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青州幾千年的曆史和文化,都已經濃縮在這座博物館之中了。我們雖然專為“曹衣出水”的龍興寺佛造像而去,收獲卻遠遠不止于此——題記
青州博物館 礫華 /文圖
去青州古城過年,主要目的是想看博物館。更具體地說,是想看該館的鎮館之寶——龍興寺佛像。因為一個偶然機緣,我獲知了這些獨有“青州樣式”的佛像的存在。所謂“曹衣出水”的美譽,更像魔法一樣吸引我去一探究竟。大年初二,這個願望終得圓滿。來到青州博物館,我們直奔“龍興寺佛造像廳”。這裡,仿佛一個夢幻般的空間, 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單體造像,涉及佛像、菩薩像、弟子、羅漢像、供養人像等諸多題材,裝飾豐富多彩,浮雕、镂雕、線刻、貼金、彩繪等無所不有,林林總總,蔚為大觀。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龍興寺始建于北魏,明初被毀,存世800多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青州博物館在青州龍興寺遺址内勘探并搶救性發掘出了大量的窖藏佛教造像,這批造像絕大多數是北朝晚期,即6世紀上半葉的作品,包括數百件彩繪貼金的石雕佛像、菩薩像,以及少量其他題材的造像。因其數量多,品種全,貼金彩繪保存完好,雕刻精美,跨越時間長,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這些佛像,造型和神态與衆不同,展示出了别具一格的“青州風格”——佛像的嫣然一笑,北魏的高浮雕背屏、北齊的“曹衣出水”式單體圓雕等,都是“青州風格”的具體體現。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這些佛像幾乎全部被破壞過,而破壞的原因至今史學家也沒有搞清。作為展品的佛像,基本上都是經過還原的,破損之處清晰可見。但奇怪的是,他們看上去卻那麼美,美到無以言傳,美到讓人驚歎、讓人心生喜悅。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有人将這尊佛像稱作“東方維納斯”,又說他的笑容堪比蒙娜麗莎。其實,這又何必?這種發自内心的微笑,沉靜脫俗,猶如蓮花初綻,分明就是掌握衆生秘密後,一種理所當然的自信。如此笑意,與俗世一般的感性或理性,根本沒有可比性。
曹仲達畫像 (網絡圖片)
從南北朝到晚唐,佛教人物畫曾出現四個最有代表意義的畫家:張僧繇、曹仲達、吳道子、周昉。他們筆下的人物,豐神盛貌,楚楚動人。尤其他們各自創造出的衣褶畫法,各具特色,成為畫家恪守遵從的典範。其中,吳道子和曹仲達的“吳帶當風”與“曹衣出水”更是交相映輝,成為時人争相效法的樣式。然而,随着時光的流逝,他們的畫作真迹早已失傳,盛唐畫家吳道子的作品偶爾還能見到後人的摹本,北齊畫家曹仲達的作品連後人的摹本都找不到,隻在史籍的故紙堆裡留下一個“曹衣出水”的典故,和在曆史的煙塵中漸漸模糊的背影。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如今,曹仲達的生卒年月已無法查考,隻知他不是中原漢族人,原籍西域曹國,也就是現在的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從後魏開始,有很多人曹國人東漂到中原地區經商謀生,作為當時在曹國已經是名畫家的曹仲達,為了進一步施展自己的才華,也加入到東漂北齊的行列中。作為外邦東漂的的畫家,他的作品有什麼樣的魔力讓強大的中原文化接納并為之傾倒呢?史書記載,曹仲達所畫人物充滿異域韻味,他以稠密的細線,表現衣服褶紋貼身,“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就像人穿着衣服剛從水中出來一樣。因為沒有寬袍大袖的遮掩,“曹衣出水”的樣式對于畫家的要求頗高,沒有對人體結構的準确了解斷不能為。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龍興寺窖藏的一些北齊造像,身上用淺浮雕或者彩繪形式,清晰地勾畫出了胡人形象。還有一些佛像,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濕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着人體的優美。在北方中原一帶的同期作品中,這種造像的樣式極為罕見,他們很可能就是史書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的樣式。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是古代路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彙點,因此得天獨厚地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北齊這個時代,雖然充滿了矛盾、沖突、殘暴、動蕩,卻風雲際會,産生了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除了“曹衣出水”,龍興寺窖藏的北齊單體圓雕石像,低垂的眼、豐頤的唇、含蓄、内斂的神情……都明顯受到了中亞地區藝術風格影響,正是北齊統治階層“胡化”的結果。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彌補了中國佛教藝術研究中對北魏和隋唐之間,特别是東魏和北齊佛教藝術研究實物資料的不足,為研究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及古代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等提供了珍貴資料。尤其是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保留着鮮豔的彩繪和貼金,改變了過去幾十年對于佛教造像都是素面無色的認識。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遺憾的是,“曹衣出水”隻是流星一閃。唐代以後,佛教逐漸從主流國教堕落到被邊緣化,佛教藝術也随之衰退。唐武宗會昌年間,更是發起了大規模拆毀佛寺和強迫僧尼還俗的毀佛運動。五代時戰争頻仍,社會動蕩,後周世宗柴榮于顯德二年下诏毀佛寺、禁佛教,廢天下佛寺過半,達三千三百三十六所之多,各大寺院名人壁畫大多被毀,佛教書法損毀也很多。到了宋代,更是以道教為尊,徽宗一度命令佛教和道教合流,改寺院為道觀,并使佛号、僧尼名稱都道教化,這給予佛教繪畫很大的打擊。同時,“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開始盛行,衣着服飾上推崇“褒衣博帶”,袍袖越來越寬大,人物的身體被嚴嚴地掩藏在衣服中,性感妖娆的“曹家樣”線條再也沒有用武之地,“曹衣出水”終淹沒于曆史的洪流之中了……從這個意義上說,龍興寺窖藏佛像因為見證了失傳的“曹衣出水”而更顯珍貴!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佛造像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展出的龍興寺造像,是400件窖藏中的珍品。面帶微笑的佛像,衣着雍容華貴的菩薩,呼之欲出的飛天,生動活潑的護法……無不令人深深折服。這些佛像出土時,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展覽中也展出了部分細碎的殘件,小到一褶衣帶、半截佛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毀壞了這些佛像呢?曆史上自從佛教東傳後,經曆了四次大的毀佛運動,即曆史上所說的“三武一宗滅佛”。有專家分析,這些造像應為北宋的滅佛運動所毀。但是,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認為是金兵入侵所毀。可以說,有關青州造像的種種猜測與疑惑至今仍無法尋找到最終的答案。其實,偉大的藝術品穿越千年歲月,閃現奇異光彩,這本身就是奇迹,何須答案?
青州博物館庭院 礫華 /文圖
在青州,與當地人閑聊。你會發現,青州人對自家這座的博物館,有一種發自内心的自豪。那天,在古城問路,遇到一個非常健談的小夥子,他不但熱情地為我們指引方向,還如數家珍地給我們推薦青州的名勝,并一再囑咐我們:一定要去博物館!“我們的博物館與故宮是平級的!故宮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我們也是!”
的确,青州雖然是個縣級市,青州博物館也隻是個縣級博物館,但青州博物館的臧品,比某些地級市甚至省級博物館都要豐富很多,這與曆史文化底蘊雄厚的青州古城是分不開的。
在中國古代史上,青州絕對占有重要的位置。大禹治水,神州大地,分封九州,青州占其一,自古就有海岱雄風的稱号。尤其是唐宋元時期,從地圖上看,青州簡直就是山東版塊的中心,作為當時的“省會”,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向東可通萊州府,登州府,向西可達濟南淄博,向北到海,向南通臨沂江蘇。
東漢“宜子孫玉璧”(複制品) 礫華 / 文圖
全國唯一的狀元試卷 礫華 / 文圖
全國唯一的狀元試卷 礫華 / 文圖
青州博物館,最為人知的“鎮館之寶”,除了曾震驚全國的龍興寺佛教造像,還有全國唯一的狀元卷和那個價值連城的東漢“宜子孫”玉璧。
青州博物館門前的巨型蹲獅 礫華 /文圖
青州簡史展廳前的銅鶴 礫華 /文圖
另外,還可見明代衡王府中的遺物——蹲獅、銅鶴。所謂“蹲獅”,指的是博物館門前蹲守的一對巨型石獅子,昂首挺胸,神态威猛,雖經400餘年滄桑而威儀不減。一對銅鶴,則高高矗立在簡史廳門前。它們高達4.2米,重約3噸。左側鐵鶴鑄造于明萬曆十二年(1584年),右側鐵鶴鑄于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鶴長頸,高足,嘴微張,雙足立于龜背之上,栩栩如生,似在引頸長鳴。
青州博物館庭院 礫華 /文圖
可以說,青州幾千年的曆史和文化,都已經濃縮在這座博物館之中了。我們雖然專為“曹衣出水”的龍興寺佛造像而去,收獲卻遠遠不止于此,真是不虛此行!
貼士
我采集了關于青州博物館的旅遊靈感,這裡适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礫華漫步 發布:2018.02.2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