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
世界各大都市大都依河而建、因河而興,如塞納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倫敦,哈得孫河之于紐約,我國曆史上的黃河之于洛陽、渭河之于長安。
北京的誕生和繁榮,也是因了一條大河——永定河,史學界一直有“先有永定河,後有北京城”的說法。它曾名無定河,咆哮的河水帶來了泥沙和水患,也帶來了平原的生長和豐富的水源,帶來了文明的一次次演進,才有了北京城建城3000多年、作為金元明清三代王朝首都850餘年的曆史。
1永定河造就了北京小平原
作為海河水系的一部分,全長740餘公裡的永定河流經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和天津,流域面積4.7萬多平方公裡,源于山西省甯武縣的桑幹河和内蒙古興和縣的洋河,兩大支流在河北省懷來縣彙合後始名永定河。
水天一色永定河
裹挾着上遊從黃土高原帶來的肥沃泥土,永定河在太行山餘脈的崇山峻嶺之間左沖右突長達100多公裡,穿越河北省舊莊窩、幽州和北京門頭溝山區的齋堂、雁翅、王平、妙峰山、軍莊、龍泉等六個鄉鎮,在今天的門頭溝區三家店沖出山口,形成了面積巨大的洪積沖積扇,填埋到因造山運動而正在沉降的“北京灣”凹地裡。
永定河晨曲
永定河的洪積沖積扇面積巨大,北起今天的北京海澱區清河一帶,南至大興區黃村一帶。北京城正是坐落在以永定河洪積沖積扇為主,泃河、潮白河、溫榆河、大石河洪積沖積扇為輔的這片開闊土地上,這裡海拔5米至50米之間,地勢平緩、河道縱橫,曆史地理學家稱之為“北京小平原”。
2永定河滋潤了祖先們繁衍生息的土地
因為有大河,才孕育了文明。
永定河上遊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泥河灣是東亞古人類的發祥地,發現了40餘處100萬年以上的古人類遺址,最早的接近200萬年。而在今北京境内,距今約11萬年前桑峪人和約1萬年左右的東胡林人,皆沿永定河峽谷或其支流清水河畔而居。
百花山下有人家
而來自中原腹地的最早一批先民沿太行山東麓北上,試圖向更北方的蒙古高原或者松遼平原遷徙之時,一條大河擋在了他們的面前,而在河的對岸,從内蒙古高原或松遼平原一路奔波而下的另一群人們則正在和他們遙遙相望。
河灣秋色
作為挽結南北、交彙三個文明區域的樞紐,這處古渡口發展成為過往人們的停息之地,從暫時的歇止、到相對永久的居留之所。
但是,他們所面對的這條大河流量極不穩定,特别在每年夏季暴雨集中的時期,洪水暴漲,渡口附近随時面臨着被覆沒的危險。因此,人們繼續向東北方向遷移,最終在距離渡口20餘裡的一處名為“薊丘”的高地上停留下來,聚落成群,這就是北京城最早的雛形——薊城。
永定河秋色
1995年,侯仁之為“薊城紀念柱”所撰《北京建城記》一文中寫道:“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薊……”在分析薊城形成的位置時,侯仁之解釋:薊城正好處在古代永定河洪積沖積扇脊背的一側,這裡地勢平緩,土壤肥沃,且有微微隆起的小丘(薊丘)點綴其間。
戒台浴雪
正是有了永定河水的滋養,古代來自三處遠古文明的先民在這一地域定居、繁衍,從最初的簡單村落逐步發展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早在東周時期,史書上便有了“武王封堯後于薊”的記載。
蓮花金頂妙峰山
曆史上永定河的水源十分豐富,地下水資源充足,清冽甘美的西山諸泉主要是永定河通過石灰岩(裂隙)滲濾而來的,這些名泉之水彙成多條河流,流經今天北京城區大部分區域,為人們的生産、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特别是明清時期,正是因為有了永定河間接提供的水資源,才使西郊一帶的皇家園林得以不斷擴展。而今天北京城内的什刹海、積水潭、龍潭湖、蓮花河、高梁河均為古永定河河道的餘脈。
妙峰浴雪
可以說曆史上的永定河是京城的“生命水道”,滋養了北京城,養育了北京人。
而在永定河的上遊、張家口涿鹿縣一帶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炎帝活動的重要地區。《史記》黃帝本記記載,标志中華民族形成的幾個重大事件:涿鹿之戰、阪泉之戰、合符釜山、建黃帝城都發生在這一帶。永定河把中華民族第一城——涿鹿黃帝城與現在的國都北京城連接起來。
永定河是一條非凡的河流,雖然不大,但它與長江、黃河一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玉河古道峰口庵段
3大河波濤:從無定到永定
遠古時期的永定河從今天的門頭溝區三家店附近出山口以後,已形成從西北到東南的基本流向,但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及泥沙淤積河床等原因,在大緻流向不變的前提下,奔突在北京小平原上的永定河道也不斷左右搖擺、叠經變遷。
爨底下冬雪
永定河留下的幾十條故道中,最主要的四條古河道遺迹,由東北向西南依次為清河一線、老山—紫竹院—高梁河一線、蓮花池—涼水河一線和盧溝橋—龍河—鳳河一線,而其中又以清河一線最為古老。據此,有人認為,永定河道在北京平原上經曆了一個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偏移的過程。
京西明珠——珍珠湖
金元時期
因為戰争、營建宮殿、發展漕運、城市取暖燒炭等需要,大規模林木砍伐一直沒有停止。
明代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時期
北京周邊已經沒有大木可伐,這種破壞的範圍甚至波及到太行山另一側的山西一帶。森林植被的嚴重破壞,使得越來越多的黃土被裹挾而下,而永定河也進入了曆史上最為渾濁、最為搖擺不定的時期,“無定河”之名便在這個時期迅速傳布開來。
明萬曆皇帝就曾望着波濤洶湧的永定河感歎:觀此水可知黃河矣!
清代自1644至1911年的268年間
永定河決口漫溢即達78次,平均每4年左右造災一次。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
經過大規模治理後,河道相對穩定,為祈望這條大河永遠安定,永絕水患,康熙帝為這條大河賜名“永定河”并沿用至今。
在河流的孕育滋養和希望洪流能被馴服之間,永定,寄托了一種美好的願望。
4永定河重生:以另一種方式滋潤北京城
永定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有20餘億立方米之豐富水量。然而數十年間,因為幹旱少雨、上遊用水和北京城市用水量劇增等複雜因素,永定河水急劇減少,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三家店以下70多公裡的河道更是長年斷流,幹涸的河道沙化嚴重、甚至成為了風沙的源頭地。
如今,無論穿行在官廳峽谷間的流水間、或是徜徉于碧波蕩漾、水草豐茂的城郊湖畔,不得不感歎這條大河的另一種生命形态。
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
永定河,這條曾經洶湧澎湃的大河孕育生命、文明、城市,彙成了屹立千年的北京城,同時,她也被北京城所影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