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季羨林文字裡的人生智慧

季羨林文字裡的人生智慧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12:22:58

季羨林文字裡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孤獨到深處)1

1989年,科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隻鲸魚,它的發聲頻率在52赫茲左右,正常鲸魚則是發出5~15赫茲的頻率,而鲸魚又隻能靠聲波交流,所以沒有同類能夠聽到它的語言。

科學家花了3年時間才找到這隻鲸魚,于是他們認為這條鲸魚也許是不見光不照太陽的,是的,它就這樣終日像幽靈一樣在大海裡遊來遊去。

孤獨,大概是人世間最難解的終極話題,最近讀到季羨林老先生的一本散文合集《孤獨到深處》,在扉頁上寫着八個字:研磨孤獨,終得自在。深以為然。

最初被吸引,是因為這本書的名字——《孤獨到深處》,試問我們每個人,誰不都是孤獨到深處呢?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都是孤獨的,任何關系的陪伴都隻能是一段路,唯一與我們相伴終生的,隻有自己的影子,雖然這麼說聽上去有點傷感,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認真面對的真實。

季羨林是文化大師,他精通12國語言,通曉14門學科,尤其是他研究的吐火羅文,在全世界也沒幾個人懂,但即使他被衆星捧月,被譽為國寶、泰鬥,但他的内心卻依然是孤獨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這種徹骨的孤獨,大概來自于他童年的經曆。這本書一共分為5個部分,分别是

  • 告别慈母,踽踽獨行
  • 人間百态,皆是滋味
  • 花開如火,也如寂寞
  • 見識天地,行者無疆
  • 心裝萬物,自在獨行

這五個部分一共精選了季老的35篇散文,從童年講起,将季老成長經曆中的苦難、經曆、自然、生活娓娓道來。

都說文如其人,我覺得一個人的散文其實最能顯示出ta的真實性情,季老的文章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亦來自于真,每一個字都彰顯出他的質樸與真摯。

季羨林文字裡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孤獨到深處)2

在這5部分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第一部分,讀的過程中,雖然季老并未使用任何煽情的語言,但卻讓我忍不住淚濕雙目。

他出生于山東省清平縣的一個赤貧農家,因是家族裡唯一的男丁,6歲時被過繼給叔父,接到城裡念書,從此遠離父母。對這段經曆,他寫道:”一個六七歲的孩子離開母親,他心裡會是什麼滋味,非有親身經曆者,實難以體會。我曾有幾次從夢裡哭着醒來。盡管此時不但能吃上白面饅頭,還能吃上肉,但是我甯願再啃紅高粱餅子就鹹菜。”

他在《我的童年》一篇中,第一句話寫的便是:“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來,眼前沒有紅,沒有綠,是一片灰黃。”

從某種意義上說,”灰黃“是他一生的人生底色。雖然學通古今,盛名在外,但内心的孤獨感卻一生相伴,早年離開父母,青年赴外留學,一路的艱難和辛苦,非外人所能體會,他的傳記作者,同為助手的張光麟教授曾說:季先生在情感上是個孤獨的人。18歲那年,他在叔父的操持下,娶了隻有小學文化的22歲的姑娘彭德華,兩人在思想上實在相差太遠,一生難有共同語言。

早年失去母愛,婚姻缺少滋養,情感缺失帶來的孤獨感,最是深入骨髓。

關于童年離開父母的感受,季老在文章中寫道:“(想要回家)的願望當然隻能是一個幻想。我毫無辦法,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了。”

好一個“毫無辦法”,從心理學的角度說,作為弱者——孩子的分離焦慮讓ta難以承受時,ta便會滋生出其他的自我保護的手段。從這個角度說,“适應”本身,也是一種讓自己擺脫痛苦的手段,但很可惜,适應的背後,卻是難以彌補的創傷。

這讓我想起很多孩子的分離焦慮其實都來自于上幼兒園的階段。家長認為孩子多上幾天就習慣了,并為孩子的适應能力深感欣慰,也确實有不少孩子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但其實很少有家長知道,在那顆幼小的心靈裡,經曆了怎樣的創傷,那種“毫無辦法”的無奈,會在一個人的心裡最深處,留下怎樣的烙印。

季羨林文字裡的人生智慧(季羨林孤獨到深處)3

季老在總結自己性格的時候,說:”我一生自認為是一個性格内向的人,一個上不得台面的人”,但在回憶自己童年經曆時,他又寫道:“可是現在回想起來,我在新育小學時期,性格好像不是這個樣子,一點也不内向,而是外向的很。”于是他扪心自問:“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算是一個内向的孩子,怎麼會一下子就轉成内向了?”經過自我分析,他這樣解釋道:”我6歲離開母親,童心的發展在無形中受到了阻礙,我能躺在一個非母親的人的懷抱中打滾撒嬌嗎?這是不能夠想象的。我不能說叔嬸虐待我,那樣說是謊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歧視卻是可以感覺到的,比如說做衣服有時候就不給我做,在平常瑣末的小事中偏心自己的親生女兒,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為怪。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對于這些事情并不敏感,但是積之既久,在自己潛意識中難免留下些印記,從而影響自己的行動。”

在童年的文章記錄中,季老多半記錄的是他的趣事,但偶爾在其中夾雜着一個孩子遠離母親的創傷與無奈,足以讓人心疼。一個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他能怎麼辦呢?恐怕也唯有遺忘和轉移吧,也許正因為如此,他才如此沉醉在小兒書的幻想世界,想必那些故事會讓他忘記煩惱,心生歡喜。

阿德勒說,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可能正因為如此,季羨林一生都與孤獨感相伴,從這個角度說,他是不幸的,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他又是幸運的,也許因為經曆了如此多的磨難,才讓他終于能夠“研磨孤獨,終得自在。”

其實孤獨這個話題是每個人都逃不掉的功課,面對孤獨,我們唯有自渡。修心、磨志,把生活的困境當做養料,與大自然鍊接,深刻的體悟到自己是自然的一份子,與塵世鍊接,在細碎生活中體悟生活的小确幸,最終明白,人生在世,孤獨乃是常态和本相,然後真心地接納孤獨,豁達的面對人生中的聚散離合。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場孤獨的英雄之旅,我們最初都不想踏上這條路,但最終卻殊途同歸,都要走上這條自我救贖之路。

正如這本書的扉頁所寫:研讀孤獨,終得自在。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和寫作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贊,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産生共鳴的讀者,隻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