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争是到目前為止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戰争之一。由于廣泛使用現代最先進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因而給戰争帶來了節奏快、烈度高、立體性強等特點。它對國際形勢和現代世界軍事學術的發展,将産生重要的影響。
伊拉克對科威特觊觎已久,1961年拒不承認科獨立,并企圖以武力将其吞并,因遭英國幹預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反對,才于1963年承認其獨立。此後,因邊界問題與科威特多次發生糾紛和沖突。兩伊戰争後,伊拉克陷于經濟困境,要求科威特減免債務,并指控科威特超産石油和偷采邊境石油,導緻伊石油收入銳減,要求科賠款和道歉;同時還向科提出重劃邊界和租用布比延島與沃爾拜島99年的要求。對此,科威特嚴厲拒絕。于是,伊拉克準備以武力吞并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淩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後,伊拉克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科威特市内目标。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時,伊軍占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美國對伊拉克的入侵行動迅速作出反應,這固然是出于維護美國在整個中東的利益,控制那裡的石油資源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企圖通過海灣戰争,确立美國在“建立冷戰後世界新秩序”中的主導地位。8月7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針對伊拉克的“沙漠盾牌”行動計劃,下令美軍進駐沙特阿拉伯,同時着手組建多國部隊。
8月8日,美國首批調往中東的部隊,有第82空降師1個旅和F-15型戰鬥機2個中隊以及海軍陸戰隊一部。到11月10日,到達海灣的美陸、海空軍已達23萬人。同時,美國還把最新式的武器也運到了海灣。8月13日以後,英國、比利時、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意大利、蘇聯、孟加拉等國,以及埃及、摩洛哥、叙利亞等阿拉伯國家,也相繼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強大的多國部隊大軍壓境,聯合國的經濟制裁和美國等國的海上封鎖,使伊拉克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為對付美國的“沙漠盾牌”和聯合國布置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樹起了"人質盾牌"。8月18日,伊拉克宣布将美、法、英、日、澳、德等國數千名外交人員、僑民、旅遊者集中起來,轉移到空軍基地、煉油廠、飲水淨化廠等軍事設施和經濟目标區之内,宣告:如果美國和多國部隊發動進攻,那麼這數千人質将成為第一批犧牲品。
為了避免戰争爆發,聯合國安理會從各方面努力進行調解,企圖迫使伊拉克作出讓步,但都遭拒絕。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78号決議。決議規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從科威特撤軍,否則授權聯合國成員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維護、執行安理會有關決議。此後,國際社會各方直為和平解決海灣危機積極奔走着。
1991年1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飛抵伊拉克,進行了最後的和平努力,仍告失敗。1月1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時30分,布什總統簽署了給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國家安全指令文件,命令美軍向伊拉克開戰。海灣戰争由此爆發。這場戰争分為兩個階段。
空中戰役階段(1991年1月17日-2月23日):1月17日,多國部隊航空兵空襲伊拉克,發起“沙漠風暴”行動戰争的第一天,多國部隊出動飛機一千多架次。為盡量減少人員傷亡,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利用高技術優勢,實行“先炸後攻”的戰略方針。
第一步轟炸伊後方戰略目标;
第二步轟炸伊軍前沿陣地
經過兩個多星期的狂轟濫炸,多國部隊基本掌握了制空權。
持續至第38天,在近10萬架次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伊拉克軍事力量遭到嚴重削弱,第一線部隊損失50%,第二、三線部隊損失25%,并有1400輛坦克、1200門火炮、800餘輛裝甲車和所有防空雷達被擊毀。伊拉克所發射的“飛毛腿”導彈,90%為美軍“愛國者”地對空導彈摧毀。此時,多國部隊認為,伊軍已失去整體作戰能力,準備發起地面進攻。
地面戰役階段(1991年2月24日~2月28日):1991年2月24日淩晨4時,多國部隊利用空襲階段的作戰效果,向伊軍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海、陸、空立體式的地面進攻。多國部隊兵分四路,第1路從海上向科威特東部實施兩栖登陸;第2、第3路從陸上越過科、沙邊境進入科境内;第4路從沙特越過邊境進入伊拉克,向幼發拉底河包抄,切斷伊軍退路。此外,多國部隊還在伊後方進行傘降。在多國部隊的淩厲攻勢下,伊拉克的“薩達姆防線”很快就被突破。
26日,伊拉克正式通知聯合國安理會,表示無條件從科威特撤軍。27日,伊拉克軍全部撤出科威特。28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中止戰鬥。至此,空襲38天之後的海灣戰争最後經100小時的地面較量之後,以伊拉克軍隊的慘敗而告結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