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高中語文多年的老師不怎麼懂語法,這是事實,也不是個别現象。比如,有的老師講不清楚“甚矣,汝之不惠”中“之”的用法,有的不認識介賓短語。
試卷上沒有直接考語法的題目,老師需要懂語法知識嗎?
我們先來看一個題。
下面哪個選項不是賓語前置句( )
A.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B.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C.沛公安在?
D.恐年歲之不吾與。
這個題是一個高三語文老師出的,是個無解題。這個老師因此被語文老師們在背後嘲笑。這個老師被指出錯誤後說:懂又怎樣,反正學生也聽不懂!
上面的選擇題是技能高考語文卷中的題型,全國卷普通高考有時會以翻譯句子的形式出現這個考點。技能高考的題相對普通高考要簡單得多,2020年全國新課标高考考試大綱和說明就明确要考“賓語前置”。
很難想象,一個講不清楚語法的老師,是怎麼對付面前的那幫學生的。
目前,部分語文老師們覺得,語法教學了面臨着一個困境。
對小學和初中語文老師來說,語法知識是認真教,并去落實,還是大緻講講就可以了?落實,好像沒太大必要;大緻講講,學生都隻是了解皮毛,落實不了。
這個困境首先來自大的環境。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重語感、輕語法”,小學、中考和高考不直接考語法知識,小學和初中的語文老師對詞性、短語、句子成分等的教學就不會那麼上心了,慢慢地,一些老師自己也不會了,學生那裡,更是一本糊塗賬。
其次,與考試内容相關。考題中雖不直接出現語法題,卻也會涉及語法知識。小學、中考和高考都會考語病題,講語病題必須涉及主謂賓和詞性,像成分殘缺、虛詞誤用等等;文言文翻譯中會涉及狀語後置、賓語前置,幾個重要虛詞和詞類活用要涉及詞性;詩歌鑒賞和現代文閱讀中的賞析句子題也會涉及詞性,比如賞析“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妙處,就要涉及形容詞變為動詞這個現象。
而高中語文老師也很為難。高一、高二是沒有語法教學任務的,老師一般不會系統地去講。高三的總複習時間緊迫,沒有時間講,因為花幾天時間講了,學生也消化不了。結果一段時間的語病專題複習,就有很多學生很多時候在劃水,看着也是心疼。
同樣,時間久了,一些老師就不會了,也許還有别的原因吧,反正,自己也開始劃水。
看個簡單的題目休息一下吧。
請指出下面句子的語病并修改:
1.通過那次觀摩學習,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2.你最好把書放在抽屜裡比較合适。
這兩個病句很典型,分别有兩種改法,應該大部分學生會改。關鍵是,老師怎麼講,能讓學生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要講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動用主謂賓知識。
有人說,一套試卷,與語法有關的就那麼幾分,有必要較真嗎?
有必要。
因為學習文言文不可能一味地朗讀,隻要翻譯文章,就要說到主語省略、取獨之類的話;因為高三要用差不多半個月的時間複習語病,天天要和賓語殘缺、介詞淹沒主語這樣的話打交道,而每套試卷也要講到……
還有,英語和漢語的語法是相通的。英語老師也是每天賓語從句、主語什麼,幸好,英語會每天念經,英語老師的情況并沒有語文老師那麼尴尬。
那怎麼辦?貌似有兩種辦法可以解決這個難題。
一是,不考與語法有關的題。
語病題隻考邏輯問題,或者不考語病題,文言文翻譯隻需要大意對即可。
2019年高考的幾套語文卷中,語病題的身影隻依稀可見。但是,教育專家們暫時還不可能取消文言文閱讀。
二是,小學直接考語法題。
比如,寫出句子中劃線部分的詞性。
這就又好像回到了很久以前,時光不會倒流。
兩樣都不行。那就繼續劃水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