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别怎麼讀?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無論是綠窗紅燭下觥籌交錯的雅集,還是旋轉餐廳落地床邊的約會,歡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無論是春日渡口折一柳枝相送,還是雨中機場揮手說聲珍重,離别的時刻總是艱難人事有代謝,卻也有更古不變從古時到現今,聚與散的迅疾切換,永遠是一個人對“世事無常”的最初體驗在聚散的當下,人的情緒容易被放大一片雲,一盞燈,幾艘船都會成為最好的詩隔着一千多年的光陰你會覺得李白令人瞻仰,但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和李白做朋友,注定不會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表面上看李白仗義疏财,一擲千金,為朋友兩肋插刀,但這隻是李白自己努力想成為這樣的人而已,本質上,他是一個極度自我中心的人高度的的自我中心和徹底的不以自我為中心都可以成為天才詩人李白是前者的代表,莎士比亞是後者的代表古人在送行的宴會上總要寫詩來表達離情别意,諸如王維的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高适的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别董大》二首之一),這都是千古名句,也是贈别詩歌的經典寫法:有勸酒,有叮咛,有寬慰,都會把對方放在中心位置但李白心裡沒有這些規矩,幾杯酒一下肚,情緒往哪個方向上引,詩就往哪個方向上寫,至于遠行的人到底能在他的詩裡占多大的位置,全憑運氣我們在遙遠的時空之外更容易欣賞李白,因為社會習俗的約束力量往往在他面前無計可施一個做人做得這樣天馬行空的人,寫起詩來就更加天馬行空了今天的這首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寫的是送行,情緒的重點全部在李白自己身上宣州,舊稱宣城,在今天安徽省南部謝朓(tiǎo)是南北朝時代的南齊詩人,曾經做過宣城的地方官,任職期間依山建樓,人稱謝朓樓朓有兩個讀音,讀tiào,意思是月亮的側面;讀tiǎo,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個術語,表示晦日的時候月亮出現在西方天空謝朓字玄晖,玄晖的意思是幽暗的光,晦日恰恰就是月光最幽暗的時候餞别,就是告别聚餐校書,是校書郎的簡稱校書郎是一個官職,隸屬于秘書省秘書省主管皇家的圖書檔案工作,這是東漢的傳統那時候的圖書檔案全靠手抄,很多都被皇家收藏,外人看不到,所以稱為“圖書秘記”,簡稱秘書現代漢語裡的“秘書”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在秘書省裡負責編輯、校對的官職,叫作校書郎,品級在正九品下,是真正意義上的九品芝麻官但是這個職位經常用來安置那些剛剛通過科舉考試的人,離皇帝和權力中心都不遠,前途好而且做的事情不是政務性質的所謂俗務,所以很受讀書人的青睐李白同族當中有一位叔父,叫作李雲,當時正在擔任校書郎,這就是李白詩題當中的“校書叔雲”整首詩很口語化,感覺情緒積壓了很久,突然有一個缺口就一發不可收拾詩中有幾處典故和詞語需要特别注意“蓬萊”,東漢學者們把東觀(guàn),也就是皇家圖書檔案館,比作蓬萊仙山“文章”這個詞的涵義最容易被搞錯,它在這裡并不是寫文章的文章,而是指美麗的花紋,引申為華彩、絢爛“蓬萊文章”說的是漢朝文學的璀璨風格,“建安骨”說的是曹魏年間建安文學的剛勁風格後者被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和他們身邊的建安七子這位“小謝”,既可能是謝朓,也可能是謝惠連南北朝時期,南朝的謝家,也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的那個謝家,先後出了謝靈運、謝朓、謝惠連三位文學家,謝靈運被稱為大謝,謝朓和謝惠連各自被稱為小謝于是奇怪的事情就來了“蓬萊文章”說的是漢朝,“建安骨”說的是東漢末年到曹魏初年的這段時間,曹魏之後的朝代是兩晉南北朝,兩位小謝都是南北朝時代的南朝人也就是說,無論小謝指的是謝朓還是謝惠連,時代都在“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後但李白為什麼說“中間小謝又清發”呢?既然說“中間”,那麼“小謝”的時代就應該在“蓬萊文章”和“建安骨”的中間才對,但這明顯違背事實古詩詞中有些詞彙雖然沿用至今、隻字不改,但意思可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們在讀詩時要格外留心鑒别的,不能輕率地以今論古,否則就會誤讀頻發比如“中間小謝又清發”裡的“中間”一詞,在現代漢語裡指兩事物之間,在古漢語裡卻還有“然後”的意思“中間小謝又清發”意思就是“然後小謝又清發”所謂“清發”,大意是清新、煥發,有生機蓬勃的感覺詩句為什麼忽然提到這些古人呢?這是有傳統套路的“蓬萊文章建安骨”是誇李雲,“中間小謝又清發”是誇自己李雲是校書郎,這正好是漢朝人眼裡蓬萊仙山上的職位;校書郎在秘書省上班,是皇帝、皇子身邊的文人,這又切合了圍繞在曹氏父子身邊的建安七子李白自己是兩位小謝的仰慕者,這裡拿小謝自比,既切合了餞别所在地謝朓樓,又切合了自己是李雲的晚輩很難想象這樣一首信馬由缰的詩,用典可以用得這麼妥帖接下來“俱懷逸興壯思飛”,既可以理解成“蓬萊文章建安骨”和“小謝”這些古人,也可以理解成李雲和自己,還可以理解成古人、李雲和自己,仿佛讓古人和今人融為一體這句裡邊的“壯思”很容易被誤解成雄心壯志,其實它是才情飽滿、才思敏捷的意思和謝朓同時代的鐘嵘寫過一部文學史上的名著《詩品》,評價謝朓和謝惠連的詩都用到一個“銳”字,就是指才氣高、思路快而這兩個人的詩走的都是華麗、宛轉風格,并不是雄渾激昂的路線最後需要解釋的就是“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散發”“散發”,顧名思義,就是把頭發披散下來,讓頭發恢複自然狀态和“散發”相反的意象是“束發”,把頭發紮好,這是禮數的要求男孩子大約從十五歲開始束發,把自己打扮得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你也許想到了王維那句“松風吹解帶”,是的,散發和束發的關系,就是解帶和束帶的關系當詩人忍受不了現實生活的壓力,想要放飛自我的時候,就會散發,就會解帶而散發和解帶對應的生活,就是前邊講過的漁樵耕讀“明朝散發弄扁舟”這一句裡,“扁舟”的意象對應的恰恰就是漁、樵、耕、讀當中的“漁”這些都是套路當你古詩讀得多了,就會發現,哪怕再天才的詩人,也離不開各種套路,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别怎麼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無論是綠窗紅燭下觥籌交錯的雅集,還是旋轉餐廳落地床邊的約會,歡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無論是春日渡口折一柳枝相送,還是雨中機場揮手說聲珍重,離别的時刻總是艱難。人事有代謝,卻也有更古不變。從古時到現今,聚與散的迅疾切換,永遠是一個人對“世事無常”的最初體驗。在聚散的當下,人的情緒容易被放大。一片雲,一盞燈,幾艘船都會成為最好的詩。隔着一千多年的光陰你會覺得李白令人瞻仰,但如果生活在那個年代,和李白做朋友,注定不會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表面上看李白仗義疏财,一擲千金,為朋友兩肋插刀,但這隻是李白自己努力想成為這樣的人而已,本質上,他是一個極度自我中心的人。高度的的自我中心和徹底的不以自我為中心都可以成為天才詩人。李白是前者的代表,莎士比亞是後者的代表。古人在送行的宴會上總要寫詩來表達離情别意,諸如王維的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渭城曲》),高适的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别董大》二首之一),這都是千古名句,也是贈别詩歌的經典寫法:有勸酒,有叮咛,有寬慰,都會把對方放在中心位置。但李白心裡沒有這些規矩,幾杯酒一下肚,情緒往哪個方向上引,詩就往哪個方向上寫,至于遠行的人到底能在他的詩裡占多大的位置,全憑運氣。我們在遙遠的時空之外更容易欣賞李白,因為社會習俗的約束力量往往在他面前無計可施。一個做人做得這樣天馬行空的人,寫起詩來就更加天馬行空了。今天的這首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寫的是送行,情緒的重點全部在李白自己身上。宣州,舊稱宣城,在今天安徽省南部。謝朓(tiǎo)是南北朝時代的南齊詩人,曾經做過宣城的地方官,任職期間依山建樓,人稱謝朓樓。朓有兩個讀音,讀tiào,意思是月亮的側面;讀tiǎo,是古代天文學的一個術語,表示晦日的時候月亮出現在西方天空。謝朓字玄晖,玄晖的意思是幽暗的光,晦日恰恰就是月光最幽暗的時候。餞别,就是告别聚餐。校書,是校書郎的簡稱。校書郎是一個官職,隸屬于秘書省。秘書省主管皇家的圖書檔案工作,這是東漢的傳統。那時候的圖書檔案全靠手抄,很多都被皇家收藏,外人看不到,所以稱為“圖書秘記”,簡稱秘書。現代漢語裡的“秘書”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在秘書省裡負責編輯、校對的官職,叫作校書郎,品級在正九品下,是真正意義上的九品芝麻官。但是這個職位經常用來安置那些剛剛通過科舉考試的人,離皇帝和權力中心都不遠,前途好而且做的事情不是政務性質的所謂俗務,所以很受讀書人的青睐。李白同族當中有一位叔父,叫作李雲,當時正在擔任校書郎,這就是李白詩題當中的“校書叔雲”。整首詩很口語化,感覺情緒積壓了很久,突然有一個缺口就一發不可收拾。詩中有幾處典故和詞語需要特别注意。“蓬萊”,東漢學者們把東觀(guàn),也就是皇家圖書檔案館,比作蓬萊仙山。“文章”這個詞的涵義最容易被搞錯,它在這裡并不是寫文章的文章,而是指美麗的花紋,引申為華彩、絢爛。“蓬萊文章”說的是漢朝文學的璀璨風格,“建安骨”說的是曹魏年間建安文學的剛勁風格。後者被稱為建安風骨,代表人物是曹氏父子和他們身邊的建安七子。這位“小謝”,既可能是謝朓,也可能是謝惠連。南北朝時期,南朝的謝家,也就是“舊時王謝堂前燕”的那個謝家,先後出了謝靈運、謝朓、謝惠連三位文學家,謝靈運被稱為大謝,謝朓和謝惠連各自被稱為小謝。于是奇怪的事情就來了。“蓬萊文章”說的是漢朝,“建安骨”說的是東漢末年到曹魏初年的這段時間,曹魏之後的朝代是兩晉南北朝,兩位小謝都是南北朝時代的南朝人。也就是說,無論小謝指的是謝朓還是謝惠連,時代都在“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後。但李白為什麼說“中間小謝又清發”呢?既然說“中間”,那麼“小謝”的時代就應該在“蓬萊文章”和“建安骨”的中間才對,但這明顯違背事實。古詩詞中有些詞彙雖然沿用至今、隻字不改,但意思可能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們在讀詩時要格外留心鑒别的,不能輕率地以今論古,否則就會誤讀頻發。比如“中間小謝又清發”裡的“中間”一詞,在現代漢語裡指兩事物之間,在古漢語裡卻還有“然後”的意思。“中間小謝又清發”意思就是“然後小謝又清發”。所謂“清發”,大意是清新、煥發,有生機蓬勃的感覺。詩句為什麼忽然提到這些古人呢?這是有傳統套路的。“蓬萊文章建安骨”是誇李雲,“中間小謝又清發”是誇自己。李雲是校書郎,這正好是漢朝人眼裡蓬萊仙山上的職位;校書郎在秘書省上班,是皇帝、皇子身邊的文人,這又切合了圍繞在曹氏父子身邊的建安七子。李白自己是兩位小謝的仰慕者,這裡拿小謝自比,既切合了餞别所在地謝朓樓,又切合了自己是李雲的晚輩。很難想象這樣一首信馬由缰的詩,用典可以用得這麼妥帖。接下來“俱懷逸興壯思飛”,既可以理解成“蓬萊文章建安骨”和“小謝”這些古人,也可以理解成李雲和自己,還可以理解成古人、李雲和自己,仿佛讓古人和今人融為一體。這句裡邊的“壯思”很容易被誤解成雄心壯志,其實它是才情飽滿、才思敏捷的意思。和謝朓同時代的鐘嵘寫過一部文學史上的名著《詩品》,評價謝朓和謝惠連的詩都用到一個“銳”字,就是指才氣高、思路快。而這兩個人的詩走的都是華麗、宛轉風格,并不是雄渾激昂的路線。最後需要解釋的就是“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散發”。“散發”,顧名思義,就是把頭發披散下來,讓頭發恢複自然狀态。和“散發”相反的意象是“束發”,把頭發紮好,這是禮數的要求。男孩子大約從十五歲開始束發,把自己打扮得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你也許想到了王維那句“松風吹解帶”,是的,散發和束發的關系,就是解帶和束帶的關系。當詩人忍受不了現實生活的壓力,想要放飛自我的時候,就會散發,就會解帶。而散發和解帶對應的生活,就是前邊講過的漁樵耕讀。“明朝散發弄扁舟”這一句裡,“扁舟”的意象對應的恰恰就是漁、樵、耕、讀當中的“漁”。這些都是套路。當你古詩讀得多了,就會發現,哪怕再天才的詩人,也離不開各種套路。
注意:本文非原創,是《唐逸-唐詩50首》的學習筆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