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螳螂被稱為昆蟲界的“黑寡婦”,因為它們在交配後,會轉頭吃掉自己的丈夫,有的時候甚至還在交配的過程中,母螳螂吃就忍不住,對自己的丈夫“痛下毒手”。在自然界中,這種行為,被叫做“性食同類”。
為什麼母螳螂要吃掉公螳螂呢,這種習性怎麼來的?而公螳螂被母螳螂攻擊的時候,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老規矩,各位讀者老爺如果喜歡我的文章,不妨動動您發财的小手,給作者點個關注和贊,我們接着往下看。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性食同類”。所謂“性食同類”,指的就是一些動物在交配完成後吃掉自己配偶的行為;自然界中性食同類的動物還有很多,比如部分蜘蛛、蠍子、螳螂等,其中螳螂是“性食同類”的典型代表。
螳螂是一種分布廣泛的昆蟲,溫帶和熱帶都有分布,全世界共有2000多種螳螂,其中約1500多種有“性食同類”的習性。那為什麼母螳螂會吃掉自己的“丈夫”呢?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科學家很早以前就有過相關的研究。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兩位名為裡斯克和戴維斯科學家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在野外捉了30對螳螂,把母螳螂喂飽之後再進行交配,結果發現母螳螂完事之後,并沒有傷害公螳螂;
随後,他們又進行了另外兩組實驗。一組中的母螳螂事先被餓了幾天,當公螳螂出現的時候,饑餓的母螳螂立刻撲上去吃掉,根本無心交配;另一組的母螳螂處于半飽狀态,在實驗中出現了交配後吃掉公螳螂的情況。
由此,科學家得出結論,螳螂之間是否會出現“性食同類”的情況,取決于交配的時候母螳螂餓不餓。也就是說,如果母螳螂肚子不餓的話,在交配之後就不會吃掉公螳螂。
不過在自然界中,母螳螂幾乎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半飽的狀态,畢竟捕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大部分生活在野外的母螳螂,都會吃掉自己的“丈夫”。
也有科學家提出,公螳螂體内有某種物質,可以讓母螳螂産下更多的卵,所以它們才會“性食同類”。不過後來證實,吃掉公螳螂對産卵數沒有影響,純粹就是因為母螳螂餓了。既然交配完就會被吃掉,為什麼公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走?
其實原因很簡單,公螳螂打不過也跑不掉。雖然大部分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強壯,但螳螂是雌性比雄性強壯。很多母螳螂的體型比公螳螂大一倍左右,甚至有的大三、四倍。在體型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公螳螂壓根就打不過母螳螂。
實際上,公螳螂會嘗試反抗。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的内森·伯克和格雷戈裡·霍爾威爾在《生物學報》上發表了研究。稱為了交配和避免被吃掉,一些公螳螂會和母螳螂扭打,有時還會重傷後者。
可以看得出來,公螳螂也不是甘願被吃掉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想要完成交配就必須靠近母螳螂。這等于是“送貨上門”,交配一完成母螳螂轉個頭就能抓住它們,公螳螂想跑也跑不了。
有趣的是,就算螳螂在交配過程中被吃掉頭顱,它們腹部還是會收縮,把精子送進母螳螂體内,并不影響它們生育後代。
其實對于公螳螂來說,被母螳螂吃掉至少還能為後代做點貢獻。因為螳螂的壽命很短,隻有6到8個月,它們一生中隻交配一次。即便交配後沒被吃掉,公螳螂也活不了多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