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則有死,不光是人類,任何生物最終都會死亡。
但人類畢竟不同于動物,人類有思維,有語言,屬于高等動物。
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滅,有的人死後下陰曹地府,有的人升入天堂。
然而,自古以來,還沒有誰證實了人的靈魂不滅。
在古代,也有人相信人死亡後,将一切都會消失,沒有靈魂。
晉代文學家陶淵明就是這樣認為的。
陶淵明在他的作品《拟挽歌辭三首其一》中,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其古詩全文如下: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 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 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 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 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 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他認為,人死後,“得失不複知,是非安能覺。”,人死了,什麼也不知道。還是及時行樂,多飲酒、多賦詩吧!隻是那時科學不發達,酒喝多了,容易引起高血壓、脂肪肝,他都不知道!
宋朝詩人陸遊的觀點,與陶淵明類似,他的臨終作品《示兒》表達得很明白: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萬事成空。但他還是有一個心願:他要兒子當大宋軍隊收複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别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不過,他死後,告訴他什麼他也不知道了。
千百年來,無論平民百姓,還是王公貴族,英雄豪傑,死後再也沒有發現其靈魂重新顯世的蛛絲馬迹。多數連屍骨也找不到了。正如陶淵明在《拟挽歌辭三首其三》中所寫: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峣。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複朝。千年不複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人死去沒有什麼特别值得說的,隻不過把身體交還給山陵罷了。以後無論何年何月,再也沒有第二個早晨,無論普通人與社會賢達,都是如此,是無可奈何的。
到了現代,科技發達了,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各種生物都是一樣的,人類并不比它們更高貴。最終都會回歸到大自然,參與到物質循環中。靈魂之說,當然是不科學的。然而,一個人如果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大,人們會世世代代記住他,紀念他,他的名字與精神将永垂不朽,從這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靈魂永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