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國家公務員考試,有一道題是這樣的: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
有個俏皮的回答是,北極如果有企鵝,就會被北極熊吃光的。
其實,北極曾經是有企鵝存在的,準确地說應該是大海雀。英語中“penguin”這個單詞,原先就是指這種“大海雀”。隻不過後來在南極見到了一類與它們相似的動物,以為是近親,又因為大海雀已滅絕,于是這個單詞就成了當今的“企鵝”。
大海雀是一種非常像南極企鵝的一種動物,不會飛翔,但遊泳非常快,在海裡捕魚吃。到了陸地或海島上,走路就很慢了,有時還需要扇動翅膀來幫忙。
由于大海雀生活在北極圈附近,且體型較大,因而沒啥天敵,生活得很自在。17世紀以後,人類的生活的區域向北擴展,發現這種動物肉質鮮美,下的蛋也好吃。于是,大海雀遭受大量的捕殺,在1844年前後,大海雀滅絕了。
大海雀曾經是北方最常見的鳥類,數量多到站滿整個島嶼,人隻要一伸手就可以捉住幾隻。與之有相似命運的還有北美的旅鴿,全盛時數量達500億隻,飛起來能遮住太陽。自然作家約翰.謬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當時北美的農民把旅鴿打下來喂豬。
這是兩個被人吃光、糟蹋光的物種。人類的這一行為實在太醜惡、太荒唐,無法直視、無臉面對,因而不自覺地選擇忘掉它,就像地球上沒有存在過這些可愛的生靈一樣。以至于,我們問出了“為什麼北極沒有企鵝”這樣的問題。
可悲的是,因為人類活動而瀕于滅絕的動物還有很多,捕殺野生動物,破壞野生動物栖息地,至今不絕。
曾經我們人類也是野生動物,在大地與其他鳥獸蟲魚争奪生存空間,對它們是一種實用主義的态度,吃它們的肉,用它們的皮,如果有可能,還要把它們馴化成可以方便養殖的家禽、家畜。
進入農業社會之後,動物乃至外界的一切植物,都像是為人而存在的了,成了必須對人有用、可以恣意索取的東西。有的人一見到蛇就想着把它打死,一見到野雞野兔就想着把它捉住。正如1944年7月,三個漁民在冰島看到一對大海雀,跑過去把它們抓住了。匆忙中,漁民還踩一窩正在孵化的海雀蛋。誰也沒想到,這是地球上最後一對大海雀了。
如今,人已經脫離了野生的狀态,進入文明生活,對野生動物的感情需要慢慢地培養起來。每一種生靈,在地球上存在了很久很久的時間,它們點亮了死寂的時間,讓單調的物質世界變得豐富多彩、生機勃勃。每一個物種都有其生存之道,都能給我們以啟發,從中發現宇宙的奧秘。它要是滅絕了,既是生态系統的損失,更是宇宙信息的丢失。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對野生動物有一種愧疚之情。同時,我也會盡量學習博物學、生物學,了解地球上存在過的生物,想象它們活着的樣子。走在野外,看着空蕩蕩的前方,我常想,如果我遇見了一隻小鹿,或者一匹野馬,那該多開心。缺少了野生動物的大地、森林與群山,唉,真是黯淡了許多!
(節選自《旅遊心體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