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介紹我國的古籍經典《論語》,今天我們講兩點:學習的最基本原則和學習的最高境界。
孔子在《論語》裡面提出了很多學習方法、态度和原則,但是有一點是最基本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學習”本身,你可能覺得很奇怪。在《論語》的第一句就開宗明義指出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句話其實就道出了學習的方法原則和目的。古人寫書第一句都非常重要,不管是《大學》《中庸》,還是《孫子兵法》《道德經》這些古籍經典,第一句話都起到了開宗明義的作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常常說學習好像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但是在古代,學和習是完全不同的,“學”在甲骨文裡面,上面有兩隻手指向下,有幫助、提攜和教授的意思。
在《尚書》裡面說:“學,效也”,所以,學也有模仿效仿的意思。而“習”在甲骨文裡面,上面是小鳥的羽毛,下面是一個“日”字,表示在陽光下反複練習的意思。所以,其實《論語》的一開篇,孔子就告訴了我們學習是一個教和學的互動過程,也是一個模仿和練習不斷反複的過程。人的學習過程就像小鳥學習飛翔一樣,不斷地模仿和練習,這是學習的最基本的原則。
那學習應有的态度是什麼呢?孔子可能是曆史上第一位提出快樂學習的教育家。孔子并不提倡死讀書,真正的學習求知應該源自内心的熱愛,才能做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把學習求知的人分為三種境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知之、好之和樂之是學習求知的三種境界,而最好的學習狀态,或者說最高的境界應該是樂于學習,隻有做到了“樂之”才能獲得内在持久的驅動力。
内心的熱愛才是最穩定和持久的驅動力,就像剛剛爆火的奧運冠軍谷愛淩說,自己不是因為要赢得比賽而滑雪的,而是喜歡滑雪本身,很多時候,興趣才是真正的老師。
上個世紀90年代,心理學家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調查了很多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想找出他們之所以成功的秘訣,這些人成功的共同之處是什麼?後來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發現,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在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流”體驗,後來他寫了一本書就叫《心流》。要獲得心流體驗,就必須要樂在其中,心無雜念。
《論語》的第一句話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其實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整部《論語》的一個根本宗旨和理念:自律的重要性或者說榜樣的力量。
學習是一個模仿和練習的過程,動物和動物之間會相互模仿,人與人之間也會相互模仿和學習,小孩在家裡模仿大人,在外面模仿朋友和師長;在公司下屬模仿上級,上級模仿他的上級。所以反過來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做好了,成為一個好的模仿對象,那麼由己及人,推而廣之,整個社會就會逐漸趨向于好,這也是孔子非常強調個人德行的根本原因,道德的重要性不在于規範和管理他人,而在于自律。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中說:“君子慎其獨也”,慎獨是一種至高的修養和品格,即便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也嚴于律己,保持高尚的品格。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個體的自我修養的重要性,其原因不僅在于提高自我的道德情操,更在于如果每個人做好自己,那麼整個社會和國家就可以井然有序。在治國理念上,孔子非常注重在上位者的德行,也就是君主和治理者的德行,因為他們是衆人模仿的對象。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為其他人指明了方向。
好了,今天我們從三個方面來介紹了《論語》的學習原則、學習境界和一種根本理念,希望對你有啟發,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點贊收藏和關注我,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