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著名男藝人高以翔在浙江衛視的一檔綜藝節目錄制過程中突然倒地被送到醫院,經過搶救未能挽回生命。11月27日,節目組官方對外宣稱,高以翔死因系心源性猝死。
這是近幾年又一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公衆人物“心源性猝死”事件。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披露,我國每年死于心髒性猝死(SCD)的人數估計為54.4萬人。
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對于心源性猝死的定義還有争議,但相對受到認可的是,心源性猝死是一種突發性的非預料死亡,表現為症狀出現短期内發生的突發意識喪失及循環、呼吸驟停。
死因多為心律失常,包括由心肌梗死造成的猝死,但不含如卒中、肺栓塞、大動脈破裂和藥物或酒精中毒等原因導緻的猝死。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一個多病因、多危險因素疾病,是65歲以下成年人最常見死因,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國家心血管中心社區防治部的範國輝和張林峰曾在2015年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上發表《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文章稱,心源性猝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公共健康問題。
一方面由于糖尿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發病率和患病率迅速增長,使得人群中心髒病或潛在心髒病患者的比例擴大,SCD的發病風險大幅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大多為之前未被診斷過心髒疾病,也未達到高風險标準的“健康人”,使得防控變得更難。
中國的心源性猝死發病率如何?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的專家曾在2005-2006年對東中西部四個城市超過67萬人随訪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共發生了2983例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共284例。該研究由此推斷,中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為41.8/10萬。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發生心源性猝死。男性的SCD發生率為44.6/10萬,女性則為39/10萬。
這是中國對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學情況所做的第一個全國性研究。國家心血管病中心2018年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沿用了這一研究的結果并估計,中國每年發生的心源性猝死達54.4萬例。
我國SCD發病率雖低于美國等西方國家(40/10萬至90/10萬),但由于人口基數大,SCD緻死人數也多。據估計,在美國SCD每年可造成18萬至40萬的死亡,占冠心病死亡的一半。
80%的患者在猝死前至少一小時出現過預警症狀
已證實的SCD傳統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增加、男性、吸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和冠心病家族史等。
北京醫院急診科主任張新超有關《心髒性猝死與危險因素的防治》研究中表明,男性猝死的發生率是女性的2-3倍,且多發與一年中的冬春季。猝死最常見的預警症狀為胸痛和呼吸困難,約有一半的患者在猝死前4周有預警症狀。80%的患者在猝死前至少一小時出現過預警症狀。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東區心病科主任醫師張明海也曾向媒體表示,心源性猝死一般會經曆不明顯的症狀期,身體會發出胸悶、胸痛發作次數增多或加重等信号,但這些信号容易被人忽視。
北京急救中心官網信息顯示,一旦發生猝死,唯一且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就是第一時間心肺複蘇。将患者仰卧在堅實的平面上,跪在患者一側,清理其口腔内嘔吐物、痰液等異物,打開氣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壓。并且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急救醫生到來前,持續進行搶救。
張明海還提醒說,約90%的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有基礎性疾病,所以應積極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等原有疾病。此外,預防關鍵在于改變生活方式,比如戒煙、防止超重肥胖等。
北京軍區總醫院老年病學副主任醫師王軍曾向媒體解釋說,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髒原因所緻的突然死亡,一般都會有先兆症狀。雖然各種心髒病均可導緻猝死,但冠心病是最主要的原因,約20%的冠心病以猝死為首發表現。
我國心源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不足1%
201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在《柳葉刀》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心髒性猝死的人數每年約55萬,每日至少1500人心髒驟停,位居全球之冠。但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獲救。在美國很多城市,這個數字可以達到15%。
急救有“白金10分鐘”提法,因為猝死發生後,有效施救時間非常短暫,絕大多數心源性猝死是心室顫動導緻的心跳驟停引起的,之後,心室無法有效泵出血液到動脈和外周循環系統,造成身體缺氧,不超過10分鐘,生命的時間窗就會關上。
上海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陸一鳴曾提示,心髒性猝死的急救主要靠兩個辦法:一個是心外按壓,一個是除顫。目前我國心髒驟停病人搶救成功率很低,其原因一是病人心跳停止以後,幾乎沒有人上去按壓;二是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在我國的使用還很不普遍。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的中文全名是自動體外除顫器。心跳驟停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會出現心室顫動,要挽救他們的生命,就需要除顫器給予救命“一擊”。
當使用者打開AED開關按鈕,就會有清晰的語音提示。使用者根據提示,将電極片貼在患者右胸上部和左胸下部,AED會自動分析患者心律。隻有當患者處于室顫的情況下,AED才會“建議除顫”。
範國輝和張林峰介紹,在無心肺複蘇(CPR)和進行CPR下SCD患者的生還率分别為每分鐘減少7%~10%和3%~4%;如10分鐘内未進行除顫,95%的患者會死亡。我國的急救反應時間平均為16.5分鐘,有些地區甚至超過30分鐘,與西方國家差距較大。
建議全社會普及AED自動除顫器
近幾年,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曾提出推動公衆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儀器、提升院外心搏驟停急救能力的提案,國家衛健委答複表示,已開展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管理應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通過财政投入、社會捐贈和商業運作等渠道加強AED配置。積極探索城市公共場所配置和推廣AED試點工作。
以上海為例,2015年,上海市紅十字會系統啟動試點設置AED項目,至2018年初已經在機場、體育場等公共場所設置AED800餘台。
至2018年初,上海已經在機場、體育場等公共場所設置AED800餘台。
近期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也明确要求,完善公共場所急救設施設備配備标準,在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機場、車站、港口客運站、大型商場、電影院等人員密集場所配備急救藥品、器材和設施,配備自動體外除顫器。
采寫:南都記者吳斌 實習生馬一潇 發自北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