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興
“比興”是一個含義豐富而又歧義頗多的概念。西漢毛亨所謂“興”,包括兩種情況。一個意義是指“發端”作用。《毛詩訓诂傳》說“興,起也。”就是由物象引發情思的作用,物象與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聯系,有時僅是音韻上的聯系。《毛傳》所說的“興”,還有另一意義,是指一種複雜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詩集傳》中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淺顯而準确地解釋了比興的含義。“比”便是通過類比聯想或反正聯想,引進比喻客體,“寫物以附意”;“興”則是“觸物以起情”,“它物”為詩歌所描寫的景物,而這種景物必然蘊涵着詩人觸物所起的情。“興”是一種比“比”更為含蓄委婉的表現手法。
《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其中大多數作品是用比興的寫法開頭的。其中《周南•關雎》一詩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這是一首愛情詩,詩歌欲寫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興,“關關雎鸠,在河之洲”兩句既是興,又是比,雎鸠天性溫順,可比淑女之娴靜;雎鸠乃“河洲”常見之鳥,可使人聯想起常來河邊采荇之女;“關關”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可見,詩歌之起興本身就具有聯想、托寓、象征等作用,這本身就給詩歌的理解帶來很大的空間。
“比興”本來包含“比”和“興”兩種修辭手法,但人們談論古典詩歌和民歌時常“比興”連及,當以“興”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時即指“起興”一法。由于“起興”具有引發、聯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開頭。《詩經•衛風•氓》兩章的開頭即用了興的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詩經•魏風•伐檀》内容是諷刺統治者不勞而食的,詩的每段開頭都以砍伐檀樹起興。漢樂府詩歌《孔雀東南飛》開頭用“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起興,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激發讀者想象,創造出纏綿悱恻的情調,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統攝全篇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