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盤點十大演唱會

盤點十大演唱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0:03:33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你們猜,下一個開網絡直播演唱會的是誰?”“強烈要求張學友!”“我期待王菲!”……9月3日晚,随着劉德華線上直播演唱會觀看人次突破3億,各個網絡社交群裡也是一片沸騰,網友們紛紛猜測着下一位開直播演唱會的将是誰。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異常炎熱,同樣火熱的是各路明星、名角、劇場、院團密集推出網絡直播演出。當前,“雲演出”“雲音樂”“雲戲曲”等各種各樣的文藝直播創新層出不窮,全方位走進文化世界中,改變着人們的生活。

網絡直播,舞台藝術的新媒介

9月3日晚8點,劉德華在抖音開啟主題為“把我唱給你聽”線上直播演唱會。年過六十的劉德華,身穿白色西裝搭配深色長褲,眉眼清晰有神,絲毫不顯老氣。19時55分,演唱會直播開啟前的預熱過程,便湧進近3000萬人觀看等待。随後,劉德華以一首《笨小孩》正式開場,瞬間将觀衆拉進懷舊氛圍。網友們的留言在直播間刷屏:“青春又回來了!”

盤點十大演唱會(一場演唱會觀演人次破3億)1

直播中,劉德華還與主持人展開對話,以聊天形式分享真實生活、從業經曆、音樂創作方面的感受。粉絲們在彈幕上不斷競猜下一首歌曲,如《17歲》《愛你一萬年》《男人哭吧不是罪》等。

開播半小時,直播間觀看量已突破1.2億;開播一小時,人次飙升至2億;演唱會進行到1小時40分,人次正式破3億,刷新所有線上演唱會紀錄。

就在劉德華開啟直播演唱會的前一天,“音樂詩人”李健舉辦個人首場視頻号線上演唱會“向往”; 8月19日,陳奕迅在抖音開啟線上演唱會,兩位知名歌手的直播均吸引了數千萬以上人次觀看。

從事品牌策劃工作的王林表示,李健演唱會讓人意猶未盡,久久不能忘懷,甚至在追完直播後,又看了一遍回放。來自靖江的大學生常譽中則感慨:“老牌藝人就是不一樣,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和完全不遜色于錄音室的演唱水平。這幾場線上演唱會,無論是場地、樂隊還是歌手本身,都堪稱極佳。”

盤點十大演唱會(一場演唱會觀演人次破3億)2

别說十年前,就是三年前,我們也無法想象可以輕而易舉地看到明星大腕在網絡直播間對你唱歌聊天。然而這幾年來,受疫情影響,變化顯而易見。如今,人們已經越來越習慣于在線欣賞“雲演出”。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8月發布的《網絡直播文藝生态報告》和《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宅經濟的發展,讓直播行業有了爆發式增長。2021年,我國網絡直播行業市場規模達1844.42億元。目前,我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賬号累計近1.4億,一年内有過開播行為的活躍賬号約1億個。

另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022年,在各平台開線上演唱會的明星包括羅大佑、孫燕姿、崔健、周傑倫等,引發圍觀熱潮。同時,線上直播演唱會也成為短視頻平台比拼的重要内容,除抖音、騰訊TME live之外,網易雲音樂、B站、快手等平台均相繼推出相關直播,競争逐漸白熱化。

正如《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所指出的:我國網絡直播行業迎來巨大風口,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孫佳山表示,受疫情影響,在互聯網技術飛速革新的加持下,經過不斷探索,作為網絡文藝新形态的直播已經實現了與戲劇、戲曲、話劇等舞台藝術的深度融合。在不到3年時間裡,網絡直播完成了從最初的舞台藝術的輔助、補充形式,到成為舞台藝術的新的媒介形态和新的藝術形式的階梯式發展,産生更為多維的文化影響。

盤點十大演唱會(一場演唱會觀演人次破3億)3

技術加持,帶來“全員第一排”的體驗

記者注意到,除了演唱會形式的線上直播,最近各類演出院團、劇場也不斷嘗試将整台大戲搬到線上——

北京人藝建院70周年紀念演出季的院慶日當天,經典劇目《茶館》首次實現8k錄制、高清實時直播,僅是微信視頻号、微博、抖音三個平台,單個直播間的觀看量均超過百萬人次。

整個8月,江蘇昆山都沉浸在戲曲的海洋裡。2022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在這裡開幕,來自全國30個劇種的54名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在昆山各大劇場進行展示,數十台大戲、折子戲以線上線下形式,讓全國戲迷過足了戲瘾。

傳統戲曲名家的直播“試水”,也紛紛獲到了意想不到的反響。8月31日,抖音直播《名角DOU來了》第四期迎來越劇名家蕭雅登台,她帶來的《沙漠王子》《一枝梅》等經典越劇唱段,整場直播持續約2小時,吸引超2000萬人次在線觀看。

8月13日,著名京劇梅派青衣史依弘一襲長裙出現在抖音直播間,同樣是邊聊邊唱,表演了《貴妃醉酒》《玉堂春》《鳳還巢》等多部梅派經典唱段。随着《穆桂英挂帥》唱罷,直播結束,觀衆數字定格在“414.5萬人”,這個成績可以說是相當不俗。“我們原本預計20萬左右,現在的數字完全超出預期。”看到直播數據,史依弘和演唱會總策劃魏筱童都很震驚。

記者發現,因為直播沒有字幕,資深戲迷們還自發在直播間用彈幕打出每句唱詞,方便首次觀看京劇的網友。一向認為看戲必須去現場的京劇票友王靜看完這場直播後開始有些“動搖”:“從手機屏幕看到史依弘,就好像她正坐在你對面,和你聊天,為你唱戲,這種感覺劇場裡也找不到。”

事實上,互聯網的技術革新,正在為直播賦能傳統演藝行業“保駕護航”,成為這項新業态的催化劑。

看完劉德華直播演唱會,觀衆吳莉心生疑惑:為什麼上億人同時在線,直播畫面卻依然那麼高清且不卡頓呢?對此,業内人士表示,随着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視頻移動端直播已具備非常成熟的技術,在電商直播帶貨、遊戲體育等比賽直播場景下,早就解決了相關技術問題,尤其是抖音、快手這一類型的平台型視頻内容服務商,他們擁有的帶寬和計算資源足夠響應這樣的大型視頻網絡直播,網友通過手機APP就可以清晰流暢地觀看直播,加上彈幕互動、全息呈現、高清攝制等技術配合,體驗感會很好。

正在進行中的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暨第十七屆文華獎評選活動,因受疫情影響,58台參評劇目全部改為向評委和觀衆線上直播。為确保江蘇省昆劇院參評劇目《瞿秋白》直播演出順利進行,省演藝集團制定了專門方案,調整燈光音響,周密安排直播機位和導播調度。9月3日晚,《瞿秋白》通過“文藝中國”全媒體平台、交彙點、一通文化、津雲、荔直播等平台同步在線直播,總觀看人次逾600萬。省昆劇團黨委書記肖亞君興奮地告訴記者,有幾位首次觀看該劇的專家,看完直播後直呼“震撼”。

孫佳山認為,依托于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移動互聯網,通過5G、8K和全息掃描、擴展現實等技術,直播幾乎可以為絕大多數觀衆提供遠超線下傳統實體劇場的視聽體驗。用戶可以在直播平台上享受“全員C位”“全員第一排”的頂級視聽體驗,觀衆的視聽角度甚至可以從台下走到台上,極大地拓展了舞台藝術的觀衆基礎。

數字時代,演藝直播如何走得更遠

盡管直播演藝的發展日新月異,但絕大部分觀衆依然認為,線下演出有着無法替代的獨特屬性。

媒體從業者艾佳舉例說,因為要采訪文華獎相關演出,她提前在網上觀看了武漢京劇院的新編戲《母親》,“僅看視頻隻是平面感受,但當我坐進劇場,完全被它的舞美和服化道所征服,現場的視覺沖擊力是直播屏幕無法取代的。”

艾佳認為,網絡直播演出要看适合不适合。類似清唱演唱會,演員在表演的同時穿插着和觀衆聊天,拉近了距離,增強了互動,這樣的演出挺适合直播。但一台大戲,尤其是更加注重視覺效果的新編戲,就很難以直播的方式,真正展示其全方位的藝術價值。京劇演員小孫也表示,在劇場演出可以實時感受到觀衆的反饋,“那種憋足了一股勁兒,一定要唱到你們都被我征服的愉悅,以及觀演互動,是面對空鏡頭所無法感受到的。”

同時,直播演藝的盈利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目前來看,劉德華、史依弘等幾場線上直播演唱會都是免費觀看,且關閉了打賞功能。有的演唱會有贊助商冠名,有的則完全是演員自掏腰包賠本賺吆喝。

南京大洋文化傳媒公司總制作人丞澎湃有着豐富的線下演出運營經驗,他分析說:“劉德華線上演唱會之所以這麼火爆,一方面因為他線下項目屢次流産,觀衆積壓的情緒終于在線上爆發;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免費,在線直播沒收門票。” 丞澎湃也在研究如何開拓線上市場,對此他很謹慎:“現在開展線上演出也是有風險的,即使開通付費功能,收到的錢未必一定能覆蓋成本。”

值得欣喜的是,《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曾在直播場景下有過任意付費(打賞和直播購物)的用戶賬号數量累計約為3.3億個。而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22年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5.3億人。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用戶願意為好的、值得的内容付費。

王林和常譽中兩位觀衆都表示,如果是自己喜歡的歌手和歌曲,價格合理不虛高的情況下,是願意付費觀看直播演出的。7月21日,由廣州歌舞劇院創演的舞劇《醒·獅》在四川大劇院的線下演出改為線上演出,付費1元即可觀看直播,收獲340萬人次圍觀直播,#醒獅#還一度成為微博熱門話題。

無論怎樣,精心制作、品質優良的演出内容依然是吸引觀衆的首要法寶。線上演藝對演出制作方和演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舞台劇如何從燈光、舞美、音響、服裝、化妝等各個方面适應線上直播;而演員則要迅速适應面對空無一人的鏡頭進行表演,如果是個人演唱會,還要學會自己主持,調節氣氛。

以史依弘線上演唱會為例,策劃人魏筱童告訴記者,演唱會從有想法到正式實施經曆了大半年之久,這期間小團隊反複和史依弘商讨演出主題、流程模式,最終确定了以史依弘學戲的曆程為引線,串聯整場演唱會。同時,魏筱童還聯系到專業的直播團隊、錄音團隊,加上上海京劇院的樂隊伴奏,最終呈現出一場完美的線上演唱會。

“網絡演出是大勢所趨,互聯網未來将會成為藝術傳播的重要媒介,這兩年來這個感受越發明顯。”南京傳媒學院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趙超說,“一個劇場往多了說,能坐下2000位觀衆,而網絡直播卻可以動辄覆蓋百萬乃至上億人次。”在趙超看來,利用移動終端傳播的網絡演出,如今已經重新營造了一種觀演儀式感。“之前在劇場裡,演員與觀衆在同一時空相互呼應。如今,移動端數量龐大的觀衆群,雖注意力相較于劇場演出不易集中,但利用彈幕等方式的實時交流,又營造了全新維度的藝術審美和共情方式,形成了另一種觀演儀式感。”

過去舞台藝術在實體劇場所要求的場地、燈光、音響、伴奏,甚至叙事、表演、走位等涉及藝術本體的内涵和外延,也正在被作為網絡文藝新形态的直播所重新梳理,線上的要求和标準日益成為影響舞台藝術創作和生産的前置性因素。

趙超也特别指出,網絡演出現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将劇場藝術變成吸引人的視聽藝術,抓住觀衆的注意力。這樣的過程對于戲劇演員來說需要轉型,演員要适應攝像機的存在,要适應攝像機的調度,而不是傳統地面對“第四堵牆”。高質量的網絡直播,導演不僅要呈現戲劇舞台的空間魅力,也要關注鏡頭前的視聽效果。“我們現在網絡展播更多的是演唱會或者舞蹈表演,這些藝術形式在鏡頭前的呈現相對成熟。而話劇等劇場藝術的直播,如何獲得最好的傳播效果,仍在不斷探索中。”

數字時代,網絡直播演藝,東風已來。假以時日,當沉浸式技術取得進一步突破,線上視聽體驗将更具有舞台藝術特有的氛圍感和儀式感,直播勢必會将未來的網絡演出推向新高度。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高利平 鹿琳 顧星欣 見習記者 李嘉豪

編輯: 王慧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