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09 02:02:28

編輯導讀:數據分析工作就是從一堆看似雜亂無章的數據中找到有用的價值,工作也是如此,越做越清晰。本文作者從他過去的B端數據分析工作中總結經驗,和大家分享,一起來看一下吧。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1

一、寫在前面

最近也越來越喜歡Dambisa Moyo的這句話,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was 10 years ago. The second best time is now.”

我是西索,距離2011年6月22日,到現在是真正意義上做了十年數據分析,十年前沒有種好樹,十年後我想重新開始積累。工作之後的前兩年是面向于C端的零售行業,餘下的八年都沉浸在B端領域裡面,研究數據增值、變現的場景。

二、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前一陣子在[一個數據人的自留地]群裡發了一個問題:

對于to B的公司,要不要做企業畫像? 如何做企業畫像? 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讨論非常熱烈。原來一直以為用戶畫像在to C的公司用的比較多,沒想到服務B端的企業也有這麼多人在關注,大家一緻認為企業畫像是有必要的。然而大家的分歧在于:如何做?人肉做,還是大數據,是否需要用到大數據?

和simba大佬聊完之後,大佬出了一系列文章,分享了如何做B端的畫像。看完之後産生了一些感觸和想法,C端的分析案例一搜一籮筐,但是B端的案例是真的少。

simba:一篇文章讓你掌握企業畫像

老實說,數據就是一團漿糊,越攪越糊,至今還沒怎麼真正把數據的價值和意義搞懂,每天一個踩坑知識點,過山車一樣的刺激,懂的人自然懂。于是就想把過去在B端裡面的分析場景整理出來進行分享,一方面給過去這十年做一個簡單的複盤,另一方面也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共鳴,産生新的idea,歡迎私信來交流。

做數據,欲速而不達,慢就是快,需要穩紮穩打把脈絡理清楚,後面在應用的時候就會清晰很多。

三、B端的數據,得看的遠管的寬,才顯專業

在B端做分析,時刻記牢的幾個關鍵要素:“營收”、“影響”、“知名度”。

首先必須是“營收”,區别于C端消費,B端的決策周期長,從觸達到産生訂單之間的過程很難做歸因,對數據而言,獲取線索比直接看;

然後才是“專業”,需要對生意、行業、企業經營、業務(市場、營銷、供應鍊倉儲物流、商品、運營、客服、研發)上的概念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否則很難和業務保持在同一個溝通層面,很容易被評價為不懂業務;

再後就是“方法”,在B端如果能往外延伸觸達到客戶,所接觸到的對象非富即貴,不是老闆就是高官,不同的場合下用的“道”、“術”、“器”都進行區别,變則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3.1 這些B端業務上的一些核心業務指标,老闆們都喜歡看

合同金額、付費用戶數、付費轉化率、用戶客單價、用戶流失率、商機線索量、市場占有率;

3.2 這些B端業務上的一些主要分析場景,領導們都喜歡聽

  • 面向市場的競品分析,幫助營銷找線索,競品的主要客戶群體、競品的客戶群體特征(區域特征、行業特征)、競品客戶群體的财務情況、目标客戶的背景、目标客戶的喜好;
  • 面向客戶的運營分析,幫助客戶找它的經營問題也是平台的切入點,客戶的整體市場規模、主要客源渠道分布、主打産品的地域差異、潛在的市場機會;
  • 面向産品的用研分析,幫助産品快速定位提升優化體驗,産品使用過程中的埋點行為分析、用戶獲取留存和流失、核心業務鍊路的使用情況監控;
  • 面向管理的經營分析,幫助管理層更好的了解業務線現狀,從财務分析的視角研究業務上的商業數據模型、多業務視角下的業務分析報告、新增市場新增産品新增用戶研究;
  • 面向質量的問題分析,幫助所有人認清客觀的事實,從客服角度觸發,把用戶的訴求、投訴、建議、反饋等信息和業務數據串聯起來,從用戶視角去剖析産品、業務環節的質量問題;

3.3 這些B端業務上的一些主要算法場景,同事們都喜歡吹

  • 基于标簽的推薦算法,需要根據标簽、用戶偏好、商品信息建立混淆矩陣,召回商品集合,生成差異化的規則和策略;
  • 基于商品的類目預測,需要從商品的類目、品牌、型号、規格、屬性等信息,建立分類模型;
  • 基于交易的趨勢預測,需要從市場大盤、行業趨勢、單品交易等維度,建立預測模型;
  • 基于市場的供需模型,需要從供需雙方的頻次、需求量、供給量等層面,建立供需模型;
  • 基于用戶的漏鬥分析,需要從渠道來源、訪問、頁面浏覽、模塊點擊、加購收藏、點擊支付等鍊路,建立漏鬥模型;
  • 基于運營的畫像分類,需要從用戶、商品、交易、行為、風控、市場等粒度下,對用戶建立标簽;基于路徑的最優模型,需要對地理位置、行車路線、配送路線、倉庫建設等場景,建立基于時間、空間的最優模型;
  • 基于風險的風控模型,需要從履約、違約、訴訟、行政處罰、刑事處罰等風險場景,建立風控模型;
  • 基于客服的語義模型,需要對用戶訴求、電話咨詢、機器人問答、人工客服等場景,建立NLP模型;
四、說下B端常見的一些用戶分類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2

對于絕大多數B類用戶的研究,接觸到的對象一般都是以中小型的B端公司為主;隻有在KA用戶裡面,有少部分是真正大規模的企業、品牌商,這類公司的組織形态又極其複雜,可能所對接的業務隻是貴司其中很小的一個模塊而已。

五、說下B端常見的業務類型

産品是B端業務的根本,市場開發是業務營收的關鍵,而服務是業務穩定增長的核心。

  • 做産品,深挖客戶需求形成産品建議,包裝産品方案進行技術演練,豐富産品适配場景提高通用性;
  • 做市場,對線上線下營銷活動資源進行整合,建立線索的收集、反饋通道,快速感知用戶的訴求,并提供産品應用解決方案;
  • 做服務,保障産品實施交付,提供同步的指導培訓,複盤客戶業務現狀、應用實踐案例,形成業務解決方案,以驅動産品和營銷方案的升級,促成用戶續約;

通過服務擴散産品價值增益,維護老客的穩定接觸,建立市場口碑,吸引更多的新客戶。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3

六、對比B/C端數據的一些特征

不同的業務下,産品模式不一樣,在結果體現上區别就會更大,以至于有很多業務線上的數據量級極小,甚至于根本談不上大數據分析,就更談不上所謂的算法和工程。

  • 需求層級上:因為是垂直領域,對接的也是企業級之間的供給關系,所以從動機上來說,考慮更多的部分是商業模式和生态玩法,而不是單一的購買意向;
  • 數據量級上:沒有C端規模那麼大,無論是用戶群、産品使用、流量、需求;
  • 産品架構上:受制于用戶群體,B端的産品分類目标導向性會比較強,工具類型産品、平台類型産品、服務類型産品;
  • 畫像分層上:做的好的B端企業一定都是垂直細分領域,所以用戶群體相對單一,畫像更多的是在細分用戶的精準性區别上,标簽多來自于産品和系統本身;
  • 合作方式上:B端之間的合作一旦達成,往往都是強依賴關系,具象一點,拿交易舉個例子,C端消費的交易達成一般是訂單,B端合作的交易達成可能是訂單、也可能是合同、還可能是商業合作(短、中、長);
  • 盈利模式上:B端的盈利模式,服務費、傭金、返點、合作費用、廣告投放費、會員費、線下活動入場費、培訓費、咨詢費等;
  • 決策模式上:B端明顯會偏向于多人決策、關鍵核心人決策,找準人找對人才是關鍵;
七、用戶-業務-産品-數據,才是好的鍊路順序

通過下表,對比下B端和C端之間的場景差異。

7.1 用戶差異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4

7.2 業務差異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5

7.3 産品差異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6

e.g 以salseforce 為例,對于它的産品周期:

1. 最早提出SaaS的模式,這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2. 後來以CRM 為突破口,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以客戶為中心的,售前(營銷)、售中(銷售、履約)、售後(客服)全鍊路的軟件服務,可以看出他的産品就是圍繞商業模式展開,戰略就是圍繞客戶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流程。

3. 到現在雲計算, 促使他産生了幾朵雲,營銷雲, 銷售雲,客服雲,而大數據又促使ta産生了 分析雲,AI 又産生了AI 客戶之類的服務;

7.4 行為差異

7.5 數據差異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7

八、社會才是最好的大學,都會有起有伏

每個人在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大門開始,都會經曆很多個成長周期。在傳統行業的産品管理中,有産品生命周期的一套理念,套用到職業生涯,應該也是可以的。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8

  • 投入期,創新能力最重要,這時要考慮打造專利護城河;
  • 成長期,銷售最重要,持續打造規模效應護城河;
  • 成熟期,利潤最重要,持續打造網絡效應和品牌護城河;
  • 衰退期,成本最重要,用遷移成本減緩産品的衰退。

小白學習數據分析之路(我在B端做數據分析)9

對應上面的四張圖,我周邊很多朋友在畢業沒多久就如第一個圖的呈現,起點高,偶爾有起伏,站的總歸一直在高處。回看我自己的職業生涯,覺得應該比較貼切右邊最後一張,職場進階的道路上雖然曲曲折折,但是總會在一個小周期之後能得到突破。

九、入門難,深造更難,不要沉迷于工具帶來的爽感

不得不說,初入職場的前幾年,特别沉迷于數據本身而不是業務,以及對各種數據處理技巧的深層次研究,用VBA、R、SPSS、Python不同的軟件去自研各種自動化的小工具,小有成就。

工具畢竟隻是工具,就跟打遊戲開荒一樣,當每個模塊、功能都嘗試用過一遍之後,就喪失了興趣,數據分析不過如此,幾年之後就索然無味了,分析無用。當對一件事情失去了興趣和焦點,整個人就會變得很浮躁,傲慢、漫不經心、焦躁、憂慮……以及沖動,我想辭職!

慶幸的是,碰到了一些比好的領導,都是人生中的引路人,在狀态極其不好的時候,給予方向上的指導,給了很多選擇。

有一陣子,内心浮躁,無所事事。領導說有機會就跟着市場、營銷、工程的同事去接觸接觸業務,如果可行,以後轉型也方便。後面就跟着事業部的業務同學去拜訪客戶,到用戶現場參觀,了解産品是如何在用戶公司使用的,到一線聽他們的吐槽(大部分是罵聲)。人間清醒是客戶,付了錢,産品哪裡好用、哪裡有問題,意見反饋、客服電話打了一通又一通,這些都是從結構化的數據裡面看不出來的。

有種說法是說客服才是一家公司最懂業務的人,隻要他們想,随時可以去挑戰任何一個産品、技術和業務!

在B端用戶分析裡面,很多時候通過數據分析在異常上找不到的原因,在用戶現場指不定就茅塞頓開了。為什麼這個用戶原來很活躍,一個時間點之後,它就不活躍了,因為它的業務主體發生變更了,老闆原來的确是做這個細分闆塊業務的,有一天他朋友來合夥投資,整體業務方向就變了;為什麼這個用戶的營業額突然就下降了,因為他們家老闆又開了家子公司,還是同一撥人,當地有小企業扶持政策,還可以免一部分稅;……這些部分都離不開對細分行業的了解,随着業務知識的增加,會更合理的看待數據,以及對數據中對異常做解釋。

鑒于對産品、業務、用戶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再回過頭來看數據,認知面就會不太一樣。

十、認識用戶,了解用戶,切勿閉門造車

熟悉業務最好的方式,是直接去找用戶進行面對面的對話,高效而簡潔;

其次是角色代入式的按照用戶視角去模拟用戶在産品上的操作,熟悉産品模塊和流程;

最次是通過數據庫的表結構關系、DDL,去做業務假象,通過日常需求對接,豐富業務上的知識樹。

了解C端的用戶可以通過區域化的抽樣問卷調查,或者通過采買第三方平台所提供的畫像數據,能夠用樣本分析的方法去對人群标簽做特征拟合。但是在B端,問卷調查的方式往往是行不通的,畢竟不同性質的企業,在群體特性的差異上是極大的。用戶走訪,是一個在B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選擇一群合适的訪談對象,去和用戶做共創、做MPV、做試點,然後把研究的結果在更大範圍内進行複制、應用,避免閉門造車。

前面已經提到過,對于企業用戶,其看重的是“生意”,功能訴求為主,普遍有豐富的生意經驗和複雜的業務流程,因此調研不僅要了解用戶使用網上産品的訴求、意見,更需要還原用戶原生行為(即線下做生意的行為,鍊路等)、訴求,據此對應投射到互聯網産品。

因為B端的業務決策鍊路長,且參與角色多,所以不同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和權力都有非常大的區别,即使是同一個崗位,不同級别、不同業務分工,所負責内容,關注點的不同。比如在市場營銷部門裡面,總經理、總監、經理、主管,四個角色在同一事情上的視角和焦點都會不一樣;而在零售類型的企業,負責電商、線下渠道、直播渠道為了一個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也會大不相同。

十一、寫在最後

過往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麼,我的回答“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去促成了2億市場規模的合同達成(專項項目組)”;“面向B端公司進行定制化的數據報告實現5000萬左右的數據營收(報告營收)”……我覺得這是比較感覺到自豪的。

回過頭看這些年的經曆,感慨萬千,在過去這十年的工作經驗裡面,一直都是在數據分析這個title上。很想把這些年積累的一些知識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對于一個純理科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後面應該會拆成很多個部分,縫縫補補,陸陸續續的完善。

作者:鄭小柒是西索啊,鄭小柒是西索啊

本文由 @鄭小柒是西索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