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作為一部國别體史書,對戰國時期社會各階層的人物都有鮮明生動的描寫,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寫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曆經千年沉澱,其中做人做事的思想仍然值得回味和學習,同時學到說話、做事的方法。我們從中精選出十二名句,希望大家能從中有所收獲。
1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
善于幹事情的人,不一定能把事情幹好;善于開頭的人,不一定能把事情很好地結束。就好像發起者不一定有能力做成事,很多公司做大做強以前會炒掉不合格的CEO,即使他是創始人。
2
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有相同欲望的人會相互嫉恨,而有同樣憂慮的人則會相互親近。利益相争的人難以成為朋友,憂慮相似的人會抱團取暖。
3
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厚道的人不去做損害、诋毀别人的事來使自己得益,仁義的人不危害别人而為自己求取名譽。網絡語:我勸你善良。
4
轉禍而為福,因敗而為功。
禍患轉化為幸福,把失敗作為成功的根基。如能留的青山在,就不怕沒柴燒。
5
道不拾遺,民不妄取。
路上丢失的東西沒有人去撿拾,老百姓不敢亂取非分之财。并非形容民風淳樸,而是形容法律嚴明。
6
事有所出,功有所止。
事情一旦開了頭,就有成功的基礎、等到事情成功以後,政績才能顯現出來。開始行動才有成功的希望,無所事事,錦鯉也不會光顧。
7
子用私道者家必亂,臣用私義者國必危。
做兒女的使用不正當之道謀求私利,家庭必定混亂,做臣子的使用不正當之義揚個人私名,國家必定危險。國家和家庭一樣,會毀于不團結。
8
數戰則民勞,久師則兵弊。
連續地打仗,人民就會感到勞苦;長期的軍事行動,會使士兵感到疲憊。戰争是人類财富的粉碎機。
9
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由于說話的人不同,那麼人們心中的看法就變化了。“智子疑鄰”,地位不同,關系不同,時間不對,需謹言慎行。
10
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
自己不知道而信口開河,這是不明智;自己知道卻故意不講,這是不忠實。前者人數衆多,後者人數較少。
11
賞必加于有功,刑必斷于有罪。
獎賞一定要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給有罪的人。法度公平合理才能使人信服。
12
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把肉扔在餓虎出沒的小路上,禍患就無可挽救了。主動招惹麻煩,怎麼可能平安無事。
獎賞一定要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給有罪的人。法度公平合理才能使人信服。
《戰國策》一方面繼承了《國語》相對集中編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出現了一個人物的事迹有機集中在一篇的文章。為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的成立開創了先例,标志着史書開始由編年體向紀傳體的過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