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講到MECE法則的最後一個工具,這個工具适合“壓軸”,也是我使用頻率最高的。好了,來看看怎麼用這個工具分析問題的。
場景一:
最近同事抱怨工作幹得沒勁,活多幹不動,壓力越來越大,加班少,沒績效,工資低比前兩年都少;一直想出去做某某行業?已經找了一家公司,問該不該走?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怎樣提出好的建議呢?
場景二:
你是不是有過這種情況,遇到一個問題,感覺有一些想法,但是非常零散,也知道很多方面沒有說,但就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完整又不遺漏。被上級領導問到時,回答得總是差強人意,怎麼辦?
學會這個要素法,能夠徹底打開你的思考思路,完美地幫你解決上面的問題。
什麼是要素法?
案例:
在一次企業内訓師的培訓課上,老師問演講為什麼緊張?
張三說表達不好,李四說怕忘詞,王五說不習慣,不熟悉。
回答就像“擠牙膏”一樣,能一個人就回答完所有同事說的嗎,做到“滴水不漏”?
能,演講為什麼緊張?腦袋裡思考下涉及哪幾大類要素。注意,是幾大類要素。
演講稿(内容)算一個吧,大的環境場地,面對陌生人也是吧,還有一些特殊的意外情況。
十秒内列完,舉手回答,從四個方面說下為什麼會緊張:
第一從内容上:不熟悉,怕忘詞、記不住;
第二環境上:大場地、大講台、大音響等給人帶來不适應感;
第三人數上:人數多、陌生人給人帶來心理壓力;
第四意外:幻燈片播放異常,話筒壞、激光筆失靈等等。
這樣回答是不是更全面呢。
要素法,也可以叫做結構化思考,就是把你能看得見、摸得着的事物羅列出來,它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歸納結構。
在前面的文章講過,MECE法則 結構化思維是是思考的底層邏輯,需要你把馬步紮穩,忘記了的可以再回顧一下。
如何運用:
第一、拆分并羅列出來
任何一個複雜問題場景,都試着找下關鍵要素,思考這個問題由哪些要素組成的。怎麼找出問題裡涉及的具體要素呢?
找一張白紙或本子,嘗試着閉眼想問題當中的“場”景,羅列那些看得見的要素,這招很管用。等思考習慣後,一些簡單問題就能省略此步驟。
場景一:解決現場測試異常問題,涉及哪些要素,首先在不看測試記錄的情況下,回想現場涉及的要素有人、産品、測試裝備三者;做交叉驗證排除法。
場景二:過安檢門,有些人反複過不去,還找不出原因,真讓後面排除的人着急,涉及哪些要素:人、物品、門三者。物品有沒有都拿出來,身上是不是穿太多帶鐵的衣服,這門是不是很靈敏,很快就能找到問題所在。
第二、記住一些常用的結構框架,能事半功倍
框架能讓你的觀點更專業更完善,無結構雜亂無章說一通,就像打亂仗:
硬件、軟件:比如測試失敗,硬件看裝備上各儀器儀表,軟件看測試程序、系統等;
信息流、實物流:介紹下或改善下某産品加工流程等;
理論”和“實踐:如何提升管理能力?
人财物:做項目關鍵要素就是人财物。那麼,要提高項目質量,就要從這三方面找方法。
營銷4P:快消品業務四大要素,Place地點、Promotion促銷、Product 産品和Price價格。管好4P,生意就差不了。
還有PDCA,SCQA,5W2H、定性和定量等等。
第三,拆解問題公式“目标 要素(結構)”
回到最上面案例上,大的方向要素就涉及A公司\B公司與你。
從哪方向分析?加個目标。工作無非就是為了“錢”與“發展(成長)”,哪個更重要?前面講過二維四象限,當然最優策略是兩者都要,但現實總是差強人意,事與願違的。
長遠來看發展與成長很重要。如果不加目标,依靠本能的話,大部分人就隻看哪家公司工資高就去哪家。
首先,要看自己在這裡為什麼呆不下去?這裡的困難、壓力到底有多大?未來能不能改變?
其次,要看的是去對面的公司是好的選擇嗎?公司情況怎樣?如果遇到現在這種困難,又該如何選擇?
最後,要看的就是自己的能力,過去了之後,能不能勝任?是自己擅長的嗎?能力沒有,即使換個泳池照樣不會遊泳啊。
——這好比如你在大海裡,發現自己的船在緩緩地下沉,這個時候,到底是停下來修船,還是跳入海中,遊向下一條船?這個叫沉船理論。
一要看自己這條船窟窿到底有多大,能不能補;二要看對面的另一條船是不是真的可靠;三要看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體力遊過去。
現在,給他建議,最優策略是ABC計劃全上:努力解決當前困難,再努力提升個人能力,并學習想去做的行業知識。
思考1:為什麼找不到女朋友,用什麼框架分析?
思考2:做管理者答辯上常被問到,從某某崗位到管理者有哪些轉身,涉及哪些關鍵要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