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極始知
花更豔”,這一句出自薛寶钗的《詠白海棠》一詩(第三十七回)。全詩如下: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淡極始知花更豔,愁多焉得玉無痕。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詠花實為詠人,尤其是“淡極始知花更豔”一句,一語雙關,道盡了薛寶钗這個形象的特點。那麼薛寶钗的“淡”體現在哪呢?
一為情趣之淡。
第七回中周瑞家的到梨香院尋王夫人,見王夫人和薛姨媽正話家常,“遂進裡間來”。“隻見薛寶钗穿着家常衣服,頭上隻散挽着䰖(zuǎn)兒”,這是周瑞家裡眼中的薛寶钗。第八回中寫寶玉眼中的寶钗:“先就看見薛寶钗坐在炕上作針線,頭上挽着漆黑油光的䰖(zuǎn)兒”,“(所穿衣服)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這兩人眼中的寶钗有共同點,不施粉黛,家常樸素,這正是寶钗的“淡”處,正如其母薛姨媽所說“姨娘不知道,寶丫頭古怪着呢,他從來不愛這些花兒粉兒的”,第四十回中賈母到了薛寶钗的房中,“及進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無,案上隻有一個土定瓶中供着數枝菊花,并兩部書,茶奁茶杯而已。床上隻吊着青紗帳慢,衾褥也十分樸素。”“雪洞”一詞,道出了居室的特點,可謂淡到了極點。
封建社會要求女子三從四德,而薛寶钗就是這樣一個恪守封建女德的典型。品格端方,随分從時,沉默寡言,着裝淡雅,不施粉黛,工于針黹,正是封建社會女子的完美樣闆。
二為情欲之淡。
黛玉行酒令失言,說出了“良辰美景奈何天”這樣的“淫詞”,别人未理會,同為少女的寶钗卻喚了來,“你跪下,我要審你”。并且給黛玉好好上了一課,“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字的倒好”“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這一點讓我想起契诃夫筆下的套中人——别裡科夫。套己套人,在這一點上,二人是“貌離”而“神合”的。封建社會要求女子無才就是德,以恭順為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用所謂正統思想箝制人民。而薛寶钗小小年紀,不僅自己信奉封建道德,自覺服從,還要約束他人,這想來不讓人不寒而栗嗎?她的情欲之淡源于對封建道德的自覺服從。
情欲之淡的第二個表現是對金钏之死的态度上。
當聽到金钏的死訊,寶钗的反應是“忙向王夫人處來道安慰”,面對王夫人的忏悔,一再安慰王夫人,說金钏是自己落井,又說就是賭氣投井,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不算可惜。并且說“十分過不去,不過多賞給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主仆之情了。”并且大度地拿出自己的衣服,讓王夫人賞給死去的金钏。這一節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寶钗,一個薄情寡義,一個通情達理,她的愛實際是有等差的愛,墨子主張兼愛,抨擊儒家的有等差之愛。在寶钗眼中,金钏是奴才,死不足惜,若是這死有抗議的成分,就更不可饒恕了。
情欲之淡的第三個表現是她對寶玉的愛。
同樣是看望被打的寶玉,林黛玉是“兩個眼睛腫的桃兒一般,滿面淚光”,“雖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這等無聲之泣,氣噎喉堵,更覺得利害。”真情流露,一覽無餘。而且聽聞鳳姐來探望,趕緊出後院而去。寶钗則不然,大大方方地托了一丸藥來,且說到“就是我們看着,心裡也疼”時,後半句咽了回去,“紅了臉,低下頭來”。寶钗不是不愛寶玉,隻是她的愛和黛玉不同。她的愛是發乎情止乎禮,理勝于情。黛玉的愛是火,熱烈而至于自傷,她無法接受愛的背叛,愛是她的生命,所以得知寶玉大婚,她氣絕身亡。而寶钗則不然,她的愛是冰,冷靜,理智,她要的是婚姻,是名分,寶玉的心中隻有黛玉,她早已深知,卻能冷靜地接受他人的安排,接受這無愛的婚姻。愛在她那裡,其實早就名存實亡,存天理,滅人欲,她未老先衰。當寶玉懸崖撒手之後,她也隻能象李纨一樣,獨對青燈,空帷獨守,“珍重芳姿晝掩門”了。
簡而言之,寶钗的“淡”,正是她接受封建道德的要求,按這種道德的标準自覺地打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封建正統人士眼中最完美的“賢妻良母”的形象,換句話說,正是因為她的“淡極”,才使她成為衆花中之更“豔”者。隻是可惜,這更“豔”之花,也難逃悲劇命運。曹雪芹通過對這一典型人物的否定完成了對封建社會、文化的否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