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組文章為王族随筆散文集《北方雜糧》之後記。作者以北方的十餘種雜糧為關注對象,這些雜糧皆為北方雜糧具有典型生存狀态,為世人所熟知,且具備獨特文化背景的糧食。作者根據自己多年在北方的經曆和體驗,道出人與雜糧共生、共處、共存在的生命景象。
01下飯
在北方農村,一般不怎麼炒菜,但小菜卻頗為豐富,無論是早中晚哪一餐,小菜都不可少。北方人将此小菜稱為下飯,意即有飯有菜而食,便不單調,亦吃起來有品味。
下飯,于是便成為小菜的代名詞。
吃玉米馓飯、攪團、鍋鲫、漿水面片等,下飯的有炒鹹菜、腌胡蘿蔔條、涼拌菠菜粉條絲、炒辣椒圈、炒土豆絲、炒韭菜,小碟則有蒜瓣、油潑辣子、鹹鹽,另有一小壺香醋。有的下飯可能并不動一筷子,但也要備上,這頓不吃留待下頓吃。
吃小麥面做的臊子面、饅頭、烙餅,甚至炖豬腿肉、喝漿水湯等等,都要不同程度備上下飯。有人的早餐僅為饅頭,配一碗漿水湯,但下飯卻有兩三樣,吃得亦是有滋有味。
有了下飯,那簡單的飯食便多了味道,亦有了儀式感。人們吃一兩口飯,再吃一口下飯,顯得食之有菜,品之有味。譬如吃臊子面,主婦會有意在臊子中少放鹽,食者根據自己的口味輕重,自行放鹽、醋、油潑辣子等,吃的是順心順意,安然自在。
以前的下飯單一,北方人一筷子僅夾少許,美其名曰“彈(dan)筷子”,意即少夾一點是個意思就行了,現在的下飯品種多了,彈筷子這個叫法已一去不複返。
02吃相
吃相見人品質,亦見人性,更見人命運。北方與南方不同,故兩地人的吃相便也不同。北方人曆來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南方人則精緻多菜且葷素搭配。譬如喝酒,更有東北虎幹不過西北狼,西北狼幹不過南方小綿羊的說法。
北方人的吃相,多為快速、直接和舒暢,同是一盤菜或一碗飯,放在不同的地方吃,便有不同的情形。譬如下地幹活回來的人,給他端來一碗酸菜面片,他端起碗一口氣便可吃完,你搞不清他是吃完還是喝完了。幹活出力的人,吃飯也習慣使然,無論如何都慢不下來。如果去跟紅白事吃席或燴菜,吃飯則完全不一樣,此時的人們不再談莊稼,而是表情凝重,一副身在大事中的模樣。也難怪,無論是紅事還是白事,雖然是某一家的大事,但被邀請者皆為親朋,要把面子端住。不僅如此,還要給長者讓座,給小孩夾菜,忙上一陣自己才吃,吃相優雅從容了很多。
在家中飯桌邊的吃相,則也要看季節,譬如農忙的時候,哪怕是早餐也要快吃,慢了老人會扔下一句話:日頭不等人,說完便拿着農具出了門。年輕人趕緊把最後幾口飯撥進嘴裡,起身便往外跑。如果是在農閑時,小孩或年輕人吃得快了,也會受長者指責:又沒有什麼急事,把馍吃好把湯喝好,才不枉種莊稼吃了那麼多苦。
地裡有活,吃相便急;地裡沒活,吃相便慢。
北方人的屈折和謙卑,由吃相可見一斑。
03吃個飯
北方人請客的代名語,除此之外還有“吃飯來、來吃飯、一搭裡吃飯”等等,無論是當面邀請,還是托人捎話,都是要請客的意思。如果是在家裡請客,那就是大事,發起的人已做好準備,受邀者必鄭重赴約。通常的情況是受邀者要帶上香椿、烏龍頭等适時野菜,或者茶葉、雞蛋等,不可空着手去。
請吃的菜品,大多是炖豬肉、炒雞肉、紅燒臘魚、蒸扣肉、紅燒豆腐、炒雞蛋、紅燒丸子等葷菜,素菜則有紅燒茄子、炒豆角、炒黃瓜、炒白菜等。豬和雞是自家養的,蔬菜是自家種的,取之即用,源源不斷。
也有正趕上一家人正在吃飯的外人,本來是來說事的,但主人很快就把一碗飯塞到那人手裡,示意先吃飯後說事。如果那人是來讨要說法的,譬如這家的孩子打碎了他家的玻璃,或者這家的牛羊吃了他家的莊稼,但是人家把碗筷已塞到了他手裡,而且吃完一碗後又盛了一碗,他無論如何都開不了口,寒暄幾句便起身離去。
做了好吃的,給親朋、孤寡老人,或者長輩端一碗過去,也是“吃個飯”的一種。被端去的有炖豬肉、清炖羊肉、煎油餅、炒臘肉等。以前的北方農村,這些算是最好的肉菜,平時不怎麼吃,但凡吃都要多做一些,盡量讓那些困難的人也吃一碗。端過去的肉菜,會連碗一起放下,有些人會分幾頓吃,吃完了把碗洗幹淨送回。
年前殺了豬,炖煮一大鍋,請全村人都去吃,此情景稱為吃殺豬菜。不論誰家殺了過年豬,村裡人便都不做晚飯,無一例外會被邀請吃一頓。此為最大規模的“吃個飯”,今天在你家,明天在他家,循環往複,樂此不疲。
04饞之說
北方的什麼最讓人饞?
陝西人饞的是臊子面、羊肉泡馍、肉夾馍、葫蘆頭、荞面饸饹、漿水魚魚、鍋盔、陝西涼皮等。臊子面是家常飯,早中晚三頓都吃也不厭煩。羊肉泡馍和肉夾馍,是陝西人最喜歡的飲食,在家不方便做,隔兩天不外出吃一頓,便渾身不自在。
甘肅人饞的是漿水、牛肉面、馓飯、攪團、扁豆焖面、靖遠羊羔肉、酸爛肉等。甘肅人的口味以蘭州為分水嶺,蘭州以東的人喜歡面食,基本與陝西口味無異;以南的人喜歡麻辣,與四川口味相近;以西的人則複雜一些,有青海、甯夏和新疆口味。甘肅地形為長條形,其飯菜便八面來風,随之而變。
新疆人饞的是拌面(拉條子)、烤羊肉串、抓飯、納仁、馕、手抓肉、烤包子、油塔子等。新疆食物至今仍保持遊牧特色,許多食物仍然借助大自然地形,手工即可操作。如此一來,不但形式獨特,味道也與其他省份的食物迥然不同。新疆是典型的移民地區,有時候十個人坐一桌吃飯,一問才知道來自七八個省份,且有疆二代和疆三代之說。從别處到新疆的人,要先過飲食關,長則三五年,短則一兩年,須一直被新疆美食暗示、影響和引領,先成為味覺和吃法模仿者,然後才能養成飲食習慣。
05火在笑
小時候幫母親在竈膛前添柴看火,母親在竈台前忙個不停,她偶爾會停下對我說,快聽,火在笑。我便側耳聽見竈膛裡的火焰在呼呼作響,而且極富韻律,真的像是發出的笑聲。母親已聽得多了,提醒我隻是為了讓我聽,并說火笑了是吉兆,聽到火笑的我一定能把書念好。别人讓我好好念書我不愛聽,唯獨母親的話我能聽進去,而且會增加信心。
其實火笑,是燃燒的火焰升騰時,因竈膛内溫度太高,加之沒有對流的空氣,便自然發出的聲響。即便如此,火也不經常笑,偶爾笑一次也是突然而起,把一串動聽的聲音傳入人的耳朵,讓人聽得心情激動。如果在通風的地方或在野外,火則不會笑。有人說,火隻會對經常圍在竈台前的人笑,無疑,家庭婦女是聽到火笑最多的人。
火笑了,在北方農村有多種說法,且都與做飯和吃飯有關。有一戶人家的女兒從未聽見火笑,在出嫁前一天聽見火在笑,村裡人遂議論,有祝福的,亦有擔心的。母親不高興地說,就是個火燒出的響聲嘛,哪有那麼多的說法。不料女兒出嫁三天後哭着回來了,原因是丈夫剛結婚就家暴,女兒的婚姻就那樣結束了。之後女兒做飯時經常聽見火笑,不僅是她,連她母親也同樣緊張,不知火笑是吉還是兇?
06歲朝清供
壬寅年八月,我所居住的城市發生疫情,靜态在家無事,遂寫下《西北有漿水》系列,計十一篇。因自小吃漿水,所寫皆為記憶細節,隻不過之前儲存内心角落,此次被喚醒了而已。一道食物,含多種文化,各地制作方法和吃法亦有不同,所以有關漿水的記憶,與個人喜好密切相關。寫下的漿水文章,不強求話語權,亦不指導教育别人。人常說十裡不同俗,換作另一人寫漿水,便是另一種體驗和表達,所以我姑且寫之,諸君姑且閱之,如若讨論出漿水的更多趣事,則有幸矣。
本以為寫完漿水會告一段落,孰料經由寫漿水,又引出北方雜糧,于是便趁着靜态有時間,寫下一種又一種雜糧,到最後遂寫下這部《北方雜糧》。上一部《食為天》寫了新疆的80種美食,有曆史、地域和族群,曾想寫出每種美食的前世今生。而這一部涉及的範圍,則不過方圓一百裡,即我小時候的鄉村記憶。雜糧多矣,我吃過并熟悉的便寫,沒吃過且不熟悉的便不寫。依稀想起博爾赫斯說過一句話:少寫想寫的,多寫能寫的。博爾赫斯是盲者,但我看到他這句話時,恍惚覺得他看着很多人說出了這句話,道出了一種樸素且冷靜的智慧。
王族:
現供職新疆作家協會,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散文集、小說集、長篇小說等。曾獲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天山文藝獎、三毛散文獎、林語堂散文獎、華語文學傳媒獎提名等。有作品譯為英、法、日、韓、俄、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