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起義中,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卻沒能在山海關擊敗吳三桂和清朝的聯軍,此後李自成接連敗于入關的清軍,導緻功虧一篑,從攻克北京、差點統一全國到政權崩潰、自己死于非命。李自成的事業用功虧一篑來形容最為恰當,那麼李自成為什麼最終失敗了,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個統一全國的大順朝呢?
李自成劇照
數百年來,世人對這段曆史十分關注,很多人都在分析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點,總結一下大概包括下面幾種:
一)清初八旗兵天下無敵,大順政權的失敗是軍事實力不足;
二)大順軍進入北京後迅速腐敗,喪失了民心;
三)大順政權領導人被勝利沖昏頭腦,導緻驕兵必敗;
四)大順軍不重視根據地建設,沒有鞏固的後方提供糧饷和兵源;
五)李自成的戰略選擇錯誤。
在筆者看來,這些都不是大順政權失敗的根本原因,上述五個原因有的很片面,而有的則是錯誤的,下面就為大家一一解析。
一、清軍實力雖強,卻不足以單獨擊敗大順軍看過很多現代電視劇的朋友對清軍八旗的形象并不陌生,但是清軍真的如此“無敵”嗎?誠然,入關前後的清軍戰鬥力的确強悍,因為八旗軍都是從清朝貴族子弟中挑選出來的強悍個體,他們從小經過嚴格的訓練,有着超強的騎射能力,而在十七世紀,騎兵仍然是一個具有超級戰鬥力的兵種。而且,當時的清朝還是一個蓬勃向上的政權,所以清軍無論從個體還是整體指揮上來說都是處于巅峰狀态。
清軍劇照
但是,八旗軍隊也有一個弱點,那就是數量太少,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清攝政王多爾衮“聞中國空虛,數日之内,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而多爾衮正是帶着這支部隊來到山海關之外,參與了日後的山海關戰役。多爾衮“傾巢而出”,也不過湊齊了七八萬部隊,此外清朝部隊尚有鄭親王濟爾哈朗帶有少量部隊留守沈陽,由此可見,清朝的整體作戰部隊應當在十萬左右。
反觀李自成的大順軍,雖然單兵作戰能力弱于清軍,但是大順軍也是一支蓬勃向上的部隊,從迅速發展算起剛剛數年時間,而且在進入北京之後,全國的大順軍、包括投降的明軍,數量應當超過百萬之多,而且很多人是經曆過崇祯末年和明軍作戰的骨幹,戰鬥力也不容小觑,所以以清朝十萬軍隊,不見得能夠輕易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二、大順軍進入北京後來不及腐敗,更談不上失掉民心很多人都認為李自成的大順軍在進入北京之後,為非作歹、作威作福,到處搜刮、拷打官紳階層,失掉了民心,而失去支持的大順政權自然不能在北京立足,進而導緻全面的失敗。其實這個說法也不完全正确。
大順軍進入北京之後,确實對北京的官紳階級采取了“追贓助饷”的措施,崇祯皇帝的嶽父嘉定伯周奎、大學士陳演等人都遭到了大順軍的嚴刑拷打,并獻出了大量的家産。但是對于百姓,大順軍卻是相安無事的,即便有個别軍士犯下擾亂百姓的事情,但是大順軍的整體形象并沒有受到影響。這一點從大順軍撤離北京時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大順軍四月三十日從北京撤退回西安,撤退時“城中扶老攜幼西奔者絡繹不絕”,一些投降的明朝官員跟随李自成西撤,由此可見李自成的大順軍并沒有失掉民心,否則百姓們不可能選擇跟随李自成向西撤退。
大順軍劇照
至于軍隊的腐敗,也不過是封建文人的污蔑而已。首先,大順軍在京城不過短短二十多天的時間(三月十九進京,四月十三即離開京城去山海關平叛),從來沒有聽說哪支軍隊在這麼短的時間内就能夠從一支所向披靡的軍隊變成毫無戰鬥力的軍隊。而且,在山海關戰役中,大順軍和吳三桂的關甯鐵騎經曆了一番鏖戰,一度占據了上風,如果不是清軍的介入,吳三桂将成為李自成的階下囚。而且,大順軍中的頭号猛将劉宗敏在山海關戰役中身負重傷,試想一下,哪一隻“腐敗”的軍隊的高級将領會如此身先士卒并且為了赢得勝利而受如此重視呢?
三、李自成等領袖的驕傲情緒不足以導緻失敗在進入北京之後,李自成和劉宗敏等大順政權的領袖人物确實存在一定的驕傲情緒,而這主要表現在他們對吳三桂的輕敵以及對關外清軍可能的入關幹涉估計不足。很快,李自成的這種驕傲情緒就遭到了懲罰。
吳三桂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奉诏入關勤王,但是半道上李自成已經進入了北京,吳三桂無王可勤,經過一番評估之後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李自成,但是由于李自成卻并沒有将吳三桂放在心上,最終北京城内進行的“追贓助饷”運動波及到了吳家,眼見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吳三桂便選擇了占據山海關,并與清朝聯系投降事宜。
吳三桂像
此後,李自成雖然親率大軍去山海關平叛,卻被吳三桂和清軍聯軍擊敗,丢失北京,可以說這是對李自成驕傲的最大懲罰。但是,在山海關戰敗和撤離北京之後,李自成等大順政權領袖從驕傲情緒中走了出來。此後,大順政權又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内,李自成還在河南對清軍發動過反擊,一度取得了較大的勝利,所以說驕傲情緒不足以導緻大順政權的最終失敗。
四、大順政權已經建立起政權,并非“流寇”很多人認為李自成從起事到失敗都是“流寇”,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其實不然,在李自成的最後幾年,他已經在河南、湖北等地相繼建立了較大的根據地,并派出了軍隊和得力大将駐守地方。
比如,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占領襄陽,并在此建立政權,此後李自成率軍北上陝西,卻在湖北襄陽、承天、德安、荊州等四府留下大将白旺率領七萬大軍鎮守此地。此外,河南一省也是大順政權的穩固根據地,陝西更是李自成的穩定後方,東征北京便是以陝西為基地,李自成在陝北更是留下了李過和高一功等頂級戰将鎮守,由此可見,大順政權已經穩固地占據了一片較大的根據地,并且實行了有效的統治,所以崇祯十六年之後的大順軍已經并非“流寇”了。
大順政權巅峰形勢圖
所以“流寇主義”也并非李自成失敗的原因,甚至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李自成在各地分散了較多的兵力和戰将,導緻了日後山海關戰役的失敗,所以,集中兵力和建立根據地需要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否則便會顧此失彼。
五、李自成東征北京的戰略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很多人認為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選擇北上陝西、再東征北京的這條路是錯誤的,他們認為當時明朝北方因為連年天災和戰亂,已經破敗不堪,即使取得了陝西、北京等地也無法獲得足夠的财源以穩固政權。他們認為,當時李自成的最佳戰略應當從襄陽、武昌順江東下,取南京和東南賦稅之地,然後再效仿明太祖朱元璋“深挖牆,廣積糧”,之後再北伐,如此方可根基穩固。
其實,曆史有時候雖然相似,但是卻總有其不同之處,一味地照搬反而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功,除了其自身的能力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的前期發展中,朱元璋并沒有直面元朝,在他和元朝之間還有一個緩沖——韓宋政權,“元不能以匹馬、隻輪臨江左者,以為有宋為捍蔽也。韓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國,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
朱元璋像
而如果當時李自成奪取南京,他與明朝之間并沒有另外一個政權以作緩沖,他還必須直面明朝的攻擊,所以與朱元璋當年的形勢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如果李自成當年不北上解決孫傳庭部,等地孫傳庭休養生息之後,李自成恐怕也并不能輕松獲勝。所以,李自成當年的戰略并非錯誤,隻是在戰術上執行有差錯,比如如何對待吳三桂、如何防範山海關外的清軍等細節之處。
那麼,李自成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其實不難理解,李自成在進入北京之後沒有失掉民心,卻丢掉了“官”心,失去了官紳階層的擁護。李自成雖然在政治上對官紳階層極盡招攬,但是在經濟上卻并沒有照顧他們的利益,反而通過“追贓助饷”等手段對官紳階層進行盤剝,導緻官紳階級對大順政權失去了信任。當李自成在軍事上還占據優勢的時候,這些官紳并不敢輕舉妄動,而一旦李自成在軍事上表現出頹勢,他們便會落井下石,相機而動,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在李自成山海關戰敗之後,原本投降李自成的各地明朝官員,紛紛選擇了脫離大順政權,或投降清朝,或投奔南明弘光政權,大順政權瞬間土崩瓦解。
所以,李自成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他還沒有實現從農民到地主階級的轉變,忽略了官紳、地主階級的利益,最終被地主階級抛棄,再加上關外清軍這個外力,最終導緻李自成功虧一篑,沒能夠成功實現改朝換代。
參考文獻:《南明史》、《論大順政權失敗的主要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