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電影拍攝角度講解

電影拍攝角度講解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8-14 06:18:24

電影拍攝角度講解(電影的拍攝原理)1

電影拍攝角度講解(電影的拍攝原理)2

電影拍攝角度講解(電影的拍攝原理)3

電影原理是将依一定時序攝制的景物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連續映現出來,借助人的視覺暫留,在人的視覺中造成再現景物運動影像的效果。

1725~1839年,一些科學家研究了某些物質的感光性,繼而發明了攝影術。人類從此便可用感光材料逼真地記錄和傳播自己所看到的現象、人物等。但當時獲得的影像是靜止不動的。

活動影像 在電影發明以前,不論進行何種方法的實驗,都是把運動的景物、現象依一定時序拍成一幅幅各運動階段的靜止畫面,再設法使它們依同樣的時序逐一呈現,讓人依次看到,這樣便在觀者大腦中産生動的印象。眼睛的作用主要是觀看這一幅幅靜止的畫面,并未看到形像的活動,活動隻是大腦的聯系印象。這是大腦對生活經驗中積累的物體運動印象的條件反射。不僅從物體位移各階段拍攝的一系列靜止影像可以産生動感,即使隻看到物體運動的兩極階段也會産生動感。例如來回觀看下圖1、2中的小人,就會産生小人的雙手在不斷平伸、下垂,兩腿在不斷分開、并攏的感覺,覺得他在跳躍;同樣,交替看圖3、4便會産生水波起伏的印象。若用兩個幻燈機交替放映這兩組圖,則效果更為明顯。受靜止畫面的更疊可産生動感的啟發,開始了電影拍攝和放映的一系列實驗。

電影拍攝角度講解(電影的拍攝原理)4

視覺暫留 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畫面被一幅幅地放映在銀幕上。畫幅移開時,光線就被遮住,幕上便出現短暫的黑暗;每放映一個畫幅後,幕上就黑暗一次。但這一次次的黑暗,被人的視覺生理現象“視覺暫留”所彌補。人眼在觀察景物時,光信号傳入大腦神經需經過一段短暫時間,光的作用結束時,視覺也不立即消失。殘留的視覺稱“後像”;視覺的這一現象稱為“視覺暫留”。比利時科學家J.A.普拉托于1829年奠定了這一理論。經許多科學家研究确定,視覺暫留時間約為1/5秒到1/30秒。當電影畫面換幅頻率達到每秒15~30幅之間時,觀看者便見不到黑暗的間隔了。因此,電影發明初期,無聲電影的标準換幅頻率為每秒16幅(每秒輸片1英尺),之後的有聲電影則改為每秒24幅。 拍攝電影時要用長條膠片,每拍攝一幅畫面,暫停刹那,進行曝光,再移動膠片,拍攝下一幅畫面,如此逐幅拍攝。美國人G.伊斯曼于1889年制造成卷的透明電影膠片,保證了電影的拍攝和放映。

閃爍和閃爍頻率 借助視覺暫留現象,在膠片連續移動時,觀衆就能看到連續的活動影像。但膠片上畫幅間隔造成影像的時明時暗使人有閃爍感。經實驗研究,當閃爍頻率提高到一定數值時,感受器官就來不及反應這一變化,而反應為連續刺激,于是閃爍感就消失了。閃爍開始混合成為連續刺激時的閃爍頻率稱為“臨界閃爍頻率”。臨界閃爍頻率與銀幕亮度有關,亮度越大,臨界閃爍頻率越高,即銀幕上影像越亮,則越容易感覺到閃爍。當亮度達到10~30尼特時,臨界閃爍頻率約為每秒42~48次。這一頻率相當于普通電影畫面影像較亮部分的閃爍頻率,如影像中天空部分的閃爍頻率。 為了放映時能容納較多的觀衆,必須使用較大的銀幕并随之提高銀幕的照度,使銀幕具有較高的亮度,但這樣會使觀衆更容易感到閃爍。為了克服這種情況必須提高閃爍率。增加輸片速度固然可以提高閃爍頻率,但要耗費更多的膠片。更好的辦法是增加放映機遮光器的葉片數。

錄音還音 一部影片有些在拍攝畫面的同時把現場的聲音記錄下來,稱同期錄音;有些不适于現場錄音,如在自然外景聲音噪雜的環境下不便錄音或因演員發音有障礙而在畫面拍成後将音配上去,稱後期錄音;有的必須把聲音事先記錄下來,然後在拍攝畫面時把聲音放出來,讓演員聽着聲音的節奏表演,如排中國京劇及歌劇等影片,稱前期錄音。通常把前期錄音、同期錄音、後期錄音獲得的聲音,作為素材,分别記錄在許多磁片或磁帶上,由錄音師根據放映出來的畫面内容和創作意圖,進行混合錄音,錄制成一條合成聲帶。為了印制拷貝,還要從錄有合成聲帶的磁片上把聲音再轉換到一條感光聲帶底片上,最後把這條聲帶底片連同畫面底片一起印制到一條正片上去,成為聲、畫合一的拷貝。了解全部内容請關注 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 微信公衆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