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逆境的時候如何才能走出?來源:文彙報■本報記者 唐聞佳,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遇到逆境的時候如何才能走出?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來源:文彙報
■本報記者 唐聞佳
疫情之下,不少居民封控在家已超過一個月。當人長期在家中工作、生活,難免遇到各類困境。比如,與家人因太過“近距離”而産生小摩擦,工作不如意,與親朋好友疏離,因對未來的不确定而産生的擔憂等等。種種因素疊加,容易使人陷入逆境狀态。
面對逆境,我們如何自我調整?記者就此采訪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洪武、心理治療師王琰。
1問:近期,居家時間延長,感覺自己在某些不好的想法裡“越陷越深”,怎麼辦?
答:面對困難,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在逆境中成長,另一些人卻一蹶不振?這其中,态度是行動的開始,态度很重要。
首先,請自我觀察一下,你是否在某個習慣或行為狀态中“越陷越深”?如果是的話,也不要着急。實際上,維持現狀對人的大腦來說,是一件容易且能帶來獎賞和安定感的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試着去開始改變。改變的行動發生之前,通常有動機前期、猶豫期和準備期三個階段。大部分人需要經曆長期的适應不良和思想鬥争,才會轉變态度,開始嘗試改變。
若你還在躊躇,請不要心急,你的改變很可能馬上開始。
2問:明明知道自怨自艾不太好,但又不知如何自我改變,怎麼辦?
答:在完成态度的轉變之後,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找到各種可以協同一緻地促進改變的因素,并行動起來!怎麼行動?可以選擇“試驗”,就是指對需要改變的事物進行初次嘗試。
萬事開頭難,在試驗過程中,改變通常會帶給你許多不良情緒。舉例來說:假如你已發現繼續專注于某一項事情、某一個想法沒有任何好處,那麼試着把在家健身、看電影嘗試作為一項選擇試驗。當然,不要認為改變就此促成,情況一下子會明媚開朗起來,要有預期,這裡很可能會有一個反複的過程。當你發現健身的效果低于預期時,會不由自主地質疑改變本身的有效性。在這個階段,不斷強化自己的動機很重要。強化動機最簡單的辦法是通過積極認知的重複宣傳,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反複告訴自己、提醒自己——“我接下來打算做什麼”,你可以把這些決斷寫在手機裡,或告訴信任的人,來進一步強化動機。
在具體操作上,盡量避免“選擇困難”,減少對實現目标的幹擾。如果你正在家中選擇學習,可以選擇一個固定的科目,按部就班地學習,減少自己的選擇。
與此同時,減少完成改變的阻力。心理學領域有一個善用“2分鐘法則”的說法,意思是通過讓想要強化的行為的啟動時間減少2分鐘,相反的行為啟動時間增加2分鐘來實現。以彈吉他為例,可以把吉他放在顯眼的位置,把電視機遙控器的電池取出。這樣,裝電視機遙控器的過程會耗費更多時間,但吉他近在眼前,我們就容易選擇彈吉他。
3問:自我調整依舊困難,感覺難以“自救”,還有什麼辦法?
答:人們常說“衆人拾柴火焰高”,在改變的過程中獲得外部的支持也同樣重要。團隊行動通常比獨自行動具有更強的習慣塑造能力,盡管在居家期間,我們可以通過參與多人網課共同學習,或是同家人一起強化行為,實現調整與改變。
在此過程中,自我認知的重組也很重要。在遇到特定情景時,我們通常會自動産生一些思維,比如“這個東西我學不會”“這麼難,還不如直接放棄”等等,扭曲的思維會對人的行為起到阻礙作用。識别自動思維最行之有效、也是最簡單的一個辦法,是在感受到負面情緒時向自己提問——“我現在在想什麼”。在自動思維被自己發現後,可以嘗試用“蘇格拉底式”的提問對自動思維進行檢驗,從而使我們在擺脫阻礙自己改變的想法面前更有底氣,作出不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4問:看到一些“負面情緒”,跟着感覺整個人都不太好了,甚至還影響到了飲食、睡眠,這是怎麼回事?
答:上海這輪嚴峻的新冠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不論是居家的市民,還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基層工作者、志願者等,都在承受着身體和精神健康的雙重挑戰。孩子們居家網課,大人居家辦公,親子沖突、伴侶沖突不可避免。非常時期的種種不确定性會讓人有無力感,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不安、煩悶抑郁或睡眠問題。所以,要告訴自己:不要害怕,這是正常的心理應激。
識别困境之後,我們需要重建内在的安全島,提升心理免疫力。
這裡再教大家一個方法——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我們平時一直這麼說,但未必懂得如何做。面對困境,不要再把自己埋在負面消息裡,請嘗試主動發現、分享身邊溫暖的小事件。
有一名大學生與我們分享過一條自己在校園封控期間經曆的“小确幸”:因室友檢測為陽性,這名學生被安排出校隔離。“隔離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天的午飯,我的盒飯裡出現了小花形狀的胡蘿蔔片,像極了母親哄不愛吃胡蘿蔔的小孩的手段,靈動而可愛。我想,社會和學校對我們的關心,就像這樣一朵橙色小花,溫暖着每一個像我一樣的學生的心靈,也在我們的心中,開出一片暖陽色的花。”
面對疫情,有人為隔離封閉而唉聲歎氣,有人卻欣賞着窗外仍肆意生長的花草,滿足于全家一起“因菜制宜”烹饪簡餐的畫面。
疫情下,過多沉浸于負面信息會讓人失去對生活的掌控感,很多人受焦慮、絕望等情緒影響,無法專注于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進而陷入焦慮失控的惡性循環。此時,主動發現一點“小确幸”,學會轉換一下看問題的視角,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5問:心情不好,身體也跟着不太好,感覺疲憊、無精打采,有沒有什麼辦法讓身、心一起重新啟動、活躍起來?
答:身、心是一體的,我們通常建議,從拓展個人優勢、創建積極情緒、發展積極關系等三個方面來提升積極的心理狀态。積極的心理狀态有利于人們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從而促進人的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提升身心健康狀态,還能提高個體的應激能力,使個體的心理韌性和社會适應能力更強。
具體來說,有些人通過做志願者工作,進一步肯定了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也收獲了更有愛的鄰裡關系;有些人通過休閑娛樂活動,使身體和心理更放松;也有些人在接受他人的饋贈與幫助中更懂得感恩。
主動關注、投身于這些積極的體驗,在困境中看到更多希望,時刻提醒自己:“什麼才是生活最本真的意義?生活,是富有生氣地活着。”
越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越需要我們共築強大的心牆來共克時艱。希望每個人在混亂中依然能收獲安心,在困苦中遇見美好,獲得更多觸手可及的“心能量”“心動力”,點亮自己的健康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