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曆史地位在西方曆史論著當中差異很大,但是随着社會的進步,中世紀不再是完全黑暗的時期。中世紀蘊藏着近現代歐洲文明的根基與雛形。在中世紀中期,人們的思想就逐步解放。
雖然當時的基督天主教會依然一手遮天,但思想的藩籬卻被逐步打破,因神學而興起的經驗哲學,在自己發展的過程當中,也為自己未來命運的宿敵科學與人文開辟了發展的道路。也正因如此,文藝複興自歐洲史而遍及全世界。
文藝複興是人類文明史上偉大的思想意識複興,它持續1000年的時間裡有很多艱難坎坷。尤其是人文主義者,在與傳統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作鬥争的時候,也付出了很多血與淚的教訓。但這也并不意味着傳統的宗教保守勢力與人文主義學者,人文主義學者與人文主義學者之間沒有一場混戰。
而今天我想介紹的是文藝複興時期的一場焚書坑儒事件。雖然并不與秦始皇時期的那樣極端,也确實讓我們知道了文藝複興時期人文主義者團體當中複雜性與前宗教改革時代人文學者鬥争之不易。
羅伊希林——推動曆史但是被曆史遺忘的人文主義者!普費福柯恩一切事件的導火索其實說到文藝複興時期的羅伊希林事件,我們不得不介紹一下這個德國著名的人文主義複興領袖羅伊希林。很多人對他并不了解,但是與他齊名的伊拉斯莫或多或少都有人所知。兩者都是在15世紀到16世紀的著名德國人文主義者,并且一直緻力于人們思想的解放。
羅伊希林的出身并不困苦,他的父親是當地修道院的管家。在他成年以後,因為一場焚書事件使他成為享譽歐洲的學者,并且引起了知識界的大論戰。最終他被制裁而無法逃脫自己的命運,所引起的這場事件則被無數後人牽強附會般的定義。每一個人都做出了有利于自己思想體系的解釋,但唯獨忽視的羅伊希林對于自己的審視。
羅伊希林事件作為文藝複興時期焚書坑儒事件,這一事件的發生主要是由一個普費福柯恩引起的。他是一個猶太人,但是更改了自己的宗教。在更改自己宗教以後,并不對猶太教有任何留戀,而是惡意攻擊自己原先的信仰,并且發表了很多文章批評猶太人的放貸行為,嘲諷猶太人的信仰和節日。
他曾經多次宣傳要驅逐猶太人,并且要将猶太人一切不利于基督教基本信仰的書籍燒毀。他的這一想法最終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并成為了國家政策。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要求境内所有的猶太人聚集區,以及散落在各地的猶太人也許無條件交出自己的書籍給普費弗克恩。審查将一切不合規的書籍全部燒掉,除了聖經舊約。
在這一政策執行的過程當中,普費福柯恩知道羅伊希林的大名,并試圖尋求其幫助,但是被嚴詞拒絕,并且指出诏令存在各種法律缺陷,而當時所在地的大主教也認識到了這一焚書行動不利于教會權威,于是在其反對之下,皇帝的诏令沒有得到根本落實。而當時在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也在财政政策上與猶太人達成妥協諒解。
所以,焚書事件不了了之。甚至書也返還給了猶太人,這其中既包括皇權力量與宗教力量之間的争奪,也包括國家經濟與猶太人經商方面的利益分歧,更包括在信仰上人文主義者與保守力量之間的暗戰。
書籍并沒有燒,但事件照常進行!坑儒矛盾的激化,羅伊希林成為犧牲品這一事件到此結束,但事實并非如此,在1510年,馬克西米連皇帝又下達了兩個诏令,對是否焚燒猶太人的書籍進行重新評估。當時的皇帝力量并不如東方專制君主一般,他的诏令要通過鑒定委員會審議通過,而羅伊希林也是其中的一員,是唯一一個反對不加分别銷毀猶太書籍的人,這就使他成為這一事件的核心
他從宗教法律方面闡述了不應該沒收銷毀猶太書籍的理由,并且認為猶太人之帝國基督徒的公民同胞。在信仰上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猶太人理應享受帝國公民權。但是這一理論真的出現太早,而遭緻了幾乎帝國上下的一緻反對。而曾經主持焚燒的普費福柯恩再一次針對羅伊希林進行理論上的攻擊。
并且借着這一次攻擊,将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公開化進入了很多公衆領域,也開始被人所熟知。當時所有的宗教主教都是站在羅伊希林的對立面,而站在羅伊希林背後的則是當時衆多人文主義學者,包括伊拉斯莫,包括未來大名鼎鼎的馬丁路德。
這場争論俨然成為宗教力量與新興的人文主義團體之間的争論。一些人甚至将羅伊希林控告到了宗教法庭。雖然最終法庭以不符合程序為由,停止了法庭審判活動。但是羅伊希林則直接将這一件事控告到了教皇面前,最終羅伊希林獲得勝利。宗教法庭宣判羅伊希林無罪。原本出現了最終結果。
但是三年後,馬丁路德張貼了《95條論綱》,這一年是1517年。當時的馬丁路德為了宣傳自己的事業,将之前羅伊希林與自己聯系在了一起,這也成為事件的分叉口。由是否焚燒猶太人宗教書籍演變成了人文主義為藝複興運動,并進而演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了打擊路德宗,最終宣布羅伊希林有罪。
人文主義者的分裂!衆人才知人文主義文藝複興與宗教改革并不相同此後的事件發展急轉直下。原本認為人文主義者都會站在羅伊希林身邊,支持羅伊希林的人文主義運動,但事實并非這麼簡單。在原先的曆史發展當中,文藝複興,人文主義者甚至宗教改革都是有聯系的,人們并不認為人文主義者有什麼不同,更不認為唯一複興和宗教改革是完全兩個獨立的事件。
但是在羅伊希林事件之後,人們看清了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不同,也看清了原先屬于一個團體的人文主義者開始分道揚镳。羅伊希林本人而言,從不認為自己是宗教改革者先驅。他隻承認自己是人文主義者,緻力于文藝複興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他之所以要反對焚燒猶太人的書籍,反對歧視猶太人是基于基督教平等的公民理念,以及其所認知的人文主義。
而并非有尋求宗教上的改革。羅伊希林是虔誠的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神父,包括他在宗教法庭上還尋求教皇的諒解與幫助,并且赢得了曾經的宗教裁判。甚至他個人也明确反對宗教改革,但是正因為羅伊希林自身的人文主義特質,使得他與傳統保守的宗教派别有着天然的隔閡,而這一點也被緻力于宗教改革的人文主義者利用。
當然,馬丁路德自開始以來也并不認為自己是宗教改革的先驅領袖。隻是在新教團體獲得宗教鬥争勝利以後,馬丁路德才承認自己該有的身份。但是羅伊希林自身的人文主義特質深深的感染激勵着馬丁路德,他想要走的更遠。
他認為原先的文藝複興一直徘徊在過去,而宗教改革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宗教平等,破除天主教的絕對權威,而這正是文藝複興最終應該達到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點上,人文主義者出現了分離。一些人依然支持羅伊希林作為傳統的人文主義學者。另一些支持馬丁路德開始了各地區的宗教改革。
結果;一盤大棋配角都有自己的曆史定位,唯獨主角被曆史洗刷對于馬丁路德而言,羅伊希林事件是宗教和新教之間的之間的鬥争。而羅伊希林本人則認為這是人文主義與經院哲學之間的鬥争。但是從事件的起源來看,這卻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基本理念之争。可以說這一事件非常複雜。
從當時社會的基本情況來看,其實猶太人的問題一直在整個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廣泛出現,很不繁榮的猶太人社團都掌握着諸多經濟資源。在之前一段時間,猶太人還可以以皇帝臣服的身份在皇帝的庇護下生活,但是在15世紀末,猶太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威脅。皇帝根本無法制止自己的自由城市對猶太人驅逐。
僅僅20年的時間,猶太人就被驅逐出所有的大城市。而這一驅逐猶太人的運動也從肉體上轉變為精神上,從驅逐猶太人,然後焚燒書籍。事件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發生演變的。而事件的另一個中心,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馬克西米連,他本身并不願意對猶太人過多的限制,因為帝國需要猶太人緩解财政危機。
這也是為什麼其前後政策出現不斷搖擺的原因。同時,帝國皇帝也并不願意宗教力量過多影響帝國政策,人文主義者又是其最現成的利用對象。因此,因為這一事件将各個團體都囊括其中。俨然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一場大辯論,大紛争。在帝國皇帝的主觀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客觀上,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思想碰撞,為之後的宗教改革奠定了社會輿論基礎,這一點恐怕是誰也沒有想到的。而作為這一事件的當事人羅伊希林,與伊拉斯莫同等的德國人文主義者?并沒有受到曆史的認可而顯得默默無聞。即便是利用這一事件尋求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也遠遠比羅伊希林的名聲更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