李忠堯 Luke:
我們首先覺得可持續、環保、低碳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可持續」包含的内容非常廣泛從消除貧困到性别平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議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個方面,而「低碳」則是目前大家認為最急迫且重要的環保議題。
所以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作為一個獨立的創意工作室,我們成員對可持續消費實踐的維度有所不同,我作為老闆是會從企業端來看,标準就是那些做 ESG 投資的人如果給這家公司作出積極評價和投資行為,那他們的産品至少是值得考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負責任的大型跨國公司和本土初創企業推出的可持續單品,都是我日常會選擇的範圍。
另一個維度上,我們大多數循環貓 CircularCat 的成員,會從普通消費者角度來理解可持續消費,也就是非常「物質地」關心三件事情「購物」「舊物」和「廢物」,對應個體行為就是「買什麼」「怎麼用」以及「如何扔」。
在個人的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鍊條裡,消費隻是最早期環節之一,在購買行為發生之後,如何使用和處置常常被忽略。
隻有當一個産品、一家公司從消費者角度全面考慮了産品的生産、運輸、銷售、使用、回收和處置的全程,我覺得它才是真正的可持續消費品。
▲ Allbirds 也介入了處置流程,上線了二手平台 ReRun
碳中寶 Carbonbase 媒體負責劉奕餘 Eby :
可持續顧名思義指的是一件事是不是能長久地做下去。商業上看,就是不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是考慮到下一代生存環境的長期發展。從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分析一個消費品是否可持續,就要看這個品牌是否對社會包容、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具有促進作用。
從環境治理的角度上,消費品品牌宣揚自身可持續前需要根據産品的全生命周期去量化這個産品的碳足迹,光喊口号而沒有貫徹到整個産品供應鍊生産就會被業内認為隻是「漂綠」的營銷手段。量化産品的碳排放量涉及産品設計、包裝、物流、營銷、到整個供應鍊端生産的能耗,這裡就不細講。舉個例子,消費品領域内做得比較好的品牌像蘋果,為了達到他們的碳中和目标,目前已經要求所有合作的供應商都節能減排,并提供碳排放報告認證。
所以産品要真正做到環境上的可持續,就需要從根本上降低生産能耗,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不必要的生産浪費,另外使用對環境友好的材料,生産可循環利用,重複使用的産品也是減少對環境污染的方式。
▲ 漂綠漫畫. 圖片來自:Keep Gaia Wild
可持續消費者 丁丁:
買過小麥稭稈便當盒,沙棘果飲,古着(算嗎?)。我覺得消費品牌應該做到這三點才能算可持續:
1. 公開透明,明确告訴消費者用了哪些環保材料(工藝)
2. 價格合理,普通消費者都能消費,不然所謂的可持續隻局限在小部分人群的話就沒有意義
3. 實用性第一,首先必須是好用的産品,如果為了可持續犧牲實用性,那我覺得是本末倒置。在此基礎上,再盡可能地去達到用料的環保、設計的可重複利用等等
▲ 小麥桔梗便當盒
燕麥奶品牌 OATLY:
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進,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可能是舒适度,也可能是制作成本。所以,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一定是有一個「限度」的。任何不考慮「限度」的理念,都不會被廣泛接受,也沒有推動的可能性,也不是 OATLY 做這件事的出發點。
環保的東西也不一定更貴,要看是跟什麼來比。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總的理念,效果是綜合化的。拿一件單品和另外一件單品,不考慮所有其他因素,隻做售價對比,這個是不科學的。
隻有少部分人在使用,就是「定制」化的東西,通常會貴一點。更大程度推進可持續化材料的廣泛使用之後,成本應該會大大降低。這也是可持續化需要更多人參與進來的原因之一。
目前階段,願意參與可持續發展,注重環保的消費者,都是意識覺醒比較早的那些人。如果硬要說需要承擔更多的代價,那麼我想,他們也是清楚自己在選擇什麼的。
▲ 包裝可持續的 OATLY
循環貓 CircularCat 聯合創始人 李忠堯 Luke:
在不談可持續的前提下,消費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産品的定價與市場定位、營銷方式、研發成本等等關聯;消費并不會因為加上了一個看上去單純無公害的「可持續」一詞,而變得簡單。
如果消費者覺得可持續消費品「貴」,可以認真考慮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消費理念升級了,消費能力還有待跟進。我們從購買果葡糖漿勾兌的果味飲料,升級到冷萃鮮榨的果汁,是需要支付額外成本的。
有人可能會質疑,果汁的例子并不準确,因為有一些可持續消費品提供的是同等級的産品和服務,但是因為生産、銷售、運輸過程産生了環保成本,就把這些應該全人類共同承擔的應對環境風險的努力,轉嫁給了「心地善良」的消費者。有這樣疑問的消費者其實是精明的,他們也一定知道就算是同類型的普通商品,甚至隻會在包裝和銷售渠道上做改變,來區分目标客群,進行定價。所以現在看上去「貴」,并不是可持續産品的天然屬性,而是市場決定的,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廉價」可持續産品。
▲ 不同的果汁也有不同的價格
碳中寶 Carbonbase 媒體負責劉奕餘 Eby :
我個人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首先會問自己這是不是我當下必須的,而且我願意為這個産品付多少錢,如果這個産品我是要計劃用很久的,像服裝,電子類産品,我是願意會花更貴的價格。同時我也會判斷該消費品品牌是否有一個好的産品體驗同時對環境是友好的,我會花時間或者是花更多金錢去超市選購,會注意看商品的成分表和産地,我也會排斥太多塑料包裝的産品,所以不會全部依靠快遞和外賣。
一般來說,商品的使用壽命越長,質量越好,消費者用得越久,就更可持續。所以作為消費者甯願花更高的價格選擇質量好的商品,而不是用幾次就壞的一次性商品。環保商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在選擇顧客,那些本身具備較強環保意識的消費群體本身也是願意為其在接受範圍之内買單,正如推崇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的瑜伽褲品牌獲得越來越多的忠實用戶入圈一樣,借助品牌理念提高溢價能力,正逐步提高其全球市場占有率。
可持續消費者 丁丁:
我個人覺得,如果可持續産品的生産成本确實會有所提高的話,我可以适當承受部分議價。這裡的「适當」是指合理的溢價範圍,比如經過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員正确評估出來的一個溢價區間,而不是随便挂一個可持續的 label 就随便漲價。
比如小麥稭稈制品和沙棘果飲,雖然貴一點,但産品有清晰地讓你知道,這東西是怎麼個環保法,所以我會覺得,這是正常的成本上漲;而像有些産品,比如蘋果,說為了環保所以成本上升,于是取消了充電頭,我認為這就是在轉嫁成本,因為到頭來我還是要多花一份充電頭的錢,而這本來應該是配套的。
燕麥奶品牌 OATLY:
OATLY 一直堅持,所有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操作,都是我們自己切切實實在做的。
OATLY 的可持續操作,都是一件一件具體的事情,包括把可持續行動融入到公司的年度規劃中,在各方面來中和公司的碳排量;進一步優化燕麥的來源,支持燕麥種植的可持續方式。在中國,我們開展了無聲咖啡師計劃,支持聽障人士接受培訓成為專業咖啡師;将使用過的包裝再回收的「盒瓶」可持續回收計劃,以及支持綠色江河格爾木長江源生态環境保護中心、寵物友好、撿拾跑等活動。
OATLY 的操作都是長期的,貫穿始終的,不是階段性的營銷話題。我們也會定期公布可持續報告、公布碳足迹,大家可以在我們的官網、公開資料等看到。
▲ OATLY「盒瓶」可持續回收計劃
循環貓 CircularCat 聯合創始人 李忠堯 Luke:
不管對于「真可持續」「僞環保」還是「洗綠」,這些需要定義的概念,在人類發展曆程上看,是非常新鮮的東西,對它們的認知也是一個動态更新的過程。
譬如前面提到的在 ESG 投資領域,有科學準确方法論、可量化的數據和工具來呈現一家公司是否值得綠色投資,而我認為現在本來隻屬于影響力投資領域的 ESG 卻被很多公司泛化成了 CSR,在名為 ESG 的報告中為什麼要出現公司在哪裡建了幾所希望小學的信息?這些公益内容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應該涵蓋的。
你看吧,就算是上市公司的人中龍鳳都會在面對新概念的時候左右為難,到底是直接把去年的 CSR 報告改名為 ESG,還是再單獨出一個呢?
對于這些概念,不應該讓普通消費者去「打假」,這比環保成本轉讓更值得警惕。商業社會的基礎是誠信,我們在做消費決策的時候應該要相信企業和品牌的宣傳,特别是現在很多做可持續消費品的公司都是初創公司,很容易因為錯誤的标簽和誤解而覆滅。
目前的許多傳統大型企業做的可持續努力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他們最大的兩個動機,一是制度倒逼害怕被罰或迎合政策享受紅利,二是制造下一個時代的技術與專利壁壘,這都是非常危險的事情。任何一個社會裡面,中小企業和個體都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支柱,可持續發展不是幾個寡頭或者寡頭們組成的聯盟可以實現的。這比因為采用汽油車運輸産品而被貼标簽不環保的産品來說,更值得我們敲響警鐘。
可持續消費不是隻屬于「買得起」的中高産階級,我們在迎接的這個新時代,應該是一個讓所有人都能通過消費可持續産品,進入所謂優質的中高産生活的時代。這是一個入口,一個契機,為自己,也為他人。
▲ 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
碳中寶 Carbonbase 媒體負責劉奕餘 Eby :
品牌在制定可持續或者減排策略的時候可以參考現在國内外已有的标準。政府近年來重點強調 2060 碳中和目标,并制定了相關一系列的政策指南。碳中和即不向大氣中增加新的溫室氣體 (GHG) 排放。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内直接或間接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後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交易市場經常提及的 ESG 就是以三個維度對企業評級: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是投資者衡量公司總體表現、業務風險、商業機遇的關鍵指标。其中環境績效考察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的綠色投入、自然資源的利用和污染管理方面的成效,越來越多被納入到投資者的決策中。近年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品牌對可持續、環保理念的關注度逐步上升,企業開展了碳盤查,對企業自身産出的碳排放量進行全面的測量,開始了節能減排的措施,紛紛設立基金支持公益環保項目如植樹造林等。
不少企業也找到我們咨詢實現碳中和路徑,在這裡就從簡分享一下:首先是碳核算,摸清企業的碳家底 – 制定減排策略與方案 – 聯合供應鍊端參與 – 碳資産管理,最終實現碳中和。在碳核算方面,需要數字化的碳排放管理軟件、碳管理體系的賦能以及科學有效的執行方法。
▲ 碳盤查在整個可持續進程中非常重要
我們也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海内外快消企業對自身産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計算。随着碳中和時代的到來,産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計算會成為剛需。例如歐洲設立的産品碳标簽,未來商品都需要标記相應的碳排放量,将成為消費者衡量購買的标準之一,因此産品碳足迹的計算是第一步。企業要想實現碳中和,是一件長期且需要堅持的事業與選擇,隻有健康且可持續運作的企業才能立足在競争激烈的快消品市場中。
可持續消費者 丁丁:
可持續部分可以溯源。成本增長部分有透明且具備說服力的數據,産生的成果也有後期的實時數據更新。作為品牌方,有義務将這些東西都可視化,不管是文字、圖片還是任何新的媒介形式,而不是藏在官網的某個角落等着消費者自己去挖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