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翻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打算,必然會為了眼前的柴米油鹽而煩惱。
心得分享:
孔子作為我華夏民族的至聖先師,在道德修養與為人處世方面的造詣是可以令後人萬世敬仰的聖賢存在。
我們常說,“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如果用此語與孔子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比,境界上還是有較大的差距。盡管看似隻是颠倒了順序,但是從因果的角度出發,孔子的言論才是解決我們眼前面對的各種生活瑣事的根本之道。
那麼,為什麼會有:當一個人有了長遠的籌謀,便不會在意眼前的龃龉與苟且呢?因為凡事有遠必有近,有喜必有憂。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當我們在順境之時,往往要小心随時可能到來的逆境;而當我們在逆境之中時,也要記住契機就隐藏在困難之中。所以,我們就能夠從孔子的表達中體會到易經的“陰陽之道”。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之間的轉化是随時都可能發生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在操作着我們對于事務的認識和看法呢?當我們認為好,或者面對壞的時候,都是我們的意識在起作用。實際上,事情本身并沒有什麼好壞,隻是我們自認為的意識傾向讓我們對于事務的态度有了不同的變化。而在變化的過程中,我們的意識是在無意識之中認同了時間的存在,如果沒有時間的局限,又如何來得了好壞呢?
所以,孔子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來提醒我們兩點:一個是事務的好與壞并沒有明确的界定,隻是我們的自認為;第二、事情的發展變化在時間的掌控之内,如果我們不認同時間的限制,那麼其實也就沒有好與壞的區别。
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此語誠不欺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