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麟
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
2020年7月,人類航天的宏偉史詩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章。就在十來天的時間裡,有3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相繼啟程前往這顆紅色行星:阿聯酋于7月20日發射“希望”号,中國于7月23日發射“天問一号”,美國于7月30日發射“毅力”号。(詳見《希望号、天問一号、毅力号……7月火星之旅,有一大波驢友趕來》)
中國“探火”啟幕,“繞、落、巡”一步到位的決策尤令世人矚目。
天問一号軌道器将環繞火星運行,作為火星的人造衛星在空間執行探測任務;它施放的着陸器将降落到火星表面,成為一個多功能的固定工作平台;自着陸器駛出的火星車則可在一定範圍内活動,實施既定的巡視計劃。
回顧人類認識和探索火星的全部曆史,足見一次性實現“繞、落、巡”确實堪稱雄心勃勃。
在天文望遠鏡誕生之前的悠長歲月中,古人通過觀測火星和其他行星在天穹上的複雜運動,逐漸知曉了太陽系的存在(哥白尼的日心說),懂得了行星環繞太陽運行的真實情況(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
随着天文望遠鏡的問世和進步,人們測出了火星的距離,發現了兩顆小小的火衛,看清火星真面目的欲望也與日俱增。
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由疑似的“火星運河”引發的火星生命之争曆久不衰。然而,無論天文望遠鏡制作得多麼精良,從地球上觀測火星,視線都會受到地球大氣層和火星大氣層的雙重幹擾,所見的火星總是“霧裡看花”,難以直接判明火星運河是真是幻,火星人是否子虛烏有。
20世紀50年代人類進入空間時代,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965年7月,美國發射的“水手4”号成為第一個飛越火星的探測器。它拍攝到21張火星照片,雖說質量不佳,但比從地球上看去強得多。1971年11月,“水手9”号進入環繞火星的軌道,成為首個繞着另一顆行星運行的人造天體。它繪制了第一幅真實的火星全圖,明确否定了火星運河之存在。
繼水手9号之後,合乎邏輯的下一步乃是讓探測器在火星上軟着陸,實地進行自動化的科學實驗和分析研究。
美國于1976年相繼飛抵火星的兩個“海盜”号着陸器做到了這一點。但是,它們隻能停留在原地,對火星表面遠處的事物鞭長莫及。直到1997年,美國的“火星探路者”号才将第一輛火星車“旅居者”号送上火星大地。雖說它每秒鐘隻移動1厘米,卻是人造機器破天荒在地球外的另一顆行星上巡視。可以說,美國前後花了30多年時間,才逐步實現了火星探測的“繞”“落”“巡”。
除了美國,還有一些國家也時有探火之舉。然而,各國探火總的記錄是成功與失敗大體參半,而以蘇聯和如今的俄羅斯付出的努力和遭受的損失最為巨大。
在“繞”“落”“巡”之後,無人探火的下一步将是“回”——從火星上采集樣品并自動送回地球,預計約10年後可以實現。
按照比較樂觀的估計,到21世紀30年代,載人火星探測将付諸實施。更長遠的設想是在火星上逐步建立由小到大的“寓所”,它們宛如一個個登陸到火星表面的“空間站”:
寓所外面是未經改造的火星環境,内部則是适宜栖居的人造空間。一批寓所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不同規模的“火星基地”。基地不斷擴大,又成為各具特色的社區、村落、城鎮……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對這些未來願景做具體的規劃為時尚早。眼下,天問一号離開地球故鄉啟程遠航,過将近半年才能到達目的地火星。我們衷心祝願它一路順利,祝願它卓越的目标——跳過單純的“繞”和簡單的“落”,一次性實現“繞、落、巡”,完美成真!
本文作者卞毓麟教授著作《追星——關于天文、曆史、藝術與宗教的傳奇》一書,獲得了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END
郵發代号:4-263
點擊“雜志鋪”在線訂購
一鍵三連關注
與“世界科學”一起緊跟全球科技前沿動态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