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720多件國家一級文物中有一系列的墓磚,墓磚上細緻地刻劃着人物、花草、山水等。這就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民間美術藝術奇葩——畫像磚。
畫像磚的制作方法是用陰刻的木模闆,在已成形的半幹磚坯上拍打或壓印出主體圖案,然後再經過雕刻修整,刻出次要的修飾紋飾,最後燒制成磚。畫面的表現形式有淺浮雕、陰刻線條和凸刻線條等。有的上面繪有紅、綠、白等顔色。多數畫像磚為一磚一個畫面,也有一磚為上下兩個畫面的。畫面題材内容非常豐富,它們不僅是美術作品,也是記錄當時社會生産、生活的實物資料。
難能可貴的是,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些畫像磚有幾塊的題材描述的是我國傳統的“二十四孝”故事以及《天仙配》的愛情故事。下面我們來具體欣賞一下這些畫像磚。
一,模印王祥卧冰墓磚
模印王祥卧冰墓磚(卧冰求鯉)
這塊畫像磚是從民間征集來的,是宋代的墓磚,長25.5厘米、寬22.5厘米、厚4.5厘米。
畫面中有個人隻穿着短褲,筆直地躺着,身下是一大一小的兩條魚。在他的上方和下方還有三條長短不一的橫線。畫面左邊是一棵松樹,上面挂着這個人的衣服。從這個人身下的魚和三條橫線可以推斷出,這個人是躺在水中,而且隻有冰面上才能躺得如此筆直。
這反映的正是我國“二十四孝”故事中的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晉朝人王樣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為王樣找了一位繼母,繼母生了弟弟後對他就不好了,但是王祥仍然一如既往地孝順着繼母。有一年冬天,繼母生病了,好幾天吃不下飯。孝順的王祥想到繼母平時愛吃鯉魚,就想方設法去找鯉魚。為了捉到鯉魚,王祥躺在冰面上用自己的體溫融化了冰面,終于抓到了鯉魚,讓繼母吃上了飯。王祥卧冰求鯉的行動感動了無數人,被列入中國"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二,模印丁蘭行孝墓磚
模印丁蘭行孝墓磚(刻木事親)
這塊宋代的畫像磚也是從民間征集來的。長17.5厘米、寬15厘米、厚2.5厘米
畫面上方刻畫着一對坐着的夫妻,下方有一張供桌,上面擺放着兩瓶鮮花和一個插着線香的香爐。
這同樣表現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丁蘭“刻木事親”的故事。東漢的丁蘭,在年少時父母就去世了,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于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丁蘭對父母的雕像就像對活着的父母,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禀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日子久了,他的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然好奇地用針紮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流血了。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含淚,問知實情,遂将妻子休了。
“刻木事親”的故事是在告訴人們“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告誡人們要珍惜和父母在世時的時光,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因此丁蘭“刻木事親”的故事也被收錄在“二十四孝”故事中。
三,模印董永賣身葬父墓磚
模印董永賣身葬父墓磚
這塊宋代的畫像磚也是從民間征集來的,長25.5厘米、寬23、厚4厘米。
上面有三個人物,右上角一朵雲團上,有一女子駕雲而去,頻頻回首看着下面的兩人,似有萬分不舍;左下角有一男子右手牽着一個孩子,仰望着雲端上的女子,左手高舉,神情悲痛地在呼喚着上天而去的女子;小孩子舉手望天,似在呼喊着媽媽。磚面左上角是籬笆圍着的花園,花園裡一簇形似牡丹的花兒正在怒放,右下角一尊假山旁,芭蕉、翠竹随風搖曳,地面上還有一行行菜苗,似在訴說着這裡曾經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
這表現的正是我國神話傳說《天仙配》中,七仙女和董永被活活拆散,生離死别時令人心碎的一幕。相傳漢代的董永是個大孝子,由于家裡很窮,父親死後沒錢埋葬,他就把自己賣身為奴埋葬了父親。他的孝行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七仙女下凡來作他的妻子。後來玉帝知道了七仙女私自下凡的事情,他們的愛情不能為天庭所容。一對戀人被活活拆散,從此天上人間永世相隔。
這些畫像磚雖然是刻畫在粗糙的磚頭上,但是無論是人物還是花草魚蟲都刻畫得非常細緻逼真,人物的眉眼口鼻都能夠分辨清楚。構圖緊湊,線條流暢,人物造型精巧生動。尤其是“模印董永賣身葬父墓磚”已經将人物的情緒都刻畫得栩栩如生了。
除了上面三塊畫像磚以外,甘肅省博物館還有其他題材的畫像磚,這些畫像磚同樣雕刻精緻,有很強的觀賞性。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
遼代.吹笙圖雕刻磚
宋代.浮雕彩繪婦人啟門墓磚
宋代.模印宴飲圖墓磚
宋代.浮雕牡丹紋墓磚
宋代.浮雕牽駝墓磚
宋代.模印孝子哭喪圖畫像磚
宋代.模印婦人教子圖畫像磚
金代.模印男仕圖畫像磚
金代.模印仕女圖畫像磚
畫像磚起源于戰國時期,盛行于兩漢時期。最早的畫像磚幾乎都是戰國晚期各國都城宮殿上有圖案的建築用磚,多為體量較大的空心磚和條形磚,主要用作宮殿的台階和踏步。戰國末,秦國最先開始了從木椁墓向磚室墓的演變,使用畫像空心磚來修建墓室。秦統一六國後,畫像空心磚墓的墓葬形制在函谷關以東地區開始流行。砌在墓室中的磚,多有畫像和文字,被稱為畫像磚,一向為收藏家所喜愛。秦漢時期的磚燒造溫度高,更為珍貴,有所謂"秦磚漢瓦"之說。
東漢時期,畫像磚藝術發展到巅峰,畫像磚墓的分布範圍擴大到全國。并形成了以河南地區和四川、重慶地區為代表的兩大中心分布區,後世出土的畫像磚大多也分布在這兩個區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已經擯棄了圖案化的構圖,而以有完整畫面的方形、長方形、條形的實心磚作為主要載體。
劉伶(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局部)南朝 南京博物院收藏
到了南北朝時期,畫像磚形式也從秦漢的一磚一畫,發展為大型磚印壁畫。魏晉至宋元時期是畫像磚藝術的衰落期,畫像内容也日益趨于形式化和簡單化。元代以後,畫像磚作為一種民間美術文化藝術形式,已發展成為另一種民間美術文化藝術形式——磚雕。
河州磚雕 甘肅臨夏大拱北
而流傳在甘肅一帶的畫像磚最終發展成為具有甘肅伊斯蘭教特色的“河州磚雕”。河州磚雕流行于甘肅、青海、甯夏一帶,因為這種磚雕隻有甘肅臨夏(古稱河州)的最負盛名,所以稱為“河州磚雕”或“臨夏磚雕”。河州磚雕工藝多以青磚為原料,主要用于清真寺上的拱北以及民用建築的影壁、照壁、門樓、卷門、墀頭和飾脊、山花等裝飾。題材多表現為花卉、草木為主。主要的花卉圖案有牡丹、松柏、荷花、葡萄、石榴等。河州磚雕把中國古代山水花鳥畫的藝術傳統與甘肅優美的自然風光、回族人民的審美情趣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河州磚雕 花開富貴
臨夏磚雕
可以說畫像磚藝術在甘肅大地不但沒有消失,而且在臨夏得到了重生和升華,甘肅人将畫像磚這種古老的藝術文化發揚光大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