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弱電系統集成标準

弱電系統集成标準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8-06 10:10:40

弱電系統集成标準?摘要:對于BMS系統,其指的是建築物管系統,該系統主要是用來對建築物的安全設備以及相關機電設備進行監控和管理,從而實現建築物日常管理和功能等的一體化,在該系統中,其能夠通過模塊化和标準化的設計理念實現生活環境的安逸和舒适性作者通過自身的研究對當前基于 BMS 系統的弱電系統集成技術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弱電系統集成标準?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弱電系統集成标準(基于BMS角度的弱電系統集成技術分析)1

弱電系統集成标準

摘要:對于BMS系統,其指的是建築物管系統,該系統主要是用來對建築物的安全設備以及相關機電設備進行監控和管理,從而實現建築物日常管理和功能等的一體化,在該系統中,其能夠通過模塊化和标準化的設計理念實現生活環境的安逸和舒适性。作者通過自身的研究對當前基于 BMS 系統的弱電系統集成技術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BMS;弱電系統;集成技術

中圖分類号:TM862 文獻标識碼:A 文章編号:1673-1131(2018)04-0110-02

作者:易振麟

集成指的是對各種組成要素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提高系統的運行功能。在弱電管理系統中,其采用集成化技術能夠實現弱電管理的最佳化。但由于弱電系統本身的複雜性,在對其進行集成前需要将其分解成對應的多級最優化系統,然後根據不同系統之間的特點和共性實現整個系統的集成。同時為了滿足建築物内用戶的需求,在進行系統集成過程中還需要對弱電系統的相關内容進行開放,保證用戶能夠實現最佳化的體驗[1]。

1 BMS 弱電系統簡介

對于 BMS系統,其能夠将現代建築中的 SCS和 CPS等多個系統進行有效的集合,從而形成一個特殊的整體,在這一整體中,其能夠實現對建築物内所有子系統的有效控制,同時減少單個系統控制所帶來的時間和精力等浪費。對于 BMS 系統,其從橫向上分析可以分為子系統和分系統,通過集成技術将這些系統進行有效的結合,從而實現了建築弱電系統的有效控制,而在縱向上,集成系統中分為三個等級,分别是中央監控級、分戰級和現場級,不同的等級對應不同的層次,從而實現BMS系統的信息集成和網絡集成,下面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2]。

2 底層控制網絡集成2.1 接入現場設備

對于智能建築,其本身包含的機電設備種類和數量非常多,且不同的設備生産廠家不同,其對應的系統接入端口不同,加上施工環境等的影響,使得所有設備在進行接入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設備之間的影響,接入工作較為繁瑣。而對于建築物中應用比較多的簡單驅動器和傳感器等,由于其生産和使用較為簡單,廠家在提供設備時會将設備的使用說明書同時提供,從而幫助使用者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不通過設備的接入參數,增加設備連接時的有效性 [3]。但對于電梯和冷水機組等大型設備,由于其本身包含子系統,加上廠家在生産過程中的測試和實驗,從而生成一個有效接口,這樣能夠方便用戶在安裝時能夠更好地進行監控。對于這些單個的設備系統,為了能夠實現設備的正常運行,在進行系統集成時需要根據不同設備之間的參數差異等進行科學的設計,這樣才能保證系統集成商更好地完成網絡控制以及不同接口之間的有效互聯。

對于單項設備系統,其接口符合當前通用的現場總線協議,像Lon和Works等,随着通訊協議技術的逐漸成熟,其在進行單項設備的接入時是非常簡單的,但由于通訊協議的出現時間較短,其中的一些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辦法,因此,其還需要不斷進行升級和完善,從而提供更好的集成技術。

2.2 集成控制網絡

智能建築中所有機電設備組成的監控系統就是控制網絡,像 RS-185 總線和 BACnet 标準協議等[4]。對于現場總線技術,其在整個智能系統中得到了非常廣泛化的應用,由于其本身是由雙絞線進行連接,因此,在通訊協議中能夠進行通信和計算兩種能力,同時依據遠程監控計算機以及監控工作站能夠實現信息的交換以及數據的傳輸等,這使得集成系統能夠進行報警和監控管理一體化等多種功能。另外,對于智能建築中的儀表設備同工作站之間的連接,其還能夠借助于控制網絡系統對其進行管理,并根據控制網絡系統的優化算法對其控制效果進行優化和完善,從而提高儀表的工作效率[5]。

對于控制網絡通信,其和信息網絡之間存在着本質上的不同,對于信息網絡,其僅僅是進行資源的傳輸和信息的共享,從而方便用戶對需要控制的對象等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對于這種網絡系統,其本身的穩定性較強,且在使用過程中的成本相對較低,協議内容和模式較為簡單[6]。像當前常見的Eche-lon 公司提供 Lonworks 總線,該系統能夠實現即插互聯的使用效果,但該系統的實際使用人數卻非常少。而對于自動化标準協議,也就是 BACnet 協議,該協議的優勢非常強。

3 上層信息集成

對于上層的集成,其實際上就是信息的集成,對于弱電系統來說,其信息的集成工作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建立一個完成統一的監控管理平台,然後通過一整套軟件對弱電系統進行全面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然後将收集到的信息等集成在網絡系統中進行發布,同時實現系統信息的共享和監管,該系統具有簡單方便等特點,且在使用過程中能夠滿足當前大部分客戶的使用需求,根據最新的智能建築設計标準,智能建築中的所有集成子系統需要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監控,對于智能建築中的各個接口,其需要進行标準化和規範化的管理,從而保證智能系統至今能夠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換[7]。因此,在智能建築中的弱電系統在進行集成時需要将這一目标确立在内,通過弱電系統的集成實現對智能建築的有效集成。

對于系統集成,其首先需要對各個子系統之間的互聯性和互操作性問題進行關注,同時在進行系統集成的過程中還需要關注系統之間的聯動性。在弱電集成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其互聯性和互操作性問題較難解決,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子系統廠商較多,且不同的設備之間所采用的協議不同,因此,在進行系統集成時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設備和子系統之間的接口和協議等問題,這是影響 BMS 系統集成和實現的主要難點。

在當前,智能建築的弱電集成系統,其主要是通過軟件接口實現不同設備和子系統之間的信息和技術共享,對于軟件接口技術,其包括 DDE 和 OLE 兩種,其中前者具有實時性強的特點,且在進行使用時實現性較強,但該技術在進行複雜協議之間的轉換時,需要提高軟件功能,費用相對較高,因此大部分适用于小系統。而對于 OLE 和 COM 等技術,其将采用全新的技術和标準對弱電集成系統進行科學的控制,從而實現 BMS 系統的信息最佳化集成[8]。

對于信息共享技術,其一般情況下是通過分布式數據庫技術來實現,對于一些大型的建築物,由于每個子系統較為複雜,往往都會設立單獨的數據庫,然後通過這些數據庫之間的信息和數據共享實現異種數據庫的集成性任務,因此,在進行子系統數據庫設計時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地址的透明性,對于數據庫中的數據,一般隻有了解其存放位置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訪問,因此,用戶和編輯人員需要根據相關邏輯名稱對數據庫中的内容進行地質透明化,方便用戶進行使用。第二是語言的透明性,對于異種數據庫,其需要提供透明化的語言,根據用戶使用的标準語言集成就能夠對不同的數據庫進行訪問,在當前,标準語言大部分采用的是 SQL 語言。

4 同消防自動報警系統的聯網和集成

對于控制系統和消防自動報警系統之間的連接和控制,從而使得控制系統能夠對報警系統進行有效的控制,在進行互聯時,對于兩個系統之間的不同接口,其協議和标準不同,但通過 BAS 平台能夠對火災警報系統的相關信息進行使用,從而實現對于 BAS 信息的有效顯示。對于 BMS 操作站,其需要具備以下 4 種性能,第一,對設備中的溫感探頭和手動報警器等的狀态和位置能夠進行實時化顯示。第二,對于消防水泵的運轉和消防噴淋的運轉等能夠進行實時化顯示,同時在 BMS 的顯示系統上對其進行動态呈現。第三,通過統一的标準設計警報系統和 BMS 之間的連接,方便集成系統對火災報警系統進行科學的控制。第四,在火災事故發生之後,能夠實現對消防系統和停車場、CATV 等子系統的聯動控制。

5 結語

綜合上述所說,對于 BMS 弱電集成系統,其包含智能建築中的所有子系統,同時涉及到通信和計算機等多種前沿技術,對建築物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由于 BMS 技術目前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其中很多問題并未得到有效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徐成磊.基于BMS的弱電系統集成技術探讨[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36):21-22.

[2] 潘養. 基于 BMS 的弱電系統集成的分析 [J]. 建材與裝飾(下旬刊),2008(1):103-105.

[3] 牛炎.住宅小區弱電系統集成化方法 (BMS) [J].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2007(21):832-836.

[4] 劉平,向學軍.OPC 技術在智能建築弱電系統集成中的應用[J].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5):440-443.

[5] 張瑞芳.現代建築智能化弱電系統設計初探[J].建設科技,2017(22):78-79.

[6] 呂美傑.智能建築中弱電系統集成技術的實踐應用 [J].中國高新區,2017(16):13.

[7] 張國勁.樓宇建築智能弱電系統的應用探析[J].中國新技術新産品,2017(15):10-11.

[8] 張國勁. 分析智能樓宇弱電系統集成 [J]. 中國新通信,2017,19(11):147.信息通信 易振麟:基于 BMS 角度的弱電系統集成技術分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