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如果我成功了,能讓鐵皮石斛成為廣南的地标産品,就可以帶動身邊的人發展,改變周圍人們的想法,讓過去貧困的狀況再也不會出現。”創業六年,廣南姑娘周藝暢的鐵皮石斛,如今不僅在廣南聞名,更早已把名号做到了全國,在她看來,鐵皮石斛不僅是健康産品,更是改變世代貧困的“仙草”。
石斛
對周藝暢來說,廣南的鐵皮石斛自幼就耳濡目染,“小時候感冒發燒,母親都會去山上大樹上采幾根‘黑節草’來煮水吃。”她回憶說,喝了之後很快就感覺身體舒服多了。村子裡的人在遇到身體不适,都會喝“黑節草”,小時候的“黑節草”,就是後來的鐵皮石斛,小時候的經曆,也影響了周藝暢此後的創業選擇。
當地建檔立卡戶正在分揀石斛
2013年,石斛産業迎來了發展高位,每公斤鐵皮石斛鮮條大約在1200元左右,楓鬥價格更是高達上萬元,單價遠超黃金。各地都摩拳擦掌,等待着“軟黃金”帶來的發展機遇。這其中也包括了廣南。周藝暢決心試試,投入10多萬元資金,期待着能像故事裡的主角一樣獲得成功。
生在石頭上的石斛
然而,還沒等到收獲,鐵皮石斛價格開始瘋狂跌落,2013年下半年,鮮條價格跌至300多元。周藝暢與鐵皮石斛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以徹底失敗告終。“那時候對産業、行業、包括時機的選擇都還沒有很深刻的認識,當時市場良莠不齊,也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複盤過去,周藝暢沒有被第一次失敗打倒,決心“再向斛山行。”
培育種植的石斛
“我始終堅定一個信念,廣南鐵皮石斛這麼好的東西一定會有市場,我想讓廣南鐵皮石斛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周藝暢出生在廣南,她也相信周圍的人們會跟着她一起再幹,但剛開始她就碰壁了。“種植戶當時很反感,那個時候價格掉到幾十塊。可能也是虧的不再相信了。”随後周藝暢開始親身示範,在廣南縣楊柳井鄉六郎城村開啟了第二次創業。
周藝暢
2014年冬天,廣南縣淩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2015年年底開始,我培育了18畝的石斛基地,把有機種植技術推廣到廣南。石斛不是種植在地上,而是種植在石頭上。”周藝暢說,從那以後她開始為這些家鄉的寶貝尋找銷路。讓石斛這個廣南的地理标識産品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周藝暢和公司生産的石斛唇膏
“去北京做路演,每個人有5分鐘時間,各家企業都拿自己的東西出來,廣南石斛是地理标志産品,大家一聽就有了興趣,可算是找到了一條銷路了。”她的付出沒有白費,又把客戶的認可投入到了對品質的追求上:“人家願意買石斛,就是因為品質好,這要我們不懈的努力去保持住。”好産品自己會說話。她開始潛心學習,從種苗、移栽、管理、采收到加工等每個環節,都能見到她的身影。
合作社的社員也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周藝暢的認可和支持。“跟着周藝暢能掙到錢。”社員都是當地村民,周藝暢更多時候是“一對一”輔導,從怎麼種到怎麼收,怎麼分揀,事無巨細,村裡面的建檔立卡戶更是周藝暢“重點關照”的對象。“要讓他們找到出路,加入合作社工作,能讓他們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周藝暢說。更多種植散戶加入到合作社,甚至周邊村子也開始有村民跟着學了起來。2014年合作社僅僅在鮮條銷售上,就突破了100多萬的銷售額,盡管這時的石斛産業還沒有複蘇的迹象。
如今,淩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為廣南縣鐵皮石斛規範化和标準化生産的農民專業種植平台,已種植鐵皮石斛400餘畝。合作社建立了互助合作發展共赢的保障機制,由合作社自管、托管部分,群衆投工投勞參與管理,村集體利用民族團結示範村獎勵資金入股分紅,每年可以分紅資金2萬元,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村集體收入不斷壯大,這個良性循環也正步入正軌。
生在樹上的石斛
同時,當地利用産業補助資金入股合作社帶動建檔立卡70戶248人入股,增加收入。合作社積極開展鐵皮石斛種植及管理技能培訓48人次,使農戶均掌握了至少一門緻富技術,淩垭合作社如今實現日用工40人以上,其中建檔立卡23人,建檔立卡戶人均日收入達到了80元以上,農戶擴大了就業和增收渠道。周藝暢對小小石斛帶來的家鄉改變充滿自豪,“這是幸福的事業、健康的産業、體面的職業。”
石斛面膜、石斛唇膏、石斛酒、石斛護手霜……随着産業的發展,周藝暢的石斛産品也越來越多,談及未來,周藝暢的夢想也浮出水面:“要做中國最好的石斛。”她将繼續和大家一起,發揮廣南鐵皮石斛原産地和國家地理标志産品的資源優勢,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服務與經營并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貧困戶早日脫貧走向緻富路,讓廣南鐵皮石斛這一瑰寶傳遍四方。
雲南網記者 張成 攝影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