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家強先生
-------牛家強及其書法藝術
(中國國風網 孫克攀) 牛家強先生嗜藏書、喜讀書、善研書,對子史經集深究博讀,每每談起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書法繪畫篆刻等,都有令人折服的獨特見解和鑒賞角度, 筆者最深悟的是牛家強先生在談到書法以及書法的發展曆史進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時,思路缜密、觀點立意獨特、論評相得益彰。說他是一頭硯田耕耘的老黃牛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說到硯,硯的别稱很多。據考,首次将硯喻為硯田的是北宋詩人唐庚在《次泊頭》裡題寫的一句詩:“硯田無惡歲,酒國有長春。”清桐城派奠基人、文學家戴名世在《硯莊記》裡也曾這樣說道:“世之人以授徒賣文稱之曰筆耕,曰硯田。以筆代耕,以硯代田,于義無傷,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貧窮之士不得已之所為也。”其意思是把硯台比作田地,把毛筆比作耕種勞作的耒具,因此後世文人們就把墨客們從事的書畫創作活動稱之為耕硯。古之如此,當今亦如此。淮北職業技術學院高職研究所主任,淮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牛家強先生,就是一位深居書齋、默默無聞、埋首苦耕硯田的老黃牛。
一、道朋相益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這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在《朋黨論》提出的觀點。朋黨一詞,向來帶有貶義,但是歐陽修卻能推陳出新,打破了“君子不黨”的傳統觀念,道出了朋黨自古有之,最重要是辨别朋黨有小人與君子之分。人君若能重用君子之黨,可使國家興盛。相反,若摧殘君子之黨,卻可使國家敗亡。黨朋帶有政治傾向,道朋則表明是相同知趣的友好。牛家強先生樂于結交同道朋友這是圈内公認的,樂于結交這是善意的表現,是熱情的象征,是淳樸的反應,是修為的積澱。家強先生處有多少位朋友我說不清,他也說不清,我就知道有這樣一個事實:在很多場合下,經常會有陌生的朋友問及到他,他這個“知名度”實在使我驚異
。
家強先生待人大度、和善、寬容,他的為人處世定格在以誠相待這個層面上,無論高矮胖瘦、貧富貴賤隻要有着志趣的共性,都能成為朋友。在這兒舉個簡單的例子。十五年前,為了方便招待四面八方的朋友,他開了一家小餐館。餐館開業後,天天門庭若市,高朋滿座,熱鬧非凡。可半年下來一合計,賒了十幾萬。在那個年月這個數字是不菲的,可他隻是淡然一笑了之,實有孟嘗君養食客三千,舍人而弗悅的氣度。這事說明了什麼呢,就不言而喻了吧。
二、黑白通吃
黑白是色彩的術語,在中國色彩學裡稱無彩色或兩極色,術語本身不具有任何思想意義,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但是“黑白通吃”在當今社會的語境下,就帶有貶義了,意指在社會上能“吃的開”的人的處事行為能力。我這裡提到牛家強的“黑白通吃”不是指他“吃的開”,而是指專屬物質的視覺概念。“黑”指的是墨汁,“白”指的是老酒,“黑與白”這兩種特定的物質都是他的至愛。說到這個黑字,我知道,家強先生從高中階段就對書法衷情不二,臨寫過二王,研習過六書,特别是對柳河東下的功夫最深。他生在農村,七八十年代家裡都很困窘,買不起墨汁毛筆,他就用刮下來的鍋底灰攙和着水來替代墨汁,借來鄰家老師寫春聯用的秃頭毛筆,學着描紅臨摹。高中畢業後,他考進了安徽财貿學院,進了大學校園,眼開了,心高了,手癢了,遂拜在了原蚌埠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省内知名書法篆刻家張乃田老師門下學習書法篆刻,這才真正踏進了書法的殿堂,嘗到了“苦耕硯田”的樂趣,從此經營墨事一發而不可收。再說說白,酒是人類飲用曆史最長的一種植物發酵飲料,的确是個好東西,飲後具有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祛風濕的功效。曆朝曆代都不乏酒仙酒聖,被古代文人奉為歡伯、杯中物、金波、天祿、椒漿、忘憂物等。家強先生的喝酒,交觚之間可小杯酌也能大杯炸(當地俗語叫炸雷子),這種風度雖然沒到劉伶荷锸之地步,但也因朋友多幾乎天天泡在酒裡。有一次聊天我就問他:“你這樣天天的喝,能受得了嗎?”他總會笑着說:“有朋自遠方來能不喝乎!”我又問他:“到現在為止,你有沒有算過總體喝有多少酒了?”他又笑着說:“差不多能用車拉吧。”呵呵,你聽,姓牛的就是姓牛的!
三、軟硬兼施
“軟硬兼施”不好聽,這個成語大家都明白是啥意思,可是我這兒卻是另外一個诠解。“軟”說的是毛筆,“硬”則指的是篆刻刀。
家強先生的軟功,體現在書法和繪畫上。多少年以來,他以篆刻為主業,兼修書法繪畫。他的書法以篆書為主,以行書為輔。篆書上追秦漢,下承明清,繼碑鼎刻石之衣缽,發蘇黃米蔡之勃迹,形成了沉穩、率真的個人氣象。家強先生善畫寫意花鳥,其筆下的荷葉大刀闊斧,芙蕖含蕊姿态萬千,墨色淋漓濃淡相宜,配以鮮活的青蛙,饒有生趣。雖然繪畫不是他的主攻方向,但筆墨間流露出了他的靈氣和情感取向,令“書法入畫”徜徉在絹素之上。
篆刻是以堅硬的材質為文字的載體,它于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是篆書刻寫的藝術。書法篆刻是視覺藝術,空間藝術,線條藝術。篆刻内含書法,書法包容篆刻。每位篆刻家必然應是書法家。家強先生是位學者,又是藝術家,他很注重“書外功”,加強姊妹藝術的修養,閱讀了大量的古籍經典,因此他的書法篆刻作品洋溢着情、理、趣的書卷氣。近代篆刻大家吳昌碩講,篆刻創作要有“書卷清氣,虛和秀整”。篆刻強調的是“金石氣”,但“金石氣”似乎更重視創作材質的美,而“書卷氣”則更突出了創作的文化意味,這一點可以在他篆刻的内容上充分地顯現。他的篆刻以漢印為基,繼以完白遺韻,以漢滿白文法處之,糅合了權量诏版、泉布鏡銘、瓦當石碣、漢傳封泥等,增加了篆刻藝術的文化深度和時代内涵。在計白當黑的經營下,用刀如長槍大戟,沖切并舉,勢态自如,在渾穆中求靈動,樸拙中寓雄秀。古語雲“字如其人,印如其人,文如其人”。在書法藝術和篆刻藝術領域裡,每一種風格的形成,都基于作者的審美愛好,決定于作者的氣質品格,思想感情,才能學識與文化修養。在書法創作中,作者的情感是創作的靈魂,以情感主運筆墨,以心性驅使運筆融情入筆的結果使得生動的線條形象和深刻的意蘊躍然紙上。家強先生因為具備了深厚的印學修養,從事篆刻之始,就顯示出遊刃有餘的境界。他的印品猶如陳年老酒一樣濃厚醇郁,不追時風,三十多年的苦耕造就了自然率真、古樸雄渾、瘦挺剛勁、蒼古秀拔、肆意奔放、險夷結合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明董其昌所講的“大人相”的境地。
四、朝秦暮楚
春秋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這就叫“朝秦暮楚”。成語比喻人反複無常,沒有原則。我在這兒冠以家強先生的“朝秦暮楚”,意為他在秦楚書法藝術上的用功——時而诏版,時而領鐘。
秦代實際隻存在大篆、小篆和隸書三大類書體。秦統一全國後,将六國篆書統一整理出來的小篆便成為了官方公布的規範書體。這種标準而成熟的小篆書體充分的體現在了刻石以及銘文上,傳承着博大、恢弘、缜密的大國風範的文化信息。作為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楚國,國人崇尚鬼神,流行巫谶文化,蘊含着神秘奇谲的浪漫色彩。出土的青銅器造型奇異,個性鮮明。随着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通融交彙,其金文書法也沿襲了西周時期大篆藝術的雄渾和流美,并有自己的特色。
在家強先生的書齋案頭長期擺放着秦代《琅玡台刻石》、《石鼓文》、《秦公簋》、《峄山刻石》、《會稽刻石》和楚國碑帖《楚王領鐘》、《王子申盞》、《中子化盤》等書法碑帖。這些刻石金文華貼都是秦楚最具代表性的書法,是中原多國漢文化相互碰撞雜糅的藝術結晶,是書法篆刻發迹最根本的源頭。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平碑記》評價道:嬴秦之迹,唯此巍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清人對楚國書法藝術的評價,一是“奇”,二是“雄”,此亦即楚民族精神的寫照。家強先生以印勝,印之旨于書法,書法宗于秦楚。以秦楚書契镌于方寸田地,使得印面古樸高雅,學術氣息濃郁。這是他的追求,也是有别與其他人的地方。最近,家強先生認真研究了秦楚碑帖,臨習考證了大量秦刻石和楚國的鐘鼎。尤其是對《琅玡台刻石》、《石鼓文》、《秦公簋》以及《楚王領鐘》、《王子申盞》研習為最,下了一番苦工。他以筆代刀,以紙為石,汲碑碣之神韻,抒金石之遺風。他筆下的小篆充滿雄強渾厚之氣,筆畫停勻,提筆疾過,圓渾而遒健,沉着而舒展。他的大篆取法石刻鐘鼎,氣韻古樸、線條敦曲,粗細劃一,婉轉柔美、字體狹長。正應了清代著名學者吳大曾對楚字的評價“字體奇肆,于此見荊楚雄風”。
明陳繼儒在《岩幽栖事》裡這樣說:“以金石鼎彜竹簡之古文,可以正六書;以六書之字畫,尚可正六經之訛字。”書法的載體是文字,文字的顯現是書法。作為書法藝術要講求學術性,學術就要嚴謹,不可随意而為。時下不少從事書法創作的人,在這方面是個欠缺,對古文字不求甚解,随意造字。居然還有人用甲骨文書寫唐詩,唐詩裡的文字絕大多數是甲骨文裡沒有的,隻得生造,這種對學術的無知和對藝術的踐踏,無異于秦始皇腰裡揣個“大哥大”。當代文學家、金石學家唐蘭曾經這樣告誡過大家:一戒硬充內行;二戒廢棄根本;三戒任意猜測;四戒苟且浮躁;五戒偏守固執;六戒駁雜糾纏。
古文字存在于文獻典籍之中,不是孤立存在,學好古文字必須要熟知古漢語才行。多讀古書,多查閱原始資料,多學習前人的考釋經驗,自己多做些科學的研究。要重視文史所涉及的曆史、人文地理、經濟等方面的知識。确立方向,術業有專攻,切勿淺嘗辄止。
牛家強先生深谙個中道理,他這麼思考了,也去這麼做了。(文 孫克攀)
責任編輯:王海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