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甯。"
中國作為著名的禮儀之邦,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漢代儒家中所說的仁、義、禮、智、信,這之中就有一個"禮",自儒家成為正統文化之後,一直從漢朝立足于整個封建時期。一直到東漢,學者鄭玄分别将禮闡釋為儀禮、周禮、禮記,這才有了"三禮"。
自從漢朝正式确立後,一直到宋朝儒家思想受到佛家、道家的沖擊,地位有所下降,所以,為了挽救,宋朝文人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改進成了理學。那麼,在宋時期三禮改變了嗎?是怎麼改變的呢?該變成什麼樣了呢?對整個儒家思想的地位變化又有什麼聯系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的盛行給儒家思想帶來的危機
在宋朝,佛教是非常興盛的。古印度創立佛教後,在兩漢之際傳入到中國,魏晉時期開始大肆弘揚,在唐朝達到興盛。所以在宋朝,佛教思想對儒家的沖擊還是很大的,再加上道家學說與佛教的相互配合,使得儒家學說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宋朝的儒學家就結合當時的佛教,優化了儒學,并且有了一個專業的名稱"宋明理學"。
因為主要是宋朝開始,儒家一步步的"理"化。程颢、程頤人稱"二程",正式的讓宋理學登上曆史的舞台。這個"理"的意思,是儒家更加的思辨化,更加的有哲學性。其中一個提倡的就是三教合歸儒,以儒教為主,吸收佛教、道教的中心理論。之後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一開始是出現在《禮記》裡面的。朱熹的意思是希望當今的統治者戒掉那些渾濁的欲望,把精力都投入在治理國家上。
儒學的更加思辨化,變得更加的哲學化。雖然儒學在唐朝五代時期受到沖擊,但是他的地位依然是很高的,結合佛教,佛教就有一定的哲學性。朱熹把儒學歸成"理",認為"天下未有無理之氣"是客觀唯心主義,已經涉及到哲學的範疇,以及後來心學的出現,也與程朱理學也有一定的關系,
"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古代最精緻完備的理論體系——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的出現,是儒學的一大進步。作為最主要發源人朱熹,是自己又把儒家學派的名著按照自己的思想又新翻了一遍。《大學》、《論語》、《中庸》都自己進行了翻修,成功的修建了一套完整的理學體系。
當然,作為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禮"也成了朱熹的"重點關注對象"。建立了一套理論體系,大家所熟悉的"知否"電視劇中,晚輩對長輩,地位高低,對女子的要求,這都屬于"禮"的一部分,可能在看的時候大家隻看到了對女子嚴苛。的确,宋朝女子是比唐朝的女子束縛很多,這也是"禮"的範疇。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儀禮》作為士大夫的行為标準《儀禮》作為儒家經典,記載周代的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各種禮儀,他是專門為天子、諸侯、大夫、士所設置的一套禮儀。就好比說,公、侯、伯、子、男在宋代的五種階級,下級見到上級是需要行禮的。再比如說,每個階級的婚嫁規模是不一樣的,當然是越高越宏大,但是不能越級,如果越級,就會世人诟病,會敗壞名譽。從而對仕途也産生影響。
而到了宋代,這種儀禮有什麼變化呢?首先是君臣之間,在隋唐時期,大臣上朝是有座位的,可是在宋朝的時候,大臣上朝是站着奏事的。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不僅是官員有禮儀,庶人也制定了禮儀,規定了庶人婚嫁、祭祖等方面的禮儀。這也是因為庶人地位的提高,需要制定相應的禮儀來規範行為。
"治天下如指之掌中"古文化史之寶庫:《周禮》
相比于《儀禮》來說。《周禮》包含的東西就要多得多。它其實是展現了一個理想化的治國方略,對鄉鎮、農田、溝洫系統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其實它一開始是被埋沒的,到了東漢鄭玄對它做了注解之後,才一越被稱為三禮之首。
那麼,宋代時期的改動也有在土地政策方面,"不抑兼并",成為宋代給人的最大的印象之一,雖然周禮并不是主要原因。還有"田制不立",實際上,這都是使得土地商品化,可以買賣。但一方面來說,的确給政府帶來不少的收益,另一方面也給統治帶來了危機。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育方面的極大改變:《禮記》重大修繕
一開始的《禮記》其實據傳是孔子和他弟子所作,講述的是先秦儒學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等,按照孔子所提倡的來說,教育要"有教無類",不能因為地位等其他外界因素而去挑學生,其實這也是在那時教育的一大進步。而作為宋朝的大教育家朱熹,自然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他的主張。
朱熹創立的白鹿洞書院,可謂是在當時的"清華"。他認為,教育應該從兒童時開始,早一點對兒童進行道德和行為規範。創作了《四十章句集注》,成為後來考試的參考書目。在宋朝教育還有一大改變就是重文輕武,文臣的地位很高。而且在哲學方面,以"理"的提出,使得儒學更加的思辨化,這也是一大進步。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通過宋理學的提出來看待"三禮"的變化
事實上,"三禮"在宋朝的改變離不開理學的出現,以至于以後的朝代都有或多或少的身影。算是一場很大的儒學方面的"改革"。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規範的同時也有束縛
儀禮的改變一方面是讓人的行為更加的規範,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家庭,都有一套規矩,一定程度上讓社會更加的井然有序。"禮下庶人",讓百姓也要按照規範來,規範了百姓的行為,社會更加安定。
但是,他對女性的束縛十分嚴苛,女子不能在大街上露出面容,不能私會外男,一個宅子要分為内院和外院,内院裡全都是女子,将男女分隔。而男子的配偶死後就能續弦,女子就要守寡一輩子才算是貞潔。對女性的不公平源于此,而到了後來的朝代也是對女性越來越苛刻,重男輕女雖是自古而來,而到宋代更是苛刻。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土地政策改變以及利弊
宋朝是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把土地當做是商品一樣買賣,這樣所帶來的就是:窮者越窮,富者越富。貧富差距的加大,這會導緻世家大族越來越壓榨農民。自耕農減少,地主豪強的增多,在那個"民以食為天"的時代,沒有地就等于是破産,這樣就會引起百姓的不滿,爆發起義,社會動蕩,統治岌岌可危。
其實,作為經濟比較發達的宋朝,一部分無業遊民就去做了手工業、商業等一些謀生的手段,進而使得宋代的經濟一度繁榮。也是因為這個,所以宋朝才能很少發生起義動蕩。這也算是一個"巧妙化解"的辦法,但是放任到最後還是有非常大的危機。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啟蒙教育的初始
宋代教育的改變算是很大了,對于兒童啟蒙,使得他們從小就接受到正統思想,對于國家來說,能夠發現更多的人才為國家效力。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方面"從娃娃抓起"。"重文輕武",文人地位的提高,文人能夠提出一些治國方略,更好的治理國家,針對社會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得社會更加穩定。
然而,社會的穩定也離不開武将在邊疆的守護,對于武将的輕視,也是後來宋朝和其他國家交戰實力較弱的一個原因。一個國家不能培養出一個出色的武将,培養精良的軍隊,是難以保護邊疆的安全的,這也是宋朝所疏忽的一點。
儒學的更上一層樓:理學思想帶來"三禮"的改變
宋代"三禮"的改變是離不開理學的,三禮的改變也使得儒家學派更加的規範化。理學的誕生本身也就是儒學的一個進步,研究宋代的三禮,其實就是研究宋代的理學。理學的影響不僅僅在宋朝一個朝代,它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清代甚至現在。因為現在的啟蒙教育大概在三歲左右,啟蒙教育就是從朱熹提倡而開始的。
宋代三禮對女性的壓迫也持續了很久,直到今天也有很大的争議。三禮的改變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皇權的加強,皇帝所受到的尊崇越多,也是皇權集中的一個表現。庶人地位的提高,各種規範的制定,也使得整個社會看起來更加的有條不紊。理學使得"三禮"有所改變,也讓儒學更加的符合時代的潮流。
參考文獻
《宋史》
《禮記》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