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法演畫法
——魏波
唐代張彥遠提出了 "書畫異名而同體,同源而異流"表明書畫雖然是兩門藝術,各自有獨特創造領域和藝術風格,但又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相互滲透,有不可割舍的姊妹之情。
曆代名家都非常重視書法對繪畫的作用,每個成功的國畫大師也都有過從書法中獲得啟迪的經曆。元代趙孟頫題畫詩雲"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清代鄭闆橋畫 詩中說"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近代吳昌碩題畫詩也有"直從書法演畫法,絕藝未敢談其餘”的詩句。尤其南齊謝赫在論畫六法中提出的骨法用筆更是經受了曆史驗證,得到成功者共識。很多有經驗的藝術家也常講"練字就是練畫,書中有畫,畫中有書",告誡後生畫中點線面的用筆要帶有寫味,要有骨力;缺乏骨力的書畫,不能稱其有生命力和藝術魅力。
我在實際中書法演畫法的基本作法是:
畫樹木用大篆,行草書筆法去畫根、幹枝、梢、葉。
1.樹幹,中鋒、側鋒并用。落筆要雄強力足,行筆提按頓挫似行雲流水要有節奏變化。着意表現樹幹堅韌不拔,蒼勁老辣之勢。收筆饒有古意。
2.樹根,中鋒、側鋒并用。落筆穩健流暢,用行楷書寫出雙勾線條,盡力展示樹根頑強的性格。回鋒空收方顯幹淨利落。
3.枝梢,中鋒、藏鋒兼施,故落筆圓潤松動,行筆空靈、勁健。行草書法居多。特别是樹梢,用筆靈動多變,以顯示出枝梢的勃勃生機和迎風起舞之态。回鋒蓄勢含平和之意。
4.樹葉,分為二法,同用中鋒筆。落筆有彈性而沉實,行筆輕快果斷,筆筆相接,氣脈連貫。線條帶有行書筆法用意寫出二法。樹葉的幹、濕、濃、淡及前後聚散,表現出随風抖動之感。收筆敏捷,有承接之意。
畫山石時,可直接運用書法演畫法:
1.勾線。中鋒、側鋒并用,落筆雄健,氣壯,行筆一波三折,筆筆見骨。寫出來的線條蒼潤,厚重,五勢齊備,質感強烈。收筆幹脆,内含寫意。
2.披麻皴法。是以線為主的皴法,中鋒為主,落筆要氣足神完。行筆由緊而松,綿裡藏針,疏密适中,虛實相間,五色俱全。線條中明顯帶有行草書風韻,回筆率意,
3.斧劈皴。是由短線演變而來的。分為大小斧劈,其總體特點是,剛勁、古樸、精神外露以側鋒為主。落筆勁健明快,果敢,直落側出,首重尾輕,面似長三角形。小斧劈皴,側重斬釘截鐵,世奏鮮明。大斧劈皴,大刀闊斧,水墨淋漓。窺探其法,近似行楷用筆,回筆空收,頗有豪爽之氣。
4.點法。多用中鋒、順鋒、落筆輕重結合,貴在用鋒尖行筆。速度較快,氣韻連貫,似"高山之墜石",又似蜻蜓點水,形态各異。墨分五色多用在山石草木之間,豐其筋骨,充其墨色,真乃畫之成法。如果說樹木山石中的書法演畫法還不夠明顯,那麼蘭竹最能體現這一點:
1.蘭葉法,中鋒,順鋒用筆。下筆輕盈,首尾成尖型.行筆提按自如,柔中帶剛。迎風映目,喜氣飛揚,屬行草書筆法。按其結構一筆長,二筆短,三筆破鳳眼的方法寫出。因筆空收,可見筆情墨趣。
2.點花法。中鋒用筆,落筆存松淡之意,短促貫氣,首尾相應。行筆輕重緩急,筆筆有别。點如美人之目,純用“八法"。按其偃、仰、正,反、含放形态寫出。收筆自然得勢。
3.竹杆法。中鋒、藏鋒、逆鋒兼用,以中鋒為主。用筆氣盛,力酣,有怒發沖冠之勢,行筆即"導之則泉注, 頓之則山安",墨從筆出,骨質老硬,純用大篆法書寫出,回鋒得圓潤之感。
4.竹節法。中鋒用筆,落筆剛毅,遒勁。行筆提按有度,點線生金。用楷隸之法寫出,"乙"字,"八"字,上下抱。回鋒收勢。
5.竹枝法,中鋒用筆、下筆遒健,圓活。行筆提按疾速,風清骨峻,生意連綿。用草書法寫出,鹿角,魚骨,鵲爪三枝式回鋒空收可見骨力。
6.竹葉法。中鋒、藏鋒并用,落筆勁利,速度較快。行筆實按虛起,勁在筆端,全用楷書撇法。按其三筆"個"字,四筆"介"字,五筆"分"字的結構特點将葉子的風晴雨雪之勢按層次變化寫出。回鋒接筆,潔灑亦見。
筆者認為自己的上述作法是符合元楊維桢的“士大夫工畫者,必工書,其畫法即書法所在"和明董其昌的“善書必能善畫,善畫必能善書,其實一事耳"的。我認為工畫者隻有從書法中悟得其氣韻,悟得其骨法,演為畫法;同時學習外來的先進、科學的方法溶化在筆墨之中,才能塑造出驚天地、泣鬼神,富有民族特色,藝術生命的形體,才能表現出時代的主旋律。
讓古老的東方線條藝術,煥發出永恒的光彩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