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格隆彙 磁鐵法拉第
上周抽空去北京參加由格隆彙的舉辦的“決戰港股2018——海外投資系列峰會”,下午對一家感興趣的智能制造業的上市公司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草根調研,該公司已有24年的上市曆史,在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對這個公司的關注得晚了一點,不過依然不妨礙通過它增加對很多領域的理解,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後面的調研内容,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結論。而這家在大家印象中老牌的制造業上市公司就是被外界認為是中國先進制造業代表:中集集團。
一、業務介紹部分
中集集團的證券事務代表王心九和與會的投資者介紹了中集集團今年以來的一些業務經營狀況和未來的發展,以前三季業績為基礎跟大家做了一個溝通和交流。
(1)中集集團多元業務的構成
中集集團是一個相對比較多元化的,從事裝備制造和相關服務的制造業集團。如果把業務分為兩條主線,按服務的行業劃分,能分為物流和能源:一個是物流為主,包括集裝箱、道路運輸車、專用車和半挂車以及機場設備和自動物流分揀系統;第二個是以能源裝備為主,是從事天氣産業鍊的裝備和工程的上市公司,把它叫做能源化工以及液态食品闆塊。海洋石油開采相關的裝備,可以提供深水鑽井平台、工程輔助船,這是公司兩條主要業務線。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制造業,為産業發展提供融資租賃的融資租賃公司,也是貫徹産能結合的戰略發展的路徑。
另外,還有少量的地産,包括一些住宅開發、産業園區,未來還會做一些商業的綜合體。
(2)前三季度公司業績及業務介紹
2018年前三季整個業績相對比較理想,收入是增長了24%。規模淨利潤是大概有77%的增長,包含了一些一次性的比較大的收益,特别是我們在青島膠州工業用地的搬遷補償10個億,記在第三季度。
今年春節前後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因為我們既從事集裝箱制造,還有制造一些相關的能源及物流裝備,可能會因此被大家認為對中集産生很大的影響,但實際上從前三季度的業績來看,得到的答案跟大多數人的預期是相反的。
集裝箱業務
不可否認,集裝箱業務是跟全球的集運市場相關性非常大。可以從整個集運市場這些年的數據可以看一下,本身确實有比較大的波動,或者有一定的周期性。可以看到,在過去20多年,整個集裝箱貿易,在2008年是非常深的低谷,V字型。之後有一個振蕩的下行,2016年又出現相對的低谷,2016年底到2018年,整體是在比較好的回升,或者景氣度再度繁榮的過程。
從集裝箱運輸的供需關系來看,這兩年藍線逐步超過了紫色的線,需求是比較強的,供給一直受限。
這是集裝箱生産的全球的情況,可以看到,這裡面是在2007年達到了整個集裝箱産業,或者全球行業的高點,整個全球生産超過400萬箱的集裝箱;最低的時候,2009年全球又是非常罕見的低谷,隻有40多萬标準箱;後面是300萬箱上下波動,2016年又降到220萬,2017年預計是到280萬,2018年預計是350萬,這又會接近前期的曆史高點,2007年的高點。
從這個數據來看,今年所謂的貿易戰并沒有對整個集裝箱,包括航運也好,包括集裝箱制造,并沒有帶來很相關的影響。
從區域來分析一下,中美之間集裝箱貿易,隻是全球集裝箱貿易的一部分,整個增速也并不是說最快的,更多的是中歐,或者說在亞太或者新興經濟體之間,增速會更快。這是一些航線的占比,包括有遠東線,有南美洲的。
從遠東到歐洲的橙色的部分是非常大的一個部分,到北美是藍色的,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想象中那麼大,整體還是要從結構上來分析。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備注:2017年全球集裝箱運輸航線運力占比)
從今年以來(前三季)集裝箱營收來看,整體收入增長了36%,其中幹貨集裝箱的增長為25%,冷箱有72%的大幅增長。
所以看到這裡草根調研可以下一個小結論,中美貿易摩擦帶來更多是心理的影響,集裝箱需求穩步增長。2018年創了近10年以來的新高以後,對2019年仍然是相對比較樂觀的,還是在高位振蕩,維持比較好的景氣度。
道路運輸車輛業務
第二部分要介紹的是中集集團的道路運輸車輛業務,這也是個全球業務。整個生産和銷售主要是以亞太地區為主,也包括北美地區,這兩年也開始進入歐洲市場,并且這三大市場都有比較好的生産基地布局。主要的生産基地是在中國,在一些交通樞紐和華東、華北、華南,甚至在西部都有相應的制造工廠。在北美地區,公司也進入的比較早,2003年通過收購一些資産,在美國印地安納州中部建立了第一個生産基地,後面擴充了兩個組裝的工廠,在北美的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市場占有率來看,會在北美占到了前5位。有些細分的産品的市場占有率是在第一位和第二位,超過40%。在歐洲來看,主要是在英國有一家工廠,波蘭有一個組裝基地。
整個行業來看,今年海外市場表現也是非常好的,過去幾年已經表現比較好的基礎上,2017-2018年整個增長還是非常快。原因主要是北美和歐洲都在實施一些新的排放監管的新規,在原有的需求基礎上更加增加了需求量的釋放。
從我們業績來看,前三季度是增長了20%。因為在2017年整個車輛得益于整個國内需求的強勁的增長和海外市場的表現相對比較好,去年的收入是增長了超過40%,今年回到一個相對比較正常的合理的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大概是20%。
而整個車輛的策略是以中國區域的制造為基礎,這裡存在着主要優勢,包括我們的成本,我們的管理。另外,我們把海外市場,發揮中國制造優勢,全球運營的理念,把海外消費的産品,盡量地在中國來制造它的大的部件和組件,到海外是以組裝為主,并不是說所有的從零部件到成品都是在國外生産,而是盡量地利用中國制造相對低的成本,構築我們在海外的産品優勢。同時,我們也在标準,在技術和産品的研發上面,吸取歐洲或者說北美的一些比較先進的理念,來把它應用到我們的新的産品開發的設計裡面去,在技術上,能夠在整個中國的半挂車行業裡面,做到相對比較領先。中集集團的道路運輸車輛不單是中國最大市場份額的品牌廠商(大概占20%),同時也是全球銷量最大的專用車和半挂車制造商。這個市場商是具有區域性的,每個不同的市場區域都有比較大的廠商,我們是在整個行業裡面第一家把該業務做到了全球化經營的模式。這是中集在過去這麼多年來,一直堅持全球化,國際化的一個比較明顯的體現,因為這本身會打破一些區域市場的限制。國外這些廠商,很難說能夠到中國來或者到亞太拓展業務,我們可以去到歐洲、去到北美,整個的業務規模就會做得相對比較大。
去年2017年,首次達到195億人民币,今年會突破200億人民币。去年的淨利潤,這一塊首次突破了10個億,已經成為盈利非常重要的一個業務單元或者業務闆塊。未來,相信在海外市場和中國市場繼續的持續增長情況下,這個業務還會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
另外,中集集團也在謀求車輛業務的獨立上市,已經做了相關的公告。目前申報的文件已經上報到了中國證監會,後續會根據市場的情況,來推進上市項目的進程。
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業務
中集的能源、化工及食品裝備業務可進一步劃分為能源裝備、化工裝備及液态食品裝備。
能源裝備主要産品:壓縮天然氣(CNG)高壓瓶式壓力容器、CNG拖車、液化天然氣(LNG)拖車及儲罐、LNG加氣站系統、液化石油氣(LPG)拖車及儲罐、LNG壓縮機、項目工程服務;
化工裝備主要産品:化學液體、液化氣體及低溫液體的罐式集裝箱;
液态食品裝備主要産品:不鏽鋼加工罐及儲罐、項目工程服務;
而其能源裝備分部現已覆蓋了整個天然氣的産業鍊,從上遊、中遊到下遊。從國家政策來看,逐步加大了對天然氣相關的,包括能源結構調整,包括對相應的一些項目的支持,出台了很多有利的政策。
從國家能源結構調整來看,也在加大天然氣進口的力度和規模。這兩年,中國整個天然氣進口增長非常快,儲氣能力不足。去年出現了氣荒,也會意味着,國家會增大儲氣能力方面,或者儲藏和運輸方面,應該會加大投入的力度,包括各個地方政府,包括國家有關部委。
在2017年,我們每年的儲氣能力隻是占到當年消耗量大概4%點左右,不到5%,國外先進國家來看,這個比例一般是在10%到12%,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在去年,我們這塊業務差不多有100億的收入,大概有4個多億的利潤貢獻。今年前三季度已經是接近100億的收入,增長幅度大概是17.59%。相對于去年比較低的基礎,今年應該是增速會進一步提升。除了天然氣裝備以外,還有一些是做化工類的罐體集裝箱,這塊是比較穩定的,細分行業裡占到全行業第一。國際标準液體罐箱是占整個行業第一的。
做了一部分液态食品,包括果汁的存儲和運輸,以及啤酒廠的總包的業務。現在整個消費升級之後,亞太地區對啤酒廠的改造和投資也在增大。我們在這塊業務上具有比較有好科技競争力。
ISO液體罐箱全球第一;
高壓氣體儲存及運輸裝備中國第一;
低溫設備中國第一;
LNG、CNG、LPG三大能源儲運裝備中國第一;
啤酒廠交鑰匙工程全球領先;
海洋工程業務
海洋工程業務,跟這些年油價走勢相關性比較大。中國的海工在過去是相對比較落後的,特别是2008年以前,我們是從2008年,收購國内的原來新加坡的獨資企業,進入到這個行業裡面來。國家的一些央企,在過去10年陸陸續續也在加強海工的發展。海洋石油開采,在2014年經過低油價的沖擊之後,整個全球行業是進入比較低迷和低谷的狀态。随着這兩年油價的回升,整個海工裝備的制造,也正在逐步走出低谷,時間會相對沒有那麼快。因為本身這個行業是一個投資比較重的,建造周期比較長的業務,面臨去庫存,或者說一些閑置平台消化,還需要更多的消化時間。
雖然現在有新能源的影響,但是在傳統的石油資源的開采和利用方面,對中國意義還是非常重大的。國家在這幾年把它列入到七大戰略新興産業之一,但是在這方面,中集集團過去并沒有依賴國家,主要靠自己投入,由企業做更多的投入。現在我們從未來的發展來看,已經在調整一些發展策略。因為原來我們是100%來持股海工公司,前兩年引入了國家新興國投創新的産業基金,我們出讓15%的股份,現在正在謀求,跟國内一些大的企業集團,或者是央企和國企談戰略合作,大家形成一個合作共赢的局面,而不是我們承擔更多的财務上的壓力,或者債務上的壓力。海工業務有比較大的虧損,去年虧損10個億,今年可能還會超過10個億。一方面積極拓展新增訂單,另外一方面推動海工的重組,比如在明年上半年,希望能夠有一個實質性進展,對整個集團負債率的改善和資産優化,包括未來奠定中國海工發展的大的框架,是有非常大的意義。
空港設備業務
中集的空港設備業務包括了空港設備、消防救援、自動化物流系統及智能停車庫等,也是中集這兩年重新整合的業務。最早隻是做空港設備,過去兩年收購了歐洲的一家最大的消防車企業,今年上半年,又陸續收購了上海和沈陽的兩家細分的消防車的生産廠,現在正在打造一個全球最大的消防救援車輛和設備的業務體系。随着物流的發展,特别是快遞、電商,也在做一些倉儲的自動化的物流分揀系統,高速分揀機,已經為順豐、三通一達,做了一些項目,規模并不是太大。這塊業務主要還是以空港設備和消防救援設備為主。
美國作為一個單一的最大的市場,我們還沒有進入,目前也正在規劃,會在美國南部來投資建廠,通過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北美市場。
自動化物流這塊,未來也是把它作為一個重點的有潛力的發展業務去推動。在這幾個業務發展方向上都有比較大的空間,一是中國的機場建設現在還是在加速,一些幹線機場、樞紐機場、支線的航空都在發展。
消防救援設備,随着城鎮化的發展,一二線城市對消防救援,特别是各種消防救援車輛的需求,也是有非常迫切的需求。中國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短闆,從中高端的消防車,很多靠進口。而我們通過收購德國齊格勒,跟中國生産基地結合,來解決中高端消防車進口需求,相信在未來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包括今年國家部委調整,專門成立了應急保障部,劃歸政府之後,在這方面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機遇。
我們的收入在前三季度增長了46%,有一些收購以後合并的影響。從去年整個業務來看,大概有30多億的收入,有1.5個億的利潤。未來,中集希望在這幾個細分市場能夠抓住一些機遇,實現更快的發展,包括一些外延式的擴張或者内生性的增長。規劃的收入規模是會達到60億到70億人民币,在現有的去年年度收入30多億的基礎上,能夠再翻一倍,利潤是從原來1.5億左右,希望達到3億到4億的水平。雖然說收入還不能說一下子達到100億,但是從原來一個比較小規模的業務,如今已經可以成長為占比相對比較大的業務。
物流服務業務
物流服務業務,主要以倉儲、都市聯運,包括一些硬件,比如說托盤箱制造,提供物流運輸解決方案,過去在這方面已經做了一些業務。比如說“一帶一路”可以提供全程一站式的物流運輸的解決方案。也在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比如說推進多設施聯用的發展,工鐵聯運、水鐵聯運。
重卡業務
重卡業務。主要是配合半挂車和專用車的發展,雖然這些年沒有盈利,随着整個重卡行業的需求井噴式的需求釋放,虧損大幅度減少,今年上半年已經基本上實現平衡,下一步,一方面也會設法引入一些戰略投資者,另外也會開發一些更多的新的車型,包括原來傳統的燃油的重卡、天然氣重卡以外,也在研發和準備推出一些,比如電動物流車、電動重卡,或者一些中型或輕型卡車,擴大産品線,這一塊業務也在改善過程中。
中集産城業務
我們一直有一些地産開發,90年代就開始做了,大家原來關注比較少,我們主要在長三角、珠三角的城市,都是在做滾動的發展。最近跟碧桂園有一個戰略合作,包括在住宅方面,已經開始有一些聯合拿地的合作。
我們也正在做一些孵化器項目的嘗試,比如說在東莞的松山湖建立了一個中級智庫,為科創企業提供生産和研發的園區,可能還會有第二個産業園。
利用這幾年很多生産型工廠,在城市化背景下,都面臨着搬遷的要求,地方政府重新規劃之後,很多工廠是需要搬遷的。對原有地塊就會參與,也會去按照這部分規劃,比如說去做一些商業的項目,或者綜合體,比如說寫字樓、酒店,或者說一些綜合性的項目,主要是在上海寶山和深圳前海、蛇口。根據需要,也會跟碧桂園有一些合作。我們也不排除可能會出讓一些權益,我們不會把地産作為核心業務,隻是利用這個機遇,加快開發,回籠資金。
最終把獲得的資金再投入到制造業裡面去,包括高端裝備制造,國家2025計劃,包括智能制造機器人、智慧物流,我們也有一些規劃和想法。在未來,中集并不會把地産作為長期核心的業務。短期對這兩三年的利潤,比原來貢獻會大一些。
中集金融業務
為剛才講的前面這些業務提供一些産融結合的支持。像車輛業務、天然氣準備、海洋工程,其他的一些機場設備,包括消防救援車輛,都可以通過融資租賃方式推動這個業務的發展。
模塊化建築業務
這是我們衍生的一些業務,模塊化建築。這是在舊物集裝箱和二手集裝箱循環利用方面,可以把它做一個住宅也好、酒店也好,辦公用房。我們在海外市場做的項目比較多,因為它的造價相對比較高,更多是适用于酒店。它是在工廠化制造,能夠遠距離交付,本身也有一個循環經濟的概念在裡面。
二、中集集團的Q&A
問答環節一
主持人:我先代表格隆彙會員,請教王總一個問題。中美貿易摩擦對公司業務有什麼影響?
王總:可以看到,中美貿易摩擦是逐步分階段演進的事件。本身中集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集裝箱制造商,占到全行業45%的市場占有率。
第二批加征關稅時,美國方面曾經也提出要對集裝箱進行加征關稅,經過我們法律部門,在聽證會上提供更多的一些我們申訴的證據和條件,最後從加稅清單裡面移除掉了。集裝箱并不是說到目的地做最終消費,還是一個循環過程。加征關稅,一旦加了,一方面對我們有影響,成本最終會轉移到客戶身上。船舶公司也好,或者我們的客戶也是比較反對加征關稅的。就加征關稅本身這個事情,對集裝箱本身沒有加。
另外,大家可能擔心是不是對貿易量會減少。從我們今年訂單來看,都是有大幅增長的。本身今年是一個航運的繼續複蘇,維持比較好景氣度的年度。2017年的基礎上,客戶采購的相對的規模和力度還是比較大的。大家隻是擔憂,但并沒有變成現實。今年集裝箱的盈利下降,是有另外的原因。本身是由于行業競争本身,比如說有一些民營企業,跨界進入到制造裡面,設立了一些工廠。另外,本身我們大股東旗下的中海旗下有三家工廠,合并之後,他們在這塊業務也有所發展。所以,還是行業競争為主要原因,而不是說貿易戰本身對集裝箱需求,或者對集裝箱業務本身帶來直接的影響,這是沒有的。
到最近的發展來看,大部分人還是傾向于,中美還是會坐下來談,大家對未來的中美之間貿易定量的判斷,可能就會更清楚。今年以來的這種擔憂,我們認為在明年可能會得到一個解除,或者在某種程度上會消除這種疑慮。我們對明年整個集裝箱的需求,還是比較樂觀的。今年是并沒有任何的影響。
其他的業務方面,比如像我們的車輛業務,可能我們在銷售收入裡面,大概有50%是在海外市場銷售。我們的車輛業務的布局,本身就是在北美,在歐洲都有直接的生産基地和生産組裝工廠。在這塊是有一定加征關稅,生産産品在它的加稅清單。我們會調整海外生産和組裝的規模。我們客戶也表示願意分擔一部分加征關稅的影響。一方面我們作為廠商會主動調整我們的生産或者銷售的組織方式。
問答環節二
主持人:公司最近修訂了公司章程,牽扯到股份回購的問題,我們公司是不是最近有一些這方面的計劃?
王總:今天以來資本市場有很多大的事件的發生,整個市場表現波動性比較大,整個投資者,各方并不是都非常滿意。證監會出台改革,包括回購的政策,是有利于上市公司開展合理的,或者說在過去有缺失的部分,合理地為投資者來重建投資信心,包括在價值被低估的時候,發現公司的價值,我們是非常歡迎的。我們也是在A H上市公司裡面,是比較早的修訂了公司章程,接下來會根據市場情況進一步實施這樣的回購。我們1月15号還要開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這個事項,便于接下來後續去推進回購以及相關的實施和進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