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總是對性格内向的人充滿誤解和偏見。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内向似乎成了貶義詞。
提起内向,人們會下意識地想起“孤僻、敏感、害羞”等詞。
于是,很多原本内向的人絞盡腦汁,想變得外向一點,結果卻讓自己越來越痛苦。
其實,性格内向不是弱點,也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獨特的優勢。
在我們公司,有位女主管特别出名。
她工作能力強,年年被評為優秀員工。
更難得的是,凡是和她接觸過的同事,都對她評價很高。
在我的想象中,她應該是一個精明幹練、雷厲風行的女強人。
可真正共事後,我才發現她跟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
這位女主管一點也不強勢,反而特别内斂。
每次大家一起開會,她都會安靜地聽别人說,從不侃侃而談。
有時,大家為了一個話題争得喋喋不休,她總能保持清醒和冷靜。
她的發言不多,但每次發言都能讓人耳目一新。
這位女主管讓我明白,好的溝通是一場雙向奔赴,不僅需要主動表達者,還需要被動傾聽者。
世界太聒噪了,每個人都在急不可耐地表達,生怕說少了就會慢人一步。
殊不知,懂得傾聽也是一種涵養。
傾聽是一種無聲的訴說,悄悄釋放着耐心和善意。
很多内向的人不搶話、不多話、不說廢話,這不代表他們的社交能力差。
内向的人,傾向于有意義的談話,而不是無謂的閑聊。
他們喜歡深思熟慮後開口,絕不信口開河。
在人際交往中,會說不如會聽,能言不如慎言。
這種克制,比千言萬語更打動人。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隻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
如果你恰好是内向的人,不必因為不善言辭而苦惱。
做一個溫暖的傾聽者,同樣能赢得人們的好感和尊重。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棋手阿澤是一個很内向的人。
他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隻會一個人對着棋盤苦思冥想,經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圍棋是體力和腦力的雙重較量,很多人堅持不了幾天就放棄了。
可阿澤為了研究棋譜,不惜放棄玩樂,思考過度到需要安眠藥幫助入眠。
内向讓他顯得有些木讷,卻也讓他擁有了超乎同齡人的思考力。
有科學研究證明,内向者頭腦中的血液流動路線,猶如蜿蜒的路徑。
他們的血液聚集在前額葉和布洛卡區,這些區域負責計劃、思考和語言處理。
也就是說,内向的人天生善于思考。
他們能觀察到别人忽略的細節,想到别人遺漏的觀點,從而做出更準确的判斷。
在《内向者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蘭尼也提到,内向的人傾向于長時間琢磨一個問題。
蘭尼本身是一個内向的人,她曾為自己的不善表達、害怕外出感到苦惱,一度覺得是自己有問題。
她嘗試了很多種方法,想要變得外向,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這些挫折倒逼她研究内向者的特質,使她成為第一個為内向者代言的人。
她的研究和著書行為,本身就是善于思考的表現。
其實,性格内向不是壞事,内向的人不用改變自己去迎合社會,而要揚長補短順應天性。
一個善于思考的内向者,不人雲亦雲,也不輕言放棄。
他們不僅不會舉步維艱,反而擁有無限可能。
就像哲學家帕斯卡所說:“人是為了思考才被創造出來的。”
真正的成長,不是在喧嚣的關系中刷存在感,而是在獨處中反思人生。
在知乎上,有個浏覽量超過107萬的問題:“在這個外向者更吃香的社會裡,内向者拿什麼做優勢?”
有位網友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的經曆,她是個特别沉默内向的人。
聚會時超過3個人,她就會渾身不自在。
街上碰到熟人,她情願假裝沒看見,也不想跟對方打招呼。
工作時,她常常因為死磕問題,而忽略了察言觀色。
初入職場時,這種性格讓她不斷碰壁。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當她輪崗做研發後,那些在同事看來艱難、枯燥、需要長期求索的内容,她做得如魚得水。
研發需要沉下心,也需要坐冷闆凳。沒有忍耐寂寞的能力,是很難成功的。
不過,因為不依賴外在反饋,也不需要感官刺激,所以内向的她反而能達到深度工作的狀态,全神貫注地解決問題。
因為專注,她做出了不少成績。
這時候,再也沒有人嘲笑她“内向”,人們紛紛誇她“内秀”。
所謂的缺點,換一個賽道,可能就是優勢。
内向的人更專注、更笃定,不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擾。
他們往往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旦認定了,就堅持下去。不半途而廢,也不心猿意馬。
這種堅持在時間的複利下,會變成難以逾越的護城河,讓内向的人不斷刷新自己的高光時刻。
據說,世界上70%以上的成功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
所以,千萬别低估内向者的魅力,内向也能成為核心競争力。
當外向者與别人交往時,會像白熾燈一樣,越來越亮;
而内向者處于人群中時,像被戳破的氣球,蔫頭耷腦。
内向和外向性格的人,在人群裡的比例是1:3,每4個人裡就有1個人是内向的。
如果你明明不是外向的人,卻偏偏要裝成外向的模樣,這種割裂的活法,會帶來無數内耗,讓你感覺很累。
就像《内向不好嗎》一書所寫:“把外向當成是全社會認同的價值,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假裝外向,是一種社會暴力。”
我們的性格,就像橡皮筋,有人天生是5厘米,有人天生是10厘米。
橡皮筋是可以拉伸的,内向的人可以通過練習變成“社牛”,但在沒有外部刺激的情況下,還是會回到原來的狀态。
你就是你,不可能成為别人。
勇敢向内看吧,你會看到自己的光。
作者 | 林希言,希言說成長
圖片 | 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