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心理學最難談的話題

心理學最難談的話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7 13:28:01

心理學最難談的話題(學渣的三種心理現象)1

文:小熊灰尼

字數:2107字

建議閱讀:5分鐘

1.“道德許可效應”

什麼是“道德許可效應”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小熊為了減肥下午跑了5公裡,晚上覺得自己很辛苦,就獎勵自己到樓下撸串喝啤酒。結果呢?可想而知。

心理學最難談的話題(學渣的三種心理現象)2

這種效應概括來說就是奮鬥一分鐘,堕落兩小時。比如十一小長假允許自己出去瘋玩七天就是“道德許可”。這種許可或是來自于在校時好好學習了,或是來自于工作日認真工作了。于是瘋狂玩七天隻是對自己的獎勵,無可厚非,無需指摘。

我覺得把“道德許可”改成“心理許可”或許更貼切一點。還是上面的例子,自己給自己批了一個假,理由是前幾天老子太忙了,現在玩玩不會有心理負擔。

這種效應最大的壞處是什麼呢?就是自己以為自己已經十分努力了,自己把自己感動壞了,“我”必然會取得很大的進步。但實際上“我”退步的程度遠遠大于進步的程度。結果是不僅沒有上升,反而下滑不少。本質上這種行為隻會滿足你的心理需求,并不能産生實際效果,可以說是心理上認為自己變強了,實際上并不是那麼回事。

為什麼說“道德許可效應”是有害的呢?因為這個許可破壞了原本的計劃性,打斷了計劃的連續性,損害了内在的規律性。舉個例子來說,從周一到周五,小熊都會晨讀背誦一小時英文,堅持五天後,小熊認為自己很辛苦、很努力了,于是在周末早晨它睡懶覺沒有堅持背誦,并且也沒有去學其他的知識。當下周一再啟動學習時就感到很不情願、很難受。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沒有被“道德許可效應”綁架的精英們是怎麼做的?讓我們把目光挪到精英密集的地方——越是頂尖的學府,學生越努力。舉個例子,淩晨4點的北大圖書館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他們的課表排得滿滿的,精确到分鐘;他們邊吃飯邊讨論學術問題;他們明白是在為自己而學,無論已經學了多少,都不驕傲,始終自律,堅持學習。

去年我有幸認識了一些南京高校的英語老師,他們比學生還要努力、自律、拼命。他們是一批搞英語翻譯的老師,有教授、副教授,還有講師,但無一例外都是每天堅持聽說讀寫,磨耳朵、練口筆譯。有的淩晨5點就起床做聽抄,有的為了研究一個問題又去把這個學科的博士讀完,有的退休教授為了探究一個問題找了好多書籍用帶孩子的點滴時間一本本看完,有的老師中午不睡覺練習速記。其實他們已經是各個細分領域的專家了,但是他們依舊拼命學習。或許拼命已經變成了他們人生的一種習慣,或許優秀已經變成了他們周圍的一種氛圍。

他們努力的樣子讓很多人汗顔。真的是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

克服“道德許可效應”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因為努力過就給自己放縱的機會,忘掉過去的成就,懷着空杯心态,以歸零的态度加倍努力。

2.“習得性無助”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呢?這個效應來自于一個心理實驗,電擊實驗。把一隻狗關在籠子裡,反複電擊它,最後即使籠門開着,狗也不會逃出來。在這個實驗裡,狗習得了無論它如何努力都無法逃出牢籠的教訓,所以它不再嘗試越獄,不再嘗試越獄就是它習得的無助。

還有一個現實的例子,在印度,一條細鐵鍊,一根矮木棍竟然可以鎖住重達千斤的大象。原來,馴象人在大象小的時候,就把它拴在一個小木樁上,小象無論如何掙紮都無法掙脫,所以即使小象長大了,也無法擺脫小木棍對它命運的束縛。這裡的無助是大象從小習得的,你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從小得到的教訓是根深蒂固的,影響一生的

心理學最難談的話題(學渣的三種心理現象)3

這種教訓存在一生的各個環節。在生活中,這種教訓可能來自于父母。在《外太空的莫紮特》中黃渤就認為小天不是塊學習的料,非要讓他學鋼琴,這也就是電影,結局皆大歡喜,這要是在現實生活中,小天的命運可能就要改寫了。在學校裡,這種教訓可能來自于老師。當你考試成績不好時,老師會給予你沒有數學細胞,沒有學習天分的評價,于是你永遠搞不清楚函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至于長大後簡單的加減乘除你也覺得無法駕馭。在工作中,這種教訓可能來自于領導。領導給你的反饋總是負面的,“你缺乏管理能力”,“你總喜歡偷懶”,“你不追求上進”,所以你越來越不自信,越來越覺得自己沒能力,工作暗無天日,看不到希望。

這種效應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影響深遠的。更可惡的是它往往還披着“我是正确的”的外衣,當被評價者變得跟評語一樣時,他們往往會露出得意的微笑:你看,我說得沒錯吧。可是他們忘了,正是他們的負面評價,扼殺了一個人才。

如何應對這些現實生活中的噴子呢?請告訴他們:不放棄努力,比取得成功更加重要。請修煉一顆強大的内心吧,不要被别人的評價所左右,我命由我不由天,行不行試了才知道,谷愛淩也不是從小就是滑雪天才。請看到自己正在變得強大,原來的小木棍已經無法困住你。

3.“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呢?它來自于古希臘神話,講的是一個心誠則靈的浪漫愛情故事。現代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到了一所學校,随機抽取了幾個學生,告訴他們和老師,這幾個學生是天才,随後他們持續進行追蹤,發現這幾個學生真的有了很大的進步,幾年後變得十分優秀。

這說明每個人都可能是潛力股,正面的暗示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優秀,無論是自我暗示,還是他人暗示都有這種功效,但是他人暗示貌似效果更好

俗話說優秀人是誇出來的,我們要通過表揚和贊美讓孩子、戀人更加自信,大放異彩。

誇人就是在培養人。想要什麼樣的人就往那方面表揚他。

歡迎一鍵三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