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一下,《舊唐書》是最早出現“日本”這個詞的中華史籍。
《新唐書》正史中對日本的描述,直到《新唐書》才算完善,不但史料齊全,而且思路清晰,把前人對日本的描述也統一起來,宋祁、歐陽修這些名人果然不是前朝史官可以相比的。
書中說,日本就是古代的倭奴國,大概位置在新羅東南海中,東西距離為五個月路程,南北距離為三個月路程(倭人這是什麼單位)。
日本沒有城郭,不過紮些栅欄,用草蓋些茅屋(天朝人的傲慢)。
日本附近有五十多個小國,都各自有自己的國名,但臣服于日本,日本人在每個島上設置一個叫做“本率”的官員,用來監督他們。
又說道,日本女多男少,有文字,推崇佛法。
國王姓阿每氏,自稱他們的開國國主号“天禦中主”,到他們如今的國主“彥潋”已經過去三十二代,每代都号稱“尊”,世代世代居住在“築紫城”。
“彥潋”去世後,他的兒子神武立,把稱呼由“尊”改為了“天皇”,并把都城遷到了“大和州”。
傳說中的神武
從“神武天皇”往後,依次是綏靖,安甯,懿德,孝昭,天安,孝靈,孝元,開化,崇神,垂仁,景行,成務,仲哀。
仲哀天皇死後,開化天皇的曾孫女神功女皇即位為王。
之後是應神,仁德,履中,反正,允恭,安康,雄略,清甯,顯宗,仁賢,武烈,繼體,安閑,宣化,欽明。
欽明天皇十一年,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梁元帝蕭繹承聖元年(公元552年)。(世系,确切紀年都有了。)
欽明天皇之後是用明天皇,中國就是《隋史》中說的多利思比孤,到了隋朝的開皇末期(公元600年前)才和中國開始交往。
這個說法有問題,因為日本史明确說用明天皇于公元587年5月21日已經去世,怎麼可能十幾年後又派人出使隋朝,還不如前面文章推測的聖德太子靠譜。
用明天皇之後是崇峻,崇峻死後,則是欽明天皇的孫女雄古天皇,日本稱為推古天皇,她在位時,聖德太子攝政。
她之後是舒明天皇、皇極天皇。
《新唐書》中日本人的裝素為梳着椎形的發髻(椎髻),沒有帽子和腰帶,光腳走路,戴頭巾;女人穿着純色的裙子,過腰的襖子,頭發盤在腦後。
到了隋炀帝時期,賜給他們錦線冠,上面裝飾金、玉的飾品,讓他們穿有花紋的衣物,女人們頭上左右插着銀飾,以銀飾的多少來區分尊卑貴賤。
後面的使者來往,和《舊唐書》記載類似。
也說是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派使臣來進貢,唐太宗李世民可憐他們距離太遠,下旨特許他們不用年年進貢,并派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拿着使節前去安撫。
不過這裡高表仁争執的對象變成了日本天皇,當然結果也是沒有宣讀诏書,直接回國了。
書中說永徽公元初年,日本孝德天皇即位,永輝是唐高宗李治時期的年号,時間為公元650-665初年,但日本史記載孝德天皇玉公元645年登基,有五年左右的偏差。
孝德天皇即位後,改元白雉,給唐進貢了“虎魄大如鬥,碼硇若五升器”。
當時,高麗、百濟正在聯合進攻新羅,唐高宗命令日本人出兵支援新羅。
不久後,孝德天皇去世,太子天豐财(齊明天皇,其實是孝德天皇的親姐姐,也是前面的皇極天皇,政變讓位給了孝德天皇,這次算是複辟)即位,天豐财去世後,太子天智即位。
天智天皇在日本史上比較重要,就是他推行了大化改新,廢除了以部民制為特點的日本奴隸制,參照中國隋唐封建制,建立了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和中央集權制,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天智天皇在即位第二年(公元669年),派使者和位于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蝦蛦人一起到大唐進貢。
天智天皇死後,太子天武即位,天武死後,太子總持即位。
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總持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麗。
後來,日本人學習了漢語,不喜歡倭這個詞,于是改國名為日本。
他們的使者自己說,以為他們的國家接近日出的地方,所以起這麼個名字,也說日本本來是個小國家,後來被倭吞并,所以用了人家的國名,但是這個使者不太老實,所以這些說法很可疑。
為什麼認為使者不老實呢?因為使者說日本的國都方圓幾千裡,往南、往西都是大海,往東,往北則是大山,山外就是野人了(毛人),牛吹得簡直沒邊了。
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文武天皇即位(實際即位為公元697年),改元太寶,派文朝臣真人粟田來大唐進貢。
這點和《舊唐書》有區别,舊唐書說的是長安三年(公元703年),不過路途遙遠,也可能路上走了兩年。
朝臣真人朝見的記載倒是一樣,就不再重複了。
文武天皇死後,太子阿用即位;阿用死後,太子聖武即位,改元白龜,其實應該是神龜。
終于破案了,《舊唐書》說的日本學生獻給趙玄默的拜師禮上寫着“白龜元年調布”應該就是這麼來的。
唐玄宗開元初年,朝臣真人粟田再次前來出使,也和《舊唐書》記載相同,留下學生和趙玄默在鴻胪寺學習,買書回國,仲滿留下做官。
聖武天皇之後是孝明天皇,再之後是聖武天皇的兒高野姬(孝謙天皇,曾經讓位給淳仁天皇,後複辟為稱德天皇),高野姬死後白璧(光仁天皇)即位。
孝謙、稱德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日本派遣使者進貢,獻來的紙像蠶繭一樣而且有光澤,唐人不認識。
和紙
唐德宗貞元(公元785-805年)末期,日本天皇桓武派遣使者朝見,學生橘免勢,僧人空海留下學習,直到二十年後,使者高階真人來請求讓他們回國,唐德宗下旨許可,他們才回去。
之後的日本國君依次是諾樂,嵯峨,浮和,仁明。
仁明天皇在唐武宗李瀍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再次進貢。
後來即位的又是文德、清和,陽成、光孝,光孝即位正值唐僖宗皇帝光啟元年(公元885年),與日本史記載為公元884年,第二年改元,已經可以互相印證了。
東郭把《新唐書》中提到的天皇世系和日本自己記載的天皇世系對比了一下,區别不大,還是比較靠譜的。
新唐書 |
日本史 |
第一系天皇 | |
神武 |
1、神武天皇(じんむ)前660年2月11日—前585年3月11日 在位75年(日本史上首任天皇,傳為天照大神的後裔。) |
綏靖 |
2、綏靖天皇(すいぜい)前585年11月8日—前549年5月10日 在位36年(由綏靖天皇到開化天皇共八代,曆史上隻有誕生、即位、以及建宮、立後等記載,沒有治績紀錄,故在日本曆史上稱作阙史八代。) |
安甯 |
3、安甯天皇(あんねい)前549年7月3日—前511年12月6日 在位38年(阙史八代,一說安甯天皇元年為前548年。) |
懿德 |
4、懿德天皇(いとく)前510年2月4日—前477年9月18日 在位33年(阙史八代。) |
孝昭 |
5、孝昭天皇(こうしょう)前476年1月9日—前393年8月5日 在位83年(阙史八代。) |
天安 |
6、孝安天皇(こうあん)前392年1月7日—前291年1月9日 在位101年(阙史八代。) |
孝靈 |
7、孝靈天皇(こうれい)前291年1月12日—前215年2月8日 在位76年(阙史八代。) |
孝元 |
8、孝元天皇(こうげん)前215年11月14日—前158年9月2日 在位57年(阙史八代。) |
開化 |
9、開化天皇(かいか)前158年11月12日—前98年4月9日 在位60年(阙史八代,一說開化天皇元年為前157年。) |
崇神 |
10、崇神天皇(すじん)前98年7月13日—前30年12月5日 在位68年(首位在考古學上可考證的天皇。) |
垂仁 |
11、垂仁天皇(すいにん)前29年1月2日—公元70年7月14日 在位98年(廢除殉禮。) |
景行 |
12、景行天皇(けいこう)71年7月11日—130年11月7日 在位59年(日本武尊東征。) |
成務 |
13、成務天皇(せいむ)131年1月5日—190年6月11日 在位59年(劃分國、縣、邑等地方行政區域。) |
仲哀 |
14、仲哀天皇(ちゅうあい)190年11月11日—200年2月6日 在位10年(日本武尊之子,違逆神旨而死。) |
神功 | |
應神 |
15、應神天皇(おうじん)200年1月1日—310年2月15日 在位110年(一說即傳說中的八幡大神{八幡大菩薩}。) |
仁德 |
16、仁德天皇(にんとく)313年11月3日—399年1月16日 在位89年(聖帝之世。) [9] |
履中 |
17、履中天皇(りちゅう)400年2月1日—405年3月15日 在位5年(命諸國設置國史,但現已亡佚。) |
反正 |
18、反正天皇(はんぜい)406年1月2日—410年1月23日 在位5年(平定仲皇子之亂。) |
允恭 |
19、允恭天皇(いんぎょう)410年12月—453年1月14日 在位43年 |
安康 |
20、安康天皇(あんこう)453年12月14日—456年8月9日 在位3年(與輕皇子争位勝出。) |
雄略 |
21、雄略天皇(ゆうりゃく)456年11月13日—479年8月7日 在位23年(暴君說。) |
清甯 |
22、清甯天皇(せいねい)480年1月15日—484年1月16日 在位4年 |
顯宗 |
23、顯宗天皇(けんぞう)485年1月1日—487年4月25日 在位2年(市邊押磐皇子遺兒。) |
仁賢 |
24、仁賢天皇(にんけん)488年1月5日—498年8月8日 在位10年(報德不報怨。) |
武烈 |
25、武烈天皇(ぶれつ)498年12月—506年12月8日 在位8年(殘暴不仁的天皇,仁德帝一脈終絕。) |
繼體 |
26、繼體天皇(けいたい)507年2月4日—531年2月7日 在位24年(應神天皇五代孫,第一位早期天皇。) |
安閑 |
27、安閑天皇(あんかん)531年2月7日—535年12月17日 在位4年 |
宣化 |
28、宣化天皇(せんか)535年12月—539年2月10日在位4年 |
欽明 |
29、欽明天皇(きんめい)539年12月5日—571年4月 在位32年(崇佛廢佛論争展開。) |
30、敏達天皇(びだつ)572年4月3日—585年8月15日在位13年 | |
用明 |
31、用明天皇(ようめい)585年9月5日—587年4月9日在位2年(聖德太子 |
崇峻 |
32、崇峻天皇(すしゅん)587年8月2日—592年11月3日在位5年(崇佛廢佛論争完結,崇佛派蘇我馬子獲勝并暗殺天皇,佛教地位奠定。) |
雄古 |
33、推古天皇(すいこ)592年12月8日—628年3月7日在位36年(日本曆史上首位女天皇。) |
第二系天皇 | |
舒明 |
34、舒明天皇(じょめい)629年1月4日—641年10月9日 在位12年 |
皇極 |
35、皇極天皇(こうぎょく)642年1月15日—645年6月14日 在位3年(女天皇。) |
孝德 |
36、孝德天皇(こうとく)645年6月14日—654年10月10日 在位9年(645年定年号為大化,創日本年号之始。推行大化革新,指定官制。) |
齊明 |
37、齊明天皇(さいめい)645年1月3日—661年7月24日 在位16年(即皇極天皇,于孝德天皇死後重祚。) |
天智 |
38、天智天皇(てんじ)661年7月24日—671年12月3日 在位10年(天皇制确立。) |
39、弘文天皇(こうぶん)671年12月5日—672年7月23日 在位1年(即位紀錄于正史中被抹煞,又稱大友帝。明治3年追贈谥号。) | |
天武 |
40、天武天皇(てんむ)673年2月27日—686年9月9日 在位13年(強化天皇中央集權制。) |
總持 |
41、持統天皇(じとう)686年9月9日—697年8月1日 在位11年(天武帝皇後,女天皇。) |
文武 |
42、文武天皇(もんむ)697年8月1日—707年6月15日 在位10年(命藤原不比等等人編法典《大寶律令》,設置鑄錢司。) |
阿用 |
43、元明天皇(げんめい)707年7月17日—715年9月2日 在位8年(女天皇。) |
44、元正天皇(げんしょう)715年9月2日—724年2月4日 在位9年(女天皇。) | |
聖武 |
45、聖武天皇(しょうむ)724年2月4日—749年7月2日 在位25年(設立東大寺。) |
孝明 |
46、孝謙天皇(こうけん)749年7月2日—758年8月1日 在位9年(女天皇。) |
47、淳仁天皇(じゅんにん)758年8月1日—764年10月9日 在位6年(又稱“淡路廢帝”,明治維新後追贈淳仁之谥号。) | |
高野姬 |
48、稱德天皇(しょうとく)764年10月9日—770年8月4日 在位6年(孝謙天皇重祚,與僧道鏡有染。) |
白璧 |
49、光仁天皇(こうにん)770年10月1日—781年4月3日 在位11年(天智系一脈。) |
桓武 |
50、桓武天皇(かんむ)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 在位25年(異稱“柏原天皇”,遷都平安京,開創平安時代。) |
諾樂 |
51、平城天皇(へいぜい)806年3月17日—809年4月1日 在位3年(異稱“奈良天皇”,下令遷回舊都平城京,引發藥子之變;追号根據其所住宮殿的地名。) |
嵯峨 |
52、嵯峨天皇(さが)809年4月1日—823年4月16日 在位14年(和文全盛期,允文允武。追号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
浮和 |
53、淳和天皇(じゅんな)823年4月16日—833年2月28日 在位10年(又稱“西院之帝”。追号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
仁明 |
54、仁明天皇(にんみょう)833年2月28日—850年3月21日 在位17年(異稱“深草天皇”,發生承和之變。) |
文德 |
55、文德天皇(もんとく)850年3月21日—858年8月27日 在位8年 |
清和 |
56、清和天皇(せいわ)858年11月7日—876年11月29日 在位18年(追号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
陽成 |
57、陽成天皇(ようぜい)876年11月29日—884年2月4日 在位8年(陽狂之帝。追号根據其讓位後的住所。) |
光孝 |
58、光孝天皇(こうこう)884年2月5日—887年8月26日 在位3年(異稱“小松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