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曆史長河裡,鹿文化有着悠久的傳承,豐富的内涵。鹿文化約始于先秦,興于漢,盛于唐宋,明清繼而不衰。
在古代社會,特别是夏、商、周時期,民間是不許宰殺梅花鹿的,統治階級認為它是上蒼賜予皇帝的寵物。
例如,漢朝統治者為示皇恩浩蕩,築鹿台高千尺,寬三裡,在鹿台犒勞得勝歸來的功臣,賞鹿鳴宴,奏鹿鳴曲。而民間百姓宰殺一頭鹿則誅滅九族。
▲古民居文化博物館鹿鶴同春花闆
秦時期,建築的畫像磚上已經出現了“鹿車升仙”的圖案,“鹿”,既馴順,又長壽,作為瑞獸和仙獸,成了人們想象中理想的升仙工具之一。
隋唐時期,捕獵鹿與養殖鹿并駕齊驅。另外,醫學家還發現鹿的藥用價值不勝枚舉,鹿皮、鹿茸等珍貴藥材已經成為當時達官顯貴滋補養生的上品。
在到了宋元明清的時期,人們已經把鹿的藥用價值逐步、深入的挖掘了出來。到明代達到極緻,已發現如鹿皮、茸、鞭等25種藥用部位。
而且,由于當時鹿的藥用價值極高,社會對鹿連年過度捕殺,而人工養殖技術落後,數量非常有限,緻使鹿的數量銳減,待到明朝末期,中原地區鹿幾近滅絕。
鹿與儒家文化
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征,白鹿的隐現常常被附會為檢驗帝王德政的好壞和上天意志的表征。
漢陸賈《新語》:“鹿鳴以仁求其群”,“鹿鳴”是讀書人的精神支柱。“鹿鳴”一詞遂有科舉及第、科場得意之意。
在我國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多次出現以梅花鹿诠釋利益與統治的成語。即,逐鹿中原、鹿死誰手、指鹿為馬等等。
鹿與佛教文化
佛教經典《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雲:悉達多太子入山修道時,遇到兩位獵人,遂自忖:既已棄家,則不宜如凡夫被服寶衣,猶存欲望。故脫去寶裘,而向獵人買鹿皮衣,并披着離去。
▲ 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圖》局部
佛祖釋迦牟尼三十五歲生日時,衆教徒捧壽桃,進獻一對梅花鹿以示特别慶賀,在我國山西省大同雲崗石麓中的石雕描繪了這一宗教曆史傳說。
鹿與道家文化
在道教中,鹿常常為仙人的坐騎,李白一生熱衷于尋仙問道,所以被冠以“詩仙”之稱。在李白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句子。
幽居山林,逐食良草,安于自然,具有恬淨無為的道家氣息。所以,古代隐士以戴梅花鹿皮帽為身份、權威、修身養性的象征。有一成語“鹿衣牧世”,往往被用來比喻有才能的隐士,雖隐于山林,但其高尚的情操仍能影響天下。
▲ 故宮博物院藏廣繡鶴鹿同春圖(絲織品)
鹿與中醫文化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梅花鹿是代表健康長壽的靈物。鹿茸藥用最早見于馬王堆漢墓《五十病方》中(公元168年),記載燔鹿角治療腫痛。以後曆史醫書都記載了鹿茸有“益氣強志”、“生精補髓”療效和作用。
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上有很多藥都以梅花鹿為伍;明代醫聖李時珍名著《本草綱目》特别注解梅花鹿有二十六處可以作名貴中藥配方。
近代《中華大藥典》詳盡記載了梅花鹿的藥用價值。故此,梅花鹿的藥用價值在祖國經典醫學中才能千年傳承。
近代中醫認為鹿茸為補陽藥。在醫療實踐中,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均有較好效果。鹿以及其産品的臨床上亦有廣泛應用。如“鹿角盤制品、鹿角膠、鹿角霜、鹿血、鹿茸血、鹿骨、鹿骨膠、鹿筋、鹿鞭等。
除此之外鹿尾、心、肝、腦、胎盤均可單獨或與中藥配伍用于臨床治療,這在中醫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