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的家鄉河南省開封市

我的家鄉河南省開封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9 14:18:51

我的家鄉河南省開封市?全媒體記者 嶽蔚敏 實習生 武賢嘉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我的家鄉河南省開封市?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的家鄉河南省開封市(介紹信上的開封生活)1

我的家鄉河南省開封市

全媒體記者 嶽蔚敏 實習生 武賢嘉

一張紙能承載多少傳統?一張紙能面對何種未來?在我市著名文史學者劉海永收藏的1000多張介紹信中,我們找到了答案。這一張張薄薄的介紹信,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來開封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透過這些發黃、破損的紙,看到了曾經那種簡單、質樸的生活,看到了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時代印記。

數據顯示,在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有超過83萬人次的遊客來到開封。他們輕裝簡行,隻需一張身份證,便能不遠千裡來到開封,愉悅地享受着這座古城所散發出的時代韻味。

但若是時光回溯到40年前,一個人想要如此便捷地出行和生活,并非易事。事實上,在1986年我國實施居民身份證制度之前,有一樣東西是每個人都得必備的,那就是介紹信。

什麼是介紹信?簡單地說,介紹信就是一個人的“通行證”。介紹信是一張比16開還小的紙,存根在左面,約占1/5;右面占4/5的地方是介紹信的正文,文中列有姓名、日期、事項、介紹信号碼。存根與正文的内容一樣,但“空間”壓縮,特别在“事項”一欄。公章分兩處蓋,一處蓋在存根與正文之間的虛線上,叫騎縫章,另一處蓋在正文的下方。

介紹信通常分兩種。一種是普通型,用于去外地旅遊探親和一般工作聯系、購買車票、住宿等。另外一種專門用于政審調查,如入黨、提幹、出國等都要政審,這種調查需要被外調單位出具書面證明材料。另外還要注明介紹信持有人的政治面貌。直到1984年4月6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試行條例》,在全國實行居民身份證制度,介紹信基本上就退出了曆史舞台。

在劉海永的收藏夾中,記者看到了很多内容各異、邊角發黃的介紹信:有購買凳子、三鬥櫃、桌子、自行車等家庭用品的介紹信,有購買鉛粉、活性炭、石灰、角鐵等生産用品的介紹信,還有介紹住院治療、講課、借閱圖書等日常生活事宜的介紹信。

“茲介紹我廠職工海某同志到你院住院治療,所需治療費用均由我單位負責,請按合同規定結算是荷。此緻開封市婦産科醫院(編者注:現市婦産醫院),請蓋合同印鑒。開封市電鍍廠革命委員會。1969年6月22日。”

“開封市木器廠:茲介紹馬某同志等2人前往你處聯系,購買凳子(自用),請予以接洽是荷。此緻敬禮。河南省開封火柴廠革命委員會。1972年2月21日。”

“開封制藥廠革命委員會:茲介紹我校牛某同志,前往你處聯系請人講課問題,請接洽。此緻革命敬禮!開封市二十三中革命委員會。1974年9月7日。”

“開封市二中黨支部:茲派田某同志,前往你校擔任工宣隊指導員。此緻革命敬禮。開封市革命委員會工宣隊總指揮部。1976年8月14日。”

“自行車調劑商店負責同志:茲有我廠李某同志前往你處聯系買12型永久自行車,請予以接洽是荷。開封市東郊人民公社農機修造廠革命委員會。1977年元月9日。”

“鼓樓區負責同志:茲介紹我廠李某同志等2人前往你處聯系赴北京換信(編者注:應為芯)。請予以接洽是荷。開封市制鎖廠。1980年6月27日。”

“毫不誇張地說,那時候人們的生活,若是離開介紹信,可以說‘寸步難行’。” 劉海永說,“沒有介紹信,旅館、交通部門、單位都不會接待,碰上警察查詢,還會把你當‘盲流’抓進去關個一時半會兒,審訊完畢才能放你出來。”

看着這些介紹信,記者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詞語——“是荷”。“是荷”是什麼意思?劉海永說,“是荷”就是在書信中表示感謝或客氣的意思,是一個禮貌用語,往往具于信末。與之相似的還有“請予接洽為謝”“請予接洽為荷”“請予接洽為盼”等。

劉海永說,介紹信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産物。對于現在許多年輕人來說,顯得有些陌生,但這些帶着舊時光印記的色墨紙張,因為飽含曆史掌故,如今看來讓人依舊充滿激情。

中國俗語:私憑文書官憑印。改革開放前,人們出門,都必須要開一張介紹信。介紹信是官方出具的證明個人身份的文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初期,它一直是個人出差旅行、單位外調、購買特殊物品等的唯一合法憑證。

那時,農民進城買化肥要介紹信;領結婚證要介紹信;結婚購買家具、熱水瓶要介紹信;出門購買車票、投宿住店,甚至是剪頭發、登記結婚、申請離婚、入黨、提幹,還有調取公函、洽談業務、學習交流、工作調動等都需要這介紹信,介紹信使用的頻率不低于現在的身份證。

劉海永至今還記得一位長輩給他講過當年出門辦事弄丢介紹信的糗事。以前每次出差開好介紹信,這位長輩都用塑料布包好,然後放在貼身衣服的口袋裡,時不時用手摸一摸,看看還在不在。可偏偏有次出差,不知道怎麼把介紹信弄丢了。結果,前去接洽的單位不接待,旅館不讓住。無奈之下,隻好給單位打長途電話,讓單位再開一張介紹信寄來。

與劉海永講的故事一樣,很多人都有過與介紹信相關的故事。家住西門大街附近的于阿姨今年70多歲了,她告訴記者一個故事:“1967年前後,我在山東老家的哥哥過來看我母親,他所在的生産大隊開具的介紹信上,清清楚楚地寫着姓名、 性别、年齡、所屬生産隊、出身、政治面貌、出行目的地、出行原因、出行時間等。也隻有懷揣一紙這樣的證明,才能離開自己的家門。”

于阿姨說:“以前到公社去辦事,得有村裡的介紹信;到縣裡辦事,得有公社的介紹信;到省裡辦事,得有縣裡的介紹信;到北京辦事,得有省裡的介紹信。我有個親戚患再障貧血,需要到北京治療,托三四層關系才找到省衛生廳的一位負責人,得以開出介紹信。”

“在上世紀70年代,燙發也得憑介紹信。不像現在,你想啥時候燙就啥時候燙,完全是個人自由。”憶起那段日子,于阿姨唏噓不已,“那時候隻有歌舞演員和工會組織文藝演出時才會特批去燙發,而且介紹信上還得寫明該同志因工作需要燙發,普通人是不能随便燙的。”

聽着這些久遠的故事,翻看着這些介紹信,就像翻閱着一頁一頁的曆史。在這裡,有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專屬用語,還有很多開封曾經輝煌一時工廠和單位,諸如輕工機械廠、鋼網廠、第一木器廠、童鞋廠、紙箱廠、第二印刷廠、汽車修理廠、農藥機械廠、拖拉機電機電器廠等,它們或已消逝在時光中,或曆經風雨依舊挺立。看似薄薄的一張紙,卻客觀地記錄着一個時代的發展,默默地見證着開封這幾十年來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封的機械工業和一些重工業發展很快,首先建起的是開封機械廠。1956年以後,一批公私合營的機械修造廠家和合作社相繼建成。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後,開封先後建起了空分設備廠、高壓閥門廠、拖拉機電機電器廠、儀表廠、聯合收割機廠、橡膠塑料機械廠、鋼鐵廠等一批大中型重工業企業。其中,儀表廠的興建标志着開封儀表工業的興起。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開封市工業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那時候開封大廠雲集,産品暢銷國内外,主要工業行業包括機械、電力、電子、紡織、化工、醫藥、食品、服裝等,産品數千種。而與人民群衆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方面,“開封制造”同樣聲名顯赫,廣大市民所用的鞋帽、家電、布匹等都是開封本地生産的,如矛盾牌肥皂、洗衣粉,宋城牌膠鞋,鐵塔牌油漆、火柴,龍亭牌墨水,喜鵲牌縫紉機,菊花牌味精等,應有盡有。

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開封又陸續建起了電視機廠、電冰箱廠等一些新興工業企業,更加夯實了開封作為河南省工業基地的根基。河南省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電冰箱、第一輛自行車和第一台縫紉機都出自開封。這些開封人難忘的“開封制造”,介紹信同樣也是見證。

聽劉海永講述着曾經的故事,記者仿佛也随他穿越了時光隧道。那些故紙中的一筆一劃、字裡行間所透出來的舊時光,也逐漸變得清晰。

薄薄的一張紙,能承載多少文化、多少傳統?透過這一張張薄紙,我們又能看到何種過往,面對何種未來?劉海永找到了答案,我們也找到了答案。

劉海永,一位故紙堆裡“摸爬”出來的民間曆史文化研究者,也是一個把漸行漸遠行将隐匿于曆史煙塵中的古城背影拼接得清晰豐滿的踐行者。

今年43歲的劉海永并非曆史專業出身,也未從事相關工作,他關于開封曆史文化研究的全部知識和素養,完全是靠20多年來堅持不懈地在舊書攤、網絡上甚至廢品站裡搜集的一份份曆史資料支撐起來的。為此,他和他的家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同樣,也是源于這分積累和這分努力,劉海永完成了最華麗的轉身蛻變,發現自己有能力也有責任為開封做些事情。

劉海永說,他收集的東西很多都是油印本,有些東西是國内孤本。在這些珍存的檔案裡,就包括介紹信。

“這些介紹信是和其他文獻資料一起收過來的。起初我也沒有特别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把這些介紹信與其他文獻資料一起研究,忽然覺得眼前一亮,那些鮮活、立體、生動的曆史,一下子就立在了我的眼前,讓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開封。”劉海永說。就像你認識一個人,原來隻是看到他工作中的一面,而現在則走進了他的日常生活。這些不同的側面彙集起來,才是完整的他,你才更貼近、更了解他。

每一個都有味道,就像每一個城市都有專屬自己的味道,而劉海永的身上,則是滿滿的曆史味道。對古都的熱愛、敏銳的眼光和堅持不懈的精神,使他成為古都優秀的文化保護者和探索者,與開封這座城市完美地水乳交融。

這20年來,劉海永始終穿行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沉陷古籍,不能自拔。他收購方志,拍攝老建築,尋訪文化老人,搶救散落的曆史,打撈開封的文化記憶,啟封了開封的文化密碼……

劉海永說,作為一個開封人,他覺得他的研究不隻是書本到文獻、文獻到文獻,而是文獻到現場、現場到文獻。一封簡單的介紹信,就像一扇窗,帶你進入曆史,走入開封深處。走進去之後才發現,有一種很高大、很偉岸、很耀眼的東西,一點一滴都是文化,一磚一瓦都是故事,一草一木都是曆史。

看着劉海永神采飛揚的模樣,那是發自内心的真正喜愛。正如他所說: “其實我不是為了收藏而收集史料,而是被開封這座城的文化所‘俘虜’,收集的根源是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史料時刻提醒着,我們從哪裡來、如何走過來。這是我們的曆史、我們的生活,也是我們的傳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