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所以在曆史上有那麼大的影響力,除了它自身的藝術價值非常高之外,還在于它的題材非常豐富,分門别類任何題材都會有寫到。不管是山水還是田園,不管是懷才不遇還是有志得意滿,不管是相思之苦還是愛情甜蜜,在唐詩當中都能夠找到回應。
這就是唐詩的偉大之處,而且唐詩最大的特點,就是隻用20多個字就能夠勾勒出一幅非常美麗的畫面。這也是為什麼唐詩過去那麼多年,依然在今天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後世很多詩歌或者是今天的很多文章要用大篇幅的語言來描寫的場景,古詩當中寥寥數語就能辦得到。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古詩就是如此。第1句有個“六七”,第2句有個“三四”,卻成就一幅鮮活的田園畫作:
草鋪橫野六七裡,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這首唐詩就是唐代詩人呂岩的《牧童》,第1句有個“六七”,第2句有個“三四”,唐詩是詩歌當中的數字,最容易抓住人們的眼球。因為本身字數就比較少,而且還用到這樣簡單的數字,就看得出詩人對于詩歌的把握是有多麼出色。
題目當中就能夠看出這是一幅田園畫作,寫的就是一個牧童的惬意生活。古代詩人眼中最讓人羨慕的就是牧童,還有漁夫,因為詩人眼中,感覺到這些人是真正的和大自然合二為一的。
那裡是山,那裡是水,那都是大自然最有靈性的物質。而這兩種職業完全可以和大自然親密接觸,所産生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意味,都是現在拼搏的詩人們所遠遠達不到的。
唐詩一開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草鋪橫野”,甚至足足有“六七裡”,面積之廣闊,意境之寬闊,讓今天的我們心生向往。而這樣的生活環境也讓牧童非常滿意,“笛弄晚風”說明他内心惬意的感覺,隻有在高興的時候才會有如此的行為。
“三四聲”雖然說明笛聲悠揚,斷斷續續。但也至少說明這是一幅惬意的圖畫。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此後的詩句更是進一步地展現出了牧童的美好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這個大自然融為一體。尤其是詩歌的最後一句,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整首唐詩都是鮮活的田園畫作,題目才是真正的靈魂人物。人在天地之間非常渺小,但如同的牧童一般和這個世界融為一體,或許才是人真正的精神歸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