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特色,蒙古包的結構、位置、作用、特點、文化内涵、材料有哪些?
今天河南九千蒙古包廠小編給朋友們整理一些有關蒙古包的詳細資料,供大家參考。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适于牧業生産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鞑事略》記載:“穹隆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随着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内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1、蒙古包的構成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陶腦、烏尼、哈那、門檻。
(1) 陶腦
蒙古包的陶腦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兩種陶腦的區别在于:聯結式陶腦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陶腦不分。聯結式陶腦有三個圈,外面的圈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接烏尼。這種陶腦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2) 烏尼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陶腦,下接哈納。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一樣,長短由陶腦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随陶腦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陶腦,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于哈那頭套在一起。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制作。
2、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 架設時将“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将 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闆。 一頂蒙古包隻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 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族也有選擇吉地而居的習慣,修建時要考慮到後有“依靠”,前面視線開闊。以上呢就是對蒙古包特點的詳細介紹,這樣看來,蒙古包之所以能一代代的傳承下來,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下參考信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