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之所以能在地球上生活得安然無恙,這跟地球外部覆蓋着一層大氣是有關聯的。地球上的大氣圈就像一個金剛罩一般,将地球上的生活牢牢的保護着。在大氣圈中,有臭氧吸收了紫外線,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收輻射。
然而,地球上現在大氣的形成是經過了幾十億年的演化而成,地球上起初的大氣層主要有氫氣,氦氣等組成,那時的地球引力小,對它們的吸引作用微弱,這些氣體大部分被逃出了地球表面,剩下少部分的氫氣與氦氣保留了下來,進而結合成其它物質。
随着地球表面不斷冷卻,再加上地幔中高溫的岩漿,将地球内部的化學物質不斷的沖擊到了地球表面,形成了次生大氣圈。據研究人員發現,此生大氣圈中是沒有氧氣的,也就是說,次生大氣圈是不能吸收太陽紫外線的。
但是,次生大氣圈中有氮氣的存在,而氮元素卻是蛋白質的主要組層元素,因此,有人推測,在次生大氣圈的那個時代,地球上的生物主要以水下為主,有了水層的保護,使得生物大大降低了太陽紫外線的輻射。
另外次生大氣圈中還有大量的“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它們能夠吸收太陽光的紅外輻射,使得地球的表面溫度能夠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态。
另外,有了水汽的存在,在太陽紫外線輻射的作用下,水汽又離解成了氧分子,雖然氧分子的含量比較小,但它是生命的初級養料。随着氧氣的不斷增加,地球大氣圈中就出現了臭氧層,此時,地球的現代大氣圈已逐步形成了。
在現代地球大氣圈中,對流層與平流層是離我們最近的兩個氣層,同時也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兩個氣層。在地球的生态環境中,水循環就發生在對流層,因此,我們看到的雲朵、暴雨、雪花都出現在了對流層中。
對流層之所以被稱之為對流層,其原因就在于它能夠進行垂直的運動,例如我們常見的水循環。在對流層中,溫度是随高度而降低的,高山上常年不化的積雪就是最好的佐證。據有關科考人員發現,對流層的高度每升高1000M,氣溫會降低6℃左右,因此,對流層上部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50攝氏度以下。
當你以為溫度在大氣圈中随着高度不斷降低之時,然而,這隻是一個錯覺。在對流層之上的平流層中,在平流層的下部,它裡面的溫度卻出現了“恒溫”狀态,溫度不再随着高度而發生變化。再繼續往上之後,溫度卻突然上升了。
在平流層中,我們熟知的臭氧層就在裡面,由于臭氧能夠吸收紫外線,使得平流層的某一厚度處的溫度急劇上升,因此平流層中的這一次也就叫做“逆溫層”。由于平流層中沒有水汽、微塵的集聚,使得平流層内常常晴空萬裡,我們平時所做的飛機通常就在飛行在平流層中,以此來降低人們的颠簸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