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少年孤身提劍赴長安

少年孤身提劍赴長安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00:15:29

少年孤身提劍赴長安(送别一介書生)1

湯一介生前同事、學生及各界友人在靈堂裡與先生告别。昨日,北大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師湯一介遺體告别儀式在八寶山殡儀館舉行。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少年孤身提劍赴長安(送别一介書生)2

湯一介生前同事、學生以及各界友人在靈堂前排隊等待告别。

地點:八寶山東禮堂

場景:各界人士送别國學大師湯一介

新京報訊 (記者許路陽)“未名湖畔,鳥飛何疾,我雖遲慢,誓将永随。”湯一介和樂黛雲,兩名北大知名學者,如相伴在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但在昨日,“小黛”和上千名社會各界人士,在八寶山殡儀館東禮堂,送别著名哲學家湯一介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湯一介的學生、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說,湯老骨灰将短暫寄存在八寶山殡儀館,而後将在京安葬。

少年孤身提劍赴長安(送别一介書生)3

湯一介夫人樂黛雲在現場面帶微笑,感謝前來吊唁的各界人士。

少年孤身提劍赴長安(送别一介書生)4

一位男士手捧湯一介生平介紹等待參加告别儀式。

“春蠶吐絲盡,玉錦流芳長”

昨日8時20分,八寶山殡儀館東禮堂,北大校長王恩哥、清華副校長謝維和、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等各界人士不斷趕來參加湯先生遺體告别儀式。在治喪期間,已有700多各界人士發來唁電、信函、挽聯,1800餘人前來吊唁。

東禮堂大門口,一個長幅挽聯“闡舊邦出入佛道修儒典品三教樂地奈何哲人已去,輔新命會通中西立人極明四海同心信哉德業長存”概括了湯一介的一生。88歲的他,研究領域遍及早期道教、佛學、儒學、中西文化關系等,是中國哲學和思想文化界開風氣之先的代表性人物。

書法家歐陽中石手書“哲人其萎”,願“一介學長”千古。92歲的北大哲學系資深教授楊辛用“春蠶吐絲盡,玉錦流芳長”寄托哀思,此前他曾給湯一介的辦公室送上寫有“舊邦新命”的墨寶。

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學界同仁、先生親友、學生等敬獻了花圈,中組部、中宣部、統戰部、教育部、北京大學、北京市教委等單位也敬獻了花圈。

妻子:“我雖遲慢誓将永随”

湯一介妻子、著名比較文學學者樂黛雲教授的花籃和挽聯,被擺在先生遺像的下方。

樂黛雲以“你的小黛”向相伴60年的丈夫做最後的書面告别。她寫道:“未名湖畔,鳥飛何疾,我雖遲慢,誓将永随”。

這對學者夫妻幾年前曾出版過一本随筆集,書名就是《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隻小鳥》,兩人感情一直要好,經常攜手漫步在家門口不遠處的未名湖畔。

前來告别的隊伍足有數十米長。進入大廳後,他們五人一組,面向湯一介遺體鞠三躬。樂黛雲則身着黑色套裝,坐在輪椅上,和其他家屬依次在左側答謝大家。廳内的配樂不是哀樂,而是先生生前鐘愛的《安魂曲》。

昨日,樂黛雲總以微笑示人。眼見有人濕了眼眶,她反倒安慰起送别者,希望他們能堅強面對,還有别的大事要做。

一幅未來得及送出的畫

在北大畢業生張雲昌請人創作的畫中,湯、樂二人的伉俪情深又展現在人們眼前。

“總覺得還有時間把畫給先生,但最終沒有送成。”張雲昌說,一年前,就請朋友照着二老幾年前的一張照片作畫,希望能畫出先生謙謙君子的風格。張雲昌計劃把油畫原作送給樂黛雲作為紀念。

來自西藏的索朗震澤,将寫有紀念湯一介先生七律詩的宣紙贈給樂黛雲。他的父親是北大1965屆畢業生,“聽說湯老去世的消息,情緒激動就住院了”。9月11日,帶着父親的囑托和自己的敬意,他從拉薩飛到北京,在昨日追悼會上,身披藏袍的他還獻上了一條哈達。

中國生活消費,關注生活,引導消費;更多内容請關注中國生活消費網微信公衆帳号:chinaxiaofei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