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經典語錄?這篇我們解讀《中庸》第十四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經典語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這篇我們解讀《中庸》第十四篇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在讀《中庸》的過程中,這篇,非常容易被我們忽略而過。這篇内容太直白,直白到不用解釋大家都能看懂。
孔子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孔子總是用最為通俗易懂的話講他的精深感受。這樣通俗易懂的文字傳到後世,反而被後人望文生義,忽略了其中的精深内涵。結果,明明是博士後的講義,被解讀成了幼兒園大班的教材。不像《道德經》,讓人一看就有一種「不明覺厲」的懵圈感。
我們不要被這篇中的「行遠、登高、妻子、兄弟、室家、妻帑、父母」這些通俗易懂的概念給迷惑了。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君子之道」的真正内涵:
所謂的「君子之道」。就是一個人經過「心智系統轉換」的訓練以後,達到了「動态入定」的狀态。然後,在「動态入定」的狀态中,去生活、工作。
這篇中說的「君子之道」,是指「君子之道」的學習。這篇文的前一段話的字面意思是,學習「君子之道」要從最基礎開始,就好像出門遠行,要從第一步開始走;就要像登高,要從最低處開始攀。
按照我們現在的理解,這整篇都在講學習「君子之道」要「先易後難」。這其實是一種誤解。這整篇的真正意思是說,學習「君子之道」需要「先難後易」。
為什麼呢?
孔子那個時代與我們現在相隔了兩千多年,但是,不管隔着幾千年,人性卻是永恒不變的。
人世間最難搞定的事,不是社會上的職場、商場、官場、戰場。而是家族、家庭内的家務事。所以,把「妻子、兄弟、室家、妻帑、父母」都搞定,從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就連孔子都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家,可是個老老小小各種女人紮堆的地方,最基本配置的老娘、老婆、女兒,哪個不是能把你治得服服帖帖的狠角色?在家裡,遇到的都是讓你關心則亂,躲都躲不開的人與事。
所以,千萬不要把「辟如行遠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理解成「先易後難」,孔子真實的意思是「先難後易」,在最難的事情中訓練「君子之道」的基本功。
「迩,卑」指的是練習「君子之道」最為困難、最需要下苦功夫的階段!萬事開頭難,練習「君子之道」也一樣。
練習「君子之道」雖然不容易,但是,練習方法卻很簡單,如下圖:
「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就是「君子之道」的練習方式。
我們在之前的文中,已經給大家多次解讀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的内涵。但是,到了真要用的時候,相信大家還是會遇到點問題,不知從哪裡入手開始。
這裡,我與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也許對大家會有一些幫助。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需要借用三個我們比較熟悉的佛教概念:「戒、定、慧」。
1、「格物」=「戒」
這個「物」我們之前解讀過,在我們的意識中,一切已知都屬于「物」。包括一個人的觀念、偏見、執着、貪念、欲望、鄉願、關心、陳見都屬于「物」,「格物」就是把這些東西統統打破、排除。
這裡我們還要借用一個佛教的概念:「破文字相」,我們要抛開文字的限制,去感受「格物」背後的真實心智感受,「格物」的心智感受與「戒」的心智感受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格物」就等于「戒」。
「格物緻知」,也就是「格物」以後所達成的「知」,在《大學》中稱為「慮」。而這個「慮」,與佛教中的「禅定」的「禅」也是同一種心智體驗。在佛教中「禅」就是靜慮的意思。
所以,「格物緻知」就等于「禅」。
2、「誠意、正心」=「定」
從《大學》的結構圖來看:
經過「誠意、正心」的練習以後,所達到的狀态是「定」,這個「定」與佛教的「定」在心智體驗上也是完全一緻的。
有所不同的是,在孔子儒學中,我們好像沒有看到過練習「靜态入定」的描述,但是,在《莊子》中有很多這方面的描述,隐幾、坐忘都是對「靜态入定」的描述,孔子儒學的「定」全部都是指「動态入定」。
而佛教的「定」主要是以「靜态入定」為主,「靜态入定」的功夫到家了,也能達到「動态入定」的狀态。真正會入定的高僧,從靜态的打坐入定中出定以後,并不是恢複常人的狀态,也是在「動态入定」的狀态中。
所以,二者不同之處在于練習途徑的不同,結果是一樣的。
「戒、定」就是在「迩,卑」中需要強化練習的,等到練出了功夫就有了「慧」,就能「行遠,登高」。
下面,我們重點通過「戒、定」的概念來深入理解一下「格物、誠意、正心」。
「戒」的概念,我們比較容易理解,但是,我們又把「戒」的概念認識得太簡單了。
真正的「戒」可不隻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這些。一切不正确的生存狀态、一切不正确的言行舉止、一切不正确的生活、工作方式、一切不正确的心理狀态、思維方式都是需要「戒」的。
熟悉佛教的人都知道,在佛教寺院中,持「戒」是個非常龐大的體系,而不僅僅是這幾條。寺廟中的生活相對社會來說要簡單得多,如果把這個「戒」的理念引入世俗社會,那需要「戒」的方方面面就更多了。
真正的「戒」,所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廣泛的,所以,要真正認識「戒」的内涵,還得借用「格物」的概念。在一個人還沒有練習「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之前,所建立起來的所有習慣、習性、習氣都是「物」,這些「物」都是需要「格」除的。
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戒」就是重塑一個人的「心理—行為」體系。
比如:日常行為很響,說話聲、腳步聲、關門聲,這些都需要「戒」;說話很随便,不注意禮貌,這些也是需要「戒」的;穿着要麼随便邋遢,要麼瞎跟風奇裝異服,這些也是需要「戒」的;不會思考問題,一想事就滿腦袋漿糊,憑情緒感覺做事,這些也是需要「戒」的……
所以,真正要學「格物」,是一件很令人振奮的事,先把自己徹徹底底重新審視一遍,然後,制定一個「格物」日、周、月、年計劃,每天注意自己具體「戒」掉哪樣陋習,然後,在每周、月、年的階段中,評估自己「戒」的成果。
在這樣的計劃執行中,每天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心理—行為」,這就是「日參省乎己」的真正含義。
在「戒」的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制定「戒」計劃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制定好了「戒」計劃之後,按照計劃執行就行。
而真正能堅持執行下去,是需要一些「定」力的,否者,會難以堅持下來。
下面,我們來談談什麼是「定」。
老讀者不要嫌煩,我們還是要看這張圖:
所謂的「定」,就是第一套心智系統不起作用,停止了、不動了,就是「定」。
「定」力,就是脫離第一套心智系統的能力。
那麼,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何練習這種「定」力呢?
方法就是,在「戒」的過程中練習「誠意、正心」。
這裡需要與大家重點分享的是,在「誠意、正心」的練習過程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智體驗。
孔子儒學不是哲學,不能從字面意思、邏輯、經驗的角度去認識,孔子儒學講的都是一種心智體驗,所以,要從心智體驗的角度去感受。
「誠意、正心」說到底,是一種心智系統自我調整的體驗。
那麼,怎麼調整呢?
先來看,在「誠意」之前,我們「意」是什麼樣的?
我們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意念活動,是不是發現,自己的大腦一刻也停不下來?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又聯想到了另外一個上去了。人隻要醒着,腦子就一刻也停不下來,總要想點什麼。
一旦遇到事情了,更是會想前想後,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這些都是「意」在沒有「誠」之前的表現,根據上面那張圖,我們的意識有三層意識組成: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
當我們一動念的時候,三層意識同時都在動。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嚴格地說屬于「人工智能」意識,并不是真正我們的意識。所以,你不去控制TA們,TA們就在那裡自動運行。就是這種自動運行,造成了我們的意識在清醒的時候一刻也停不下來。
明白了這些原理之後,「誠意」就是在「戒」某樣東西的時候,要讓意識的注意力集中,不要胡思亂想,分清哪個是欲神意識、哪個是識神意識,我們隻要注意感受自己的意念活動,相信大家都是能感覺得到的。
感覺到了就能控制住欲神意識、識神意識,最後,隻讓自己元神意識主宰自己的意識,這就是「誠意」。
「誠意」以後,總體上是一種「君子居易以俟命」的「俟」的感覺。這是一種非常甯靜、等待、守候的狀态。不像我們平時的意識狀态,總是急吼吼的,什麼都想先知道。
王陽明對這種「俟」的感覺描述得非常形象:聖人之心如明鏡,隻是一個明,則随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大家細細地感受一下這段話,王陽明的描述非常形象、精彩。
《大學》把這種「俟」的感覺稱之為「安」,而《金剛經》把這種「俟」感覺稱之為「住」。
「正心」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智感受?
在「誠意、正心」的過程中,「正心」是最神奇,最好玩的。有不少人曾經問過我,為什麼把網名:心智研究,改成了:心智玩家。就是因為「正心」的過程太神奇、太好玩。
「正心」如何練習呢?
隻要記住兩個字,就能玩出感覺,一個是「沉」字、一個是「淨」字。
「正心」的「心」是前意識,我們平時能很明顯地感受到,這個「心」平時一直浮在很高的位置,情緒越高,浮的位置越高。沖到頭上的時候,人就失控了。
所以「正心」的第一步就是「沉」,在「戒」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心」沉下去。「心」一沉下去,馬上就能感覺到靜。因此《大學》把「正心」後的狀态稱之為「靜」。《金剛經》把「正心」後的狀态稱之為「降」。
「靜」是「正心」後的感受,「降」是「正心」的方法。命名的角度不同,實質是一樣的,都是「正心」。
但是,将來大家沉自己「心」的時候,會發現,有時候這個「心」是不太容易沉的,不但不容易沉,還會鬧得很厲害。
這個時候,就需要用第二字:「淨」。遇到「心」沉不下去的時候,就要淨化自己的「心」。
剛才我講「正心」很神奇、很好玩,就是因為這個「淨」,我們「心」裡會有很多煩惱、恐懼之類的東西,有了這些東西,「心」就不太好沉,但是,我們可以自己淨化這些東西的。
我自己第一次發現「心」可以自我淨化的時候,把困擾很久的恐高感覺給淨化掉了。
所以,但凡心裡覺得有什麼不好的心理,自己都是可以淨化的,淨心的時候,隻要在意念中發出一個「淨化」或者「删除」的意念,基本上都能删除,有些「心」比較頑固,多删幾次就能删掉。
這種感覺是很奇妙的。
學會重新審視自己,制定完整的「戒」計劃,再配合「誠意、正心」,假以時日,定力就會産生,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真的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也能成為心智玩家。
在這個急吼吼的世界裡,定力,才是真正的智力!
歡迎關注:心智玩家——還原人類源頭文化、揭秘重疊結構世界、體驗心智系統轉換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