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标準》明确指出:“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也就是說,寫作能力不但是認識和表達能力的體現,是綜合能力表現。語文教學中的習作教學對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明白寫作并不是一種任務式,不能失去寫作的根本,它既是培養語文素養,又不能脫離寫作的要求規律,使語文素養的培養在寫作能力的提高同時得以提升,兩者之間有必然的聯系。
一、注重培養語文素養,讓寫作能力得到提高
之前看過美國《提高寫作技能》一書,書中提到隻寫不讀,不能很好地提高寫作能力,而讀寫結合則對于提高寫作能力做到事半功倍。在讀寫過程中,達到了語言的積累,文化積累的目的,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1.語言積累。
在當今的語文教育中,語言積累不再是死闆的語言,而是一種能激活的,能理解的語言。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感悟,能概括、具體表達語言描述的情境;要能把語言還原于生活,發表一定的見解,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都會利用每天課前五分鐘,要求學生上台分享,分享内容可以自己所見所聞,可以是一本書裡精彩的片段或者感受,甚至是報紙上的一段内容,用自己的語言整理好彙報。激活了學生已經積累的語言記憶倉庫并調動理解了的語言,從而也加強了積累的能力。學生也從被動化為主動。
2.活用積累。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特别是童年的回憶是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那時候的日子是最無憂無慮,最多難忘的趣事。但是,在安全永遠第一的環境底下,學生的生活受到了很多限制,自然失去了很多生活體驗。因此,為了豐富學生的積累,我在教學中都努力為學生創造生活的情景:在一個晴朗的早上,和孩子一起躺在校園碧綠的草地上,享受着溫暖的陽光,感受草地帶來的柔軟感覺;讓學生帶着自己喜歡的樂器回來,交流樂器帶給自己的樂趣;設計組織主題班會、合作完成每月的牆報更新……
豐富學生的生活,不僅僅是參與學校的活動,還經常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利用星期六日的時間,帶孩子走向大自然,布置參觀一次公園,組織一次會外野炊,把孩子帶到郊區,烤烤地瓜、挖挖花生等,回家和家長一起交流遊玩感受。這樣做到家校合作,使學生的生活經驗變得豐富,從而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積累,習作過程中自然能活用積累。
3.文化積累。
什麼是文化?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道德、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内的複雜構體、精神産物。”由此可見,文化積累比語言積累要廣泛得多,那如何提高文化積累呢?就需要大量閱讀。
在平時的學習中,通過建立圖書角,帶課外書回校互相交換看書,每周進行三次靜閱讀,每天閱讀半小時打卡,每月最少開展一次課外閱讀指導課等形式,給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在閱讀書目要指導學生閱讀範圍要廣,除了多看看一些文學類的書籍,還要多讀一些曆史名人故事類、戰争類、寓言通話類以及天文地理和科普類書籍。擴大學生閱讀面,積少成多,不斷豐富文化積累。
二、提高寫作能力,給語文素養的提升注入活力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語文素養的提升能給寫作能力的提高以有力的支撐;同時也要遵循寫作教學規律,回歸寫作根本,才能有力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
1.尊重學生的自由表達。
"自由表達”體現《語文課程标準》作文教學的基本精神。“自由表達”是兒童的天性,正“兒童是通過自由表達來達到其對有關事項的參與的。作文中兒童自由表達,既發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為一個......的人。(見《兒童參與權》)如何體現寫作的自由呢?
首要是“放”。首先,是放寬選材。
當學生在選材範圍内實在無材可選的,可放寬至相似的題材,如寫作《校園一角》,學生實在無内容可寫,就不規定隻寫某一處或者某一角,可以圍繞整個校園來寫。平時的練筆,可不限題材,隻要是學生的真情實感,想要表達出來的,學生喜歡寫什麼就寫什麼,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為同桌為單位選取最感興趣的題目,交由全班投票,選取最想寫的内容,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感,激發寫作的興趣。
其次,放開感想表達。
學生寫作文,往往傾向于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想,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感想,鼓勵他們用于寫出真情實感,不要以“思想健康”為由限制學生一昧地去寫一些口是心非的内容,去迎合别人的要求,扼殺了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機會,實在有不健康内容時教師再加以疏導。
最後,放任學生的個性表達。
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環境不同,心理發展不同,經曆不同,性格喜好不同。因此,在寫作的語言表達上也會有不同體現,有的同學喜歡直接,有點則喜歡迂回,有的表現出客思想,有的則喜歡帶有個人情緒,有的喜歡華麗,有的喜歡樸實,……各有千秋,放任孩子自由表達,老師不要以自己的标準來影響學生。
2.在語文實踐中發展作文能力。
《語文課程标準》要求“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并指出“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還強調了綜合性學習的重要性。對語文實踐,除了擴大閱讀量,多練習寫作,還應創造多種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引導學生制作讀後感手抄報、好書推介卡等。每個月的牆報設定主題,引導學生搜集相關資料完成牆報的内容。定期舉行好書推薦會、朗誦會、演講會。鼓勵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制作PPT彙報等等。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增長學生的組織能力,還能使學生提高寫作能力的得到提高,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三、以範文為基礎,充分利用範文
1.學習範文,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往往又是教學中的難點,作文理論内容空泛,隻是空講的話學生很難領會,他們需要直觀性教育,必須借助範文的學習去領會。
範文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重視并引導學生從範文的閱讀中去學寫,無疑是給學生,提供了很明确的幫助。所謂範文,不一定是課外的,充分利用相關課文作為寫作指導的範例。教師在教學中抓住範例滲透寫作方法,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寫作要領。
如《桂林山水》一課,文中充分利用了排比和比喻的句式,寫出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點。除了修辭手法明确,這篇課文還有連段成篇的特點。把并列的段落串聯起來,構成一篇課文。學完課文,我讓孩子們也用這樣的句式來寫一寫天空。
孩子們也是各出奇招,有個同學寫天空:“天空真大啊,大得一眼望不到盡頭;天空真藍啊,藍得像是誰不小心撒下的藍寶石;天空真高啊,高得讓翺翔在其懷中的巨型飛機,看起來也隻能成為燕子般大小”還有個同學寫天空的白雲:“天上的雲真潔白啊,白得就好像那寒冬裡的積雪,那麼的潔白無瑕;天上的雲真多啊,多得連成一片,分不出是哪一朵”多麼形象多麼貼切啊。
由此看來,把範文作為“實物教授”,讓學生學習當中的寫作手法,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實踐中去。許多訓練都首先從模仿開始的,這有助于過渡到下一步的創作階段,學習範文,不僅從中積累語言,豐富詞彙,掌握方法和技巧,開拓思路,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2.大聲朗讀範文,提高寫作能力。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吟詠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内容與理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由此可見,朗讀對于寫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這裡的“讀”是筆者讓學生每天堅持大聲讀一篇文章,大聲朗讀文章不僅可以加深記憶,提高自信,更能增強語感。
學生通過大聲朗讀,感受名篇佳作的精髓,通過大聲朗讀,使讀書者在朗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積累了大量詞彙和借鑒了各類文章中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通過大聲誦讀把語感積澱下來,熟悉文章結構,這樣,對他們以後寫文章大有幫助,久而久之,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自然能“出口成章”。
3.強調學生讀寫結合,多讀多寫。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飽讀群書,下筆有如“神助”。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是極其密切的,閱讀是寫作的先導,但是單靠閱讀是不夠的。其實在當今的教育當中,我們發現很多的科目都會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比如學數學時寫數學日記;學科學時寫實驗報告,學綜合實踐時調查研究等。
讀和寫的結合更是成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常常會用到讀中學寫、讀後練寫。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批注、寫感受、心得體會,并引導學生将讀到的材料寫進作文當中,做到讀中學寫,讀中會寫。這就需要老師創設條件了。
如在教學《中彩那天》一課時,在學完故事,點明寓意後,教師可設計一項拓展延伸的寫作訓練:庫伯把車開走的那天,我們一家圍坐在一起,我們一家當時的表現是怎樣?爸爸媽媽交流了什麼?我又說了些什麼?請把你想到的寫下來,不僅豐富了内容,也訓練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又如《生命生命》一課,是用第一人稱寫的,通過“我”傾聽自己的心跳感悟生命雖然短暫卻很珍貴,從而啟發人們要熱愛生命。學完文章,讓學生換位思考,用第三人稱寫一篇《熱愛生命的杏林子》,将筆觸深入杏林子的内心世界,将“我”對生命的看法轉換為杏林子,充分展現杏林子在病痛折磨中如何堅強生活,不懈努力的精神。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遣詞造句,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寫作能力。所以,隻有借助範文才能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中,提示和了解作者的思維過程。
總之,在當今的大語文趨勢下,教師立足于“核心素養”來開展習作教學活動,讓生活融入課堂,使學生産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寫作的熱情,掌握寫作的方法,讓“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