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季羨林先生,衆所周知,有很多榮譽性的稱謂,一會國學大師,一會東方學大師。至于季先生的書,近年來陸續出來的很多。有人稱之為季風。
前不久,有出版社有人送了一套季先生的作品,談人生品佛論處世之道等等,過了一段時間,又有出版社有人告知,出了季先生的書四種。我沒有比較這些書中的差異,但毫無疑問的是,季先生的作品大部分不是屬于轶文,也并非是重新出土。更多的是根據市場“需求”重新編輯而已。
我想,編輯是出于維護季先生的名聲,努力地使其文章廣為流布的可能(當然也有商業考量),但不管怎樣,季先生的書犯不着如此出版的吧。說來說去,如果一直是炒陳舊事,讀者買過幾種,也許會有上當之感,從而拒絕閱讀季先生的作品,也許會有這樣的事。就我個人而言,遇到這樣的作家(不管曾經是多麼喜愛),從此不再關注就是。畢竟多是重複的書啊,一旦多了就難免讀來無味,且又有浪費金錢之感。
很顯然,季先生不是販賣心靈雞湯,也非勵志作家,更多的是經驗之談。這其中有值得借鑒之處,也還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大衆愛讀季先生文章,當然是基于這個,至于學術專著,關注的人恐怕更少了。這毫不奇怪,在今天緻力于純粹學術研究的,畢竟是少數派。
系統地閱讀季先生的作品不多。反正不是研究者嘛。現在說名家的書,必讀。抱歉,每個人必讀的書實在有限。記得楊绛先生去世時,有人說沒有讀過她的作品。于是就有人說,你沒有讀過,怎麼能是文化人?豈知每個文化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幹嘛浪費在這無關的事情上呢。
符号化、标簽化,似乎是今天解讀名人的流行方式。然而這也不靠譜。我雖然手頭有季先生的書,但尚未提起興緻閱讀。至于什麼時候會讀,那就看機緣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