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淼
一群疲憊的女人深夜湊在一起聊天,更多時候不過是撫摸彼此的孤獨與憤懑,對話内容多半與育兒無關。更何況養育本身也沒有絕對标準,不如放下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了解那個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陌生而真實的靈魂。
我永遠記得,2009年9月17日,我在一個像被闆磚拍了後腦勺一樣的午覺中醒來,轉頭看見隔壁嬰兒床有個小朋友在午睡。打算繼續睡時,突然想起該小朋友是上午我親自在産房誕下的,睡意全消。接下來住院一周返回家中,晚上起夜路過嬰兒床,再次吓一跳:哪來的小孩兒?
生下一個小朋友帶來的感官強刺激跟懷孕的時候完全不同,雖然懷孕時生理上的感受更明顯。我是一個慢半拍的人,連合影時都會比别人晚笑三秒。但這不證明我沒為這個新生命做準備,除了早早購買好嬰兒生活必需品,我還去書店買了兩本書——《鄭玉巧育兒經》和《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整個孕期如同準備考試一樣在那兩本書上抄抄畫畫。
那時候地球上還沒有叫微博和微信的東西。不像現在,如果你懷孕了,可以關注3萬個育兒專家、7萬個養娃博主、10萬個育兒公衆号,加入20萬個媽媽群陣營。等你的孩子出生時,你已經成為一個申請到V認證的育兒專家,大談背奶和哺乳,大談從别處批發來的育兒理念,盡管你的孩子也僅僅剛剛出生而已,但你絕不會像2009年的我一樣被嬰兒床上的嬰兒吓到。
因為你胸有成竹,你是專家,而我隻是個恐懼新生命且慢半拍的母親。“母親”這詞我最近兩年才适應,當我女兒剛學會叫媽媽的時候我感覺很窘迫也很不好意思,這感受像我小學時參加運動會比賽短跑,前三名全摔倒絆在一起,我到領獎台去領第一名獎狀的情形。
在我當媽的最初,我還生活在北京某小區。突然間,我發現所有的大媽、大姨開始跟我聊天傳授育兒知識,比如“夏天也要穿襪子”“小嬰兒一定得剃頭”“别穿紙尿褲”等,讓我在21世紀的首都小區裡體會到了原始部落群居人類之間互相扶持的溫暖。原始部落中任何一個女子生的孩子都會被認為是屬于整個部落的,大家一起幫忙撫養。國外有句俗話叫“養一個孩子需舉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表妹生孩子後加入了很多媽媽群,有時會發截圖給大家看,我覺得那些聊天記錄中各抒己見的“媽媽專家”,看上去就像高配版的小區大媽。隻不過,她們在乎的除了夏天是否要穿襪子,還有正面管教、蒙氏教育。她們提出一個正确的論點,讓大家去接受,如果你不接受,可能會在群體中遭到羞辱。她們用“不負責任的父母”“老舊的育兒觀”等語言來讓那些持非肯定态度的父母難堪,以正确正義之名幹預甚至消滅别人家孩子的養育方式。
當年我們小區的大媽們堅持認為嬰兒一年四季都要穿襪子。理論根據是:她們那時候再熱的天也總給嬰兒穿好小襪子,當年那些嬰兒全都健康長大了。而我這個小年輕什麼都不懂,之前又沒拉扯過孩子,給嬰兒光着腳當然不對。當越來越多的大媽從指導我變成指責我的時候,我開始妥協,終于在大夏天讓我女兒穿上襪子。一方面是懼怕破壞鄰裡關系,另一方面我真的對夏天到底該不該給嬰兒穿襪子産生了懷疑。也許大媽們的論點是正确的?也許腳真的需要一年四季都保持溫暖?也許屁股則一年四季都要保持涼快?
大媽們認為自己是對的,是權威,是專家,而對方是錯的,是笨蛋,是愚民,所以前者有信心改造後者。後者如果缺乏定力和辯論能力,如我,很快就被搞暈。媽媽群裡的規則也差不多如此:是否應該辭職在家照看孩子,是否應該堅持母乳喂養,是否應該給孩子打進口疫苗,都有統一的正确答案。在專業知識的包裹下,讓人很難看清很多“專家媽媽”的真面目實際上是幹涉别人養育方式的大媽。而那個被幹預的“落後母親”,很可能會以為自己不懂育兒之道,并全力向“專家”們學習。
即使是付費才能進入的、擁有心理學家每周講課幾次的“高級”媽媽群,也有這樣的情況:“自由與規矩”“高需求寶寶的心理營造”“親子關系與教養的探讨”等課程兜售着同樣的觀點和理念,讓人感覺這個世界扁平到人類養育孩子越來越趨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擁有一個孩子,不再是這個家庭擁有一個滾燙的新的靈魂,而是從宜家買回個組合書架,按照說明書一步步來就能裝好。
我能理解的媽媽群,目的無非是相同的人群互相撫摸撫慰孤獨,體諒憤懑而已。當深夜你說“真慘,夜奶四次,婆婆讓人讨厭,跟我育兒觀完全不一樣還亂插手”時,有人能立即跳出來說“我夜奶五次,婆婆也讓人讨厭,老公喝醉了吐了一沙發”。還有媽媽代購群、媽媽海淘群、寶寶衣物二手群……加入這種群的媽媽們通常是為了在購物時省時省事,實際泡在這些群裡花的時間精力要遠遠超出自己的想象。走在路上常看到一手推嬰兒車一手緊握手機滑動手指眉頭緊鎖的媽媽,她們可能就是群裡那些實時在線的媽媽,那些大談“辭職在家高質量陪伴孩子”的媽媽吧。
我曾經在一本忘了名字的書上看過這樣一個說法:每個人生來肚子裡就有一根蠟燭,需要愛人的呼吸、食物、音樂、藝術、愛撫、豔遇、深情等來點燃,點燃後的蠟燭很珍貴,千萬要遠離那些潮濕、呼吸冰冷的人。隻要有他們在,再熾熱的蠟燭也會被撲滅。加入十個以上的媽媽群,每天在裡面得到的真正經驗有多少?得到的灰暗情緒又有多少?我表妹說自己常因為在媽媽群聊到負能量爆棚懷疑人生影響到現實生活,非要找她老公大吵一架不可,一群疲憊的女人深夜湊在一起聊天,對話内容多半對你的蠟燭沒什麼好處。
養孩子方式方法固然有,但絕對沒有标準。養育一個人,根本不是技巧,也沒有訣竅和捷徑,如果我們認為那些養育方法真的适用每一個靈魂,那我們未免太看輕自己。
2009年做媽媽的我,明白一個道理:要保護自己的蠟燭,不要總跟大媽們搭讪,最好抱着孩子繞着她們走。2017年做媽媽的你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真正能保護你蠟燭的是愛你的人,絕不是媽媽群那些從未謀面的“朋友”。别人的經驗也許有那麼一點參考價值,但不是教科書。放下手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了解這個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陌生而真實的靈魂,建立一套隻屬于你們家的不足與外人道的家庭哲學和育兒邏輯。
我更願意做一個離“群”索居的媽媽。你頭回當娃,我頭回當媽,咱誰都别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手挽手輕裝前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