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之于腫瘤患者們并不陌生,甚至有些腫瘤患者會“談化療色變”,究其原因是惡心嘔吐、脫發、手腳麻木、口腔潰瘍等副作用在“作祟”,令人苦不堪言。
“化療太難受,我撐不住了,減一次吧!”如果抗癌中化療無法避免,那能否減少次數讓痛苦快些結束?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化療次數是如何制定出的。
化療的次數取決于什麼?
首先說明,這裡的次數在臨床上我們稱之為“周期”。
舉個例子為大家說明一下:
一
一項研究對複發或轉移性食管鱗癌患者進行化療,方案為:恩度(30 mg/d,連續輸注,d1-14) 紫杉醇(150 mg/m2,d4)和奈達鉑(80 mg/m2,d4),每3周1次,共6個周期。
通俗來講,這個化療方案總共做6次(周期),每3周為一個周期;一個周期中,第1-14天連續輸注恩度,第4天,輸注紫杉醇和奈達鉑。
(特别說明:此化療方案為試驗方案,患者切勿自行使用,治療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那麼這6次是依據什麼而定的呢?
患者病情
若患者對化療藥物比較敏感,化療6次後就将癌細胞數量長期控制在正常水平,那麼6次可能就可以了,或者醫生還會讓再多化療2個周期鞏固效果,降低複發幾率。
若患者對化療藥物有一定效果,治療後複查,發現腫瘤一直存在且持續縮小,那就可能會一直化療下去,直到患者不受益或不耐受。
化療方案
不同化療方案的次數也可能不同。以胃癌化療方案為例,常用的XELOX方案,靜脈注射奧沙利鉑 口服卡培他濱,共8次(周期);另一個常用的FOLFOX方案,靜脈注射奧沙利鉑、氟尿嘧啶、亞葉酸鈣,按照不同給藥劑量,可能是6次(周期),也可能是12次(周期)。
同一癌種,使用不同的方案,化療次數可能不同;同一方案,不同的劑量,化療次數也可能有差異。
患者的身體狀況
化療藥物存在一定毒性,因此,隻有患者的身體能夠“挺住”化療藥物的“沖擊”,才能夠進行化療。
臨床上常用的身體狀況評價指标包括PS評分(越小狀态越好)、KPS評分(越大狀态越好)、ECOG評分(越小狀态越好)等,如果患者身體狀況不達标是不能進行化療的,比如肺癌患者要進行全身化療,PS評分一般要≤2。
如果患者可以進行化療,但身體狀況相對較差,化療藥物的劑量和次數也可能會減少;或者患者在化療幾次後出現嚴重的副作用,無法耐受之後的治療,醫生也可能減少化療次數。
化療4次和6次區别大嗎?
同一個化療療程可能分為4次(周期)或6次(周期),沒有明顯的區别。我們的關注點并非次數多少,而是效果如何。
一般化療2次(周期)後,會通過CT、核磁等手段對化療的效果進行評估、比較,如果判斷患者通過化療仍然能夠獲益,那麼一般會繼續進行化療。如果,腫瘤已經在一個狀态保持比較久,通過化療可能不會再給患者帶來更多益處,反而會因為化療的副作用帶來更多弊端,那就不再繼續化療了。
化療次數的制定也并非是醫生“拍腦門”決定,而是通過對很多臨床試驗數據的歸納總結得出的。
能否随意增減化療次數呢?
回到開篇的問題:能否減少化療次數讓痛苦快點結束呢?
雖然,化療4次與6次沒有明顯區别,但随意增減化療次數仍不可行。
化療藥“殺滅”癌細胞的過程是一場“持久戰”,而化療方案便是“作戰指南”。一次化療隻能殺滅一定比例的癌細胞,因此要通過多次的化療用藥,來提高“殲敵”的數量。
化療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損傷正常細胞,因此在一次化療後需要一段時間來恢複身體,當身體恢複到一定程度,就要緊鑼密鼓開展下一次化療,為的就是在癌細胞“元氣大傷”還未恢複前,再給予“打擊”,乘勝追擊才能更快取得勝利。
化療次數不足,癌細胞有了更長的“修整期”,很可能“卷土重來”,前面的勝利成果大打折扣。除非患者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導緻無法耐受下一次化療,經過醫生評估,可能會暫停化療,等身體狀況恢複,再進行之後的治療。
化療次數太多,一方面,帶給患者更多的副作用痛苦和經濟浪費。另一方面,化療次數多也并能實現癌細胞的“0存在”,過猶不及,并非多多益善。
一項關于III期卵巢癌術後輔助化療療程次數與療效的研究顯示,增加術後的輔助化療的次數和時間并不一定能延長患者的腫瘤複發時間和生存期(P>0.05)[1]。
“我的化療次數該增還是該減?”
沒有醫生對患者當前病情和身體狀況的判斷,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
寫在最後
所以,不必因為自己的化療次數與别人不同而惴惴不安,與醫生多溝通、多反饋,願治療都能取得好效果!
參考文獻
[1] 馬曉燕, 胡洪. 100例Ⅲ期卵巢上皮癌術後輔加化療療程次數與療效的分析[J]. 中國腫瘤臨床, 2004, 31(3):141-14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