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一群平均年齡不到十歲的孩子表演《紅樓夢》,在你的印象中是不是像小時候班裡排課本劇一樣,好笑又好玩,或是像少兒京劇一樣,可能除票友外沒什麼人看?
下面這部電視劇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賈寶玉初見林黛玉
10月1日,小戲骨版《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播出,旋即成為微博微信熱門話題。該劇講述大家族賈府由勝到衰的過程。在制作方發布的劇情介紹中,特别強調“剔除了紅樓夢裡情愛的部分,以人性美為主線,宣揚知恩圖報、知恩必報的傳統精神文化。”
這部由湖南衛視電視劇頻道制作的短劇集旨在緻敬1987版《紅樓夢》(下文簡稱“87版”),也意圖讓更多的年輕人關注經典文化;回饋老粉絲的同時,給經典的文學作品培養新粉絲,特别是年輕粉絲。
截至10月20日,百度搜索“小戲骨紅樓夢”共有270萬個詞條,逼近87版《紅樓夢》的299萬個。同時該劇在騰訊視頻下的播放量達1.5億次,評分達9.7(滿分10分),豆瓣網上1.3萬次評價,評分高達9.2。可見在八零九零後為主力的互聯網上,這部劇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熱門短評裡,有很多人覺得原著中寶玉黛玉初次見面是十二三歲,小演員們的年齡正相符,更加自然熨帖。确實,演戲若想做到“傳神”,當不忘四字真經——聲台形表。“小戲骨”裡,這“形”可是完全做到了!
但如果說年齡是“自然真實”的前提,二十幾歲的演員“裝”不出那種感覺,倒也未必,比如“小戲骨”裡的大夫人和大官人,哪個不是孩子演的?尤其是賈母,乍一看,娃娃演老太令人忍俊不禁,再一看,令人想跟她一起哭:
初見林黛玉,賈母又悲又喜
怪不得有人說,這部電視劇是對當下無數流量鮮肉鮮花們的無情“打臉”。
作為一部每集二十分鐘的《紅樓夢》,“小戲骨”堪稱“濃縮 迷你”,省去小說和87版中細膩的起承轉合,戲劇沖突也随之堆疊起來。為了更快地突出人物形象,需要多個演員配合,在短短十幾秒内表現出角色特質:
各有特點的邢夫人、王夫人和李纨
熟悉《紅樓夢》的朋友們可能知道,王夫人絕非等閑之輩,縱使有想法,定不會在賈母面前随意露出不悅。但是下面這一幕,賈母在迎接黛玉進府時提起女兒賈敏,老人悲不自勝,且看王夫人的表情:
鏡頭正反打,更快突出人物形象
“小戲骨”裡這樣的改動算得上并不意外的驚喜,畢竟大家都是來看小演員飙戲的。
在表現林黛玉進賈府後第一次和衆女眷用餐時,全景鏡頭下的飯廳依舊很局促。演員們身形尚小,若用古代成年人的桌椅作道具想必滑稽,相應的場所也大不起來,也無需重點表現大戶飯廳那種氣派。相比之下,87版和2010新版《紅樓夢》不僅片場裝潢豪華,甚至特寫了菜肴,以示吃穿用度之闊綽。
雖說是緻敬87版電視劇,“小戲骨”版本并沒有對原作進行無差别複制,很多地方反而利用既有的限制做了創新,比如下面這一幕,林黛玉暗中“察言觀色”了解賈府“規矩”,且看她漱口之時,背景是誰?
林黛玉漱口
如果說生活中的小演員們很美很可愛,一旦他們上了台,進了鏡頭,可就成了有闆有眼的真演員。如今劇集大熱,哥哥姐姐們集體“舔屏”喊“萌”,“小戲骨”們可得喊一聲“折煞我也!”畢竟“萌”隻是一時的,努力才有可能長久。懷抱當下的同時,希望“小戲骨”們今後依舊享受表演的樂趣。
被童星形象禁锢一生的美國演員秀蘭·鄧波兒
這不是小演員們第一次穿古裝飙戲,去年此時,他們已經在網上造成過轟動。
2016年10月2日,湖南電視台電視劇頻道“小戲骨”欄目推出的88分鐘濃縮版《白蛇傳》,演員們的平均年齡為七歲。2016年10月12日,在澎湃新聞的專訪中,欄目總導演潘禮平說:“在所有兒童拍攝的影視劇裡面,兒童劇也就那麼回事,成人劇裡面兒童演的戲份挑不了大梁,所以能演那些老戲骨演的戲一定是代表了兒童表演的最高水平,我們搶占了一個制高點……”
如今看來,在這個制高點上,“小戲骨”們同時攻克了輿論和市場。在微博微信上引起大量關注的同時,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廣播電台等媒體紛紛發表文章贊揚該欄目,在普及傳統文化方面的貢獻。新華社微博更是多次在小戲骨欄目的消息下點贊。
此前,“小戲骨”的作品包括《娘》、《焦裕祿》、《劉三姐》、《補鍋》、《洪湖赤衛隊》等“主旋律”正片。而《白蛇傳》、《放開那三國》以及《紅樓夢》大受歡迎,證明潘禮平團隊為迎合年輕觀衆而對節目選題所做的靈活調整是正确的。
有觀點認為,該劇是“消費孩子”,呼籲将童年還給孩子,在适合的年紀做适合的事情等等。對此筆者認為,美好童年和愛好表演并不矛盾,對孩子來說,沒有足夠的興趣也很難長期跟着劇組反複琢磨動作、眼神、台詞、穿脫戲服。還有人表示,“小孩扮大人”隻是成年人的自娛自樂,孩子們很難體悟到成年人的情感和經驗,模仿培養不出真演員。
但是,正如豆瓣網友森木茶在《你心目中的孩子是什麼樣子?》中所說:“模仿就是學習和創造的起點。”模仿也是兒童的天性。他們不僅會模仿他們喜愛的影視人物,更會模仿父母的言行态度——“言傳身教”即為此意。
在拍攝過程中,為了讓孩子們理解角色、表演紮實,該欄目做了許多準備:定期組織老師傳授古人的舉止和神态、邀請老戲骨和紅學研究者們和小演員們對話,讓87版《紅樓夢》賈寶玉的主演歐陽奮強來講戲,進行“無實物表演”訓練等等。
配角“跛腳道士”也頗為亮眼。模仿能更好地積累感悟,到了需要自我發揮的角色中,便能遊刃有餘。
據南方都市報10月15日報道,王熙鳳扮演者郭飛鴿曾被導演批“笑太假”,于是她一個月内每天在不同場合練習即興大笑,以捕捉角色“鳳辣子”氣質。
這是不是“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聞”的王熙鳳?
襲人
當然,這部劇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陷:兒童演繹中老年角色念台詞的先天不足、故事廣度深度上的犧牲、以及“欄目劇”體裁限制導緻的布景和攝像問題,不一而足,這使該劇在面對不同觀衆時能成為轟動一時的現象,而可能無法成為經典。
說到覆蓋9-99歲觀衆群的經典國産劇,不得不提《我愛我家》
如今“小戲骨”欄目已經布局影視版四大名著。在他們之後,會不會出現兒童劇紮堆改編的風潮——一種“模仿的模仿”?
這也讓整個社會有機會注意到一個迫切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給更多優秀的原創文化作品提供土壤——不僅僅是革命經典和古裝經典——而是讓和當代兒童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得以創作出來,進入孩子們的視線,使他們不僅看得懂、喜歡看、還能從中汲取生長的力量。
"小戲骨"《紅樓夢》裡的薛寶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