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張張,「架構精進之路」公号作者。
最近的工作中,我聽到組内兩名研發同學在交流數據統計性能的時候,聊到了以下内容:
你怎麼能用 count(*) 統計數據呢,count(*) 太慢了,要是把數據庫搞垮了那不就完了麼,用 count(1),這樣比較快......
有點兒好奇,難道 count(1) 的性能真的就比 count(*) 要好嗎?
印象中網上有很多的文章都有過類似問題的讨論,那 MySQL 統計數據總數 count(*) 、count(1)和count(列名) 哪個性能更優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count(*) 性能與存儲引擎相關
在讨論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搞明白一件事:MySQL 中 count() 的性能到底與什麼相關呢?
一件東西,我們知道如何取,必定需要提前知道如何存放才行,那我們可以初步判定,count() 性能應該與存儲引擎相關!
我們都知道,MySQL 常見的存儲引擎有兩種:MyISAM 和 InnoDB。
在這兩種存儲引擎下,MySQL 對于使用 count(*) 返回結果的流程是不一樣的:
- MyISAM引擎:每張表的總行數是存儲在磁盤上,所以當執行 count(*) 時,直接從磁盤拿到這個值返回,能夠快速返回。
但要是在後面加了where查詢條件時,統計總數也沒有像想象中那麼快了。
- InnoDB 引擎:執行 count(*),需要将數據一行一行地讀,再統計總數。
看到這裡,可能你會有這樣的疑問:
Q:為什麼 InnoDB 引擎不像 MyISAM 引擎一樣,把表總記錄存儲起來呢?
這個問題非常好,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MVCC 是個什麼東東。
MVCC 簡介所謂MVCC,全稱: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即多版本并發控制。
MVCC 是一種并發控制的方法,一般在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實現對數據庫的并發訪問,在編程語言中實現事務内存。
MVCC 在 MySQL InnoDB 中的實現主要是為了提高數據庫并發性能,用更好的方式去處理讀-寫沖突,做到即使有讀寫沖突時,也能做到不加鎖,非阻塞并發讀。
就是因為要實現多版本并發控制,所以才導緻 InnoDB 引擎不能直接存儲表總記錄數。因為每個事務獲取到的一緻性視圖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返回的數據總記錄也是不一緻的。
到這裡,相信你已經知道 InnoDB 引擎為什麼不像 MyISAM 引擎一樣把表總記錄存儲起來了。
主要是因為 InnoDB 支持事務,MyISAM 不支持事務。
MySQL 對 count() 的優化我們知道了count() 性能與存儲引擎相關,那 MySQL 在執行 count() 操作的時候有沒有對其性能做些優化呢?
答案是肯定有的!
InnoDB 是索引組織表,主鍵索引樹的葉子節點是數據,而普通索引樹的葉子節點是主鍵值。因此,普通索引樹比主鍵索引樹小很多。對于count(*)這樣的操作,遍曆哪個索引樹得到的結果邏輯上都是一樣的。因此,MySQL優化器會找到最小的那棵樹來遍曆。
如果你使用過 show table status 命令的話,就會發現這個命令的輸出結果裡面也有一個 rows 值用于顯示這個表當前有多少行。
那麼是不是這個rows值就能代替count(*)了嗎?
其實不能,rows這個是從從采樣估算得來的,因此它也是不是準确。
官方文檔說是在40%到50%,所以此行數 rows 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如下所示:
查詢性能大PK
基于MySQL的Innodb存儲引擎,統計表的總記錄數下面這4種做法,哪種效率最高?
- count(主鍵id)
InnoDB引擎會遍曆整張表,把每一行的 id 值都取出來,返回給 server 層。server 層拿到 id 後,判斷是不可能為空的,就按行累加。
- count(1)
會統計表中的所有的記錄數,包含字段為 null 的記錄。
同樣遍曆整張表,但不取值,server 層對返回的每一行,放一個數字1進去,判斷是不可能為空的,按行累加。
- count(字段)
分為兩種情況,字段定義為 not null 和 null:
1)為 not null 時:逐行從記錄裡面讀出這個字段,判斷不為 null,累加;
2)為 null 時:執行時,判斷到有可能是 null,還要把值取出來再判斷一下,不是 null 才累加。
- count(*)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帶了 * 就把所有值取出來,而是 MySQL 做了專門的優化,count(*) 肯定不是null,按行累加。
count(1) 和 count() 對比當表的數據量大些時,對表作分析之後,使用 count(1)還要比使用 count(*)用時多了!
從執行計劃來看, count(1) 和 count(*)的效果是一樣的。但是在表做過分析之後, count(1) 會比 count(*)的用時少些(1w以内數據量),不過差不了多少。
如果 count(1)是聚索引,那肯定是 count(1)快,但是差的很小。因為 count(*)自動會優化指定到那一個字段,所以沒必要去 count(1),用 count(*) sql會幫你完成優化的,因此:count(1) 和 count(*)基本沒有差别!
總結基于 MySQL 的 InnoDB 存儲引擎,統計表的總記錄數按照效率排序:
count(字段) < count(主鍵id) < count(1)≈count(*)
效率最高是 count(*),并不是count(1),所以建議盡量使用 count(*)。
執行效果上:
- count(*)包括了所有的列,相當于行數,在統計結果的時候,不會忽略列值為null
- count(1)包括了忽略所有列,用1代表代碼行,在統計結果的時候,不會忽略列值為null
- count(列名)隻包括列名那一列,在統計結果的時候,會忽略列值為空(這裡的空不是隻空字符串或者0,而是表示null 的計數,即某個字段值為null 時,不統計。
執行效率上:
- 列名為主鍵, count(列名) 會比 count(1)快
- 列名不為主鍵, count(1) 會比 count(列名)快
- 如果表多個列并且沒有主鍵,則 count(1) 的執行效率優于 count(*)
- 如果有主鍵,則 select count(主鍵) 執行效率是最優的
- 如果表隻有一個字段,則 select count(*)最優。
希望今天的講解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
Thanks for reading!
作者:架構精進之路,十年研發風雨路,大廠架構師,CSDN 博客專家,專注架構技術沉澱學習及分享,職業與認知升級,堅持分享接地氣兒的幹貨文章,期待與你一起成長。關注并私信我回複“01”,送你一份程序員成長進階大禮包,歡迎勾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